第六篇 啟蒙之光照耀歐洲 人類生而自由

盧梭也許是哲學史上最以他自己為中心的思想家。他自稱他所有關於人的知識,都是從觀察自己的過程中得來的。有人說:「這位人性的畫家和辯護士,如果不是以自己的心靈,又能以什麼為藍本呢?他將自己親身體驗的人性如實地記錄下來。」

因此,盧梭死後才出版的《懺悔錄》,成為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這本書中他直言不諱地描寫了自己成長的歷程,以及他在人生之路上遇到的冒險故事和趣聞。書的開頭這樣寫到:「我要做的事情是一件既沒有先例,後人也無法仿效的事。我要將一個像我這樣的人完完全全真實地展現在大家面前。這個人就是我,僅是我……我以一樣的坦率講述我身上的善與惡,不掩飾壞的地方,也不誇大好的地方。」

盧梭1712年生於日內瓦,1778年逝世於巴黎近郊。他66年的生命,是由一連串的混亂、種種不幸、與朋友和敵人們之間激烈的辯論而組成的。他的生活富於變化,時而投入到各種狂熱的活動中,時而又沉入冥想,懶散度日,或是為躲避可憎的外界而神經崩潰。

年輕時,他從自己受人尊敬的家庭里被趕出來。後來,他又當過抄寫員、工匠、牧師助理、音樂教師、男僕、秘書、教育工作者、流浪樂師、土地局職員等,後來在外交部門做過秘書。

變化多端的生活方式使他的思想也具有多變性。盧梭的思想不是循序漸進地發展,他常常突發奇想,很多重要的觀點都是瞬間靈感的產物。第一個使他出名的思想就是這種情況下產生的。

當年,第戎科學院開展有獎徵文活動,主題就是「科學與藝術的進步是否對改善社會風氣有益」。在啟蒙時代,正派規矩的的學者們自然期待著對文化進步的謳歌。而盧梭卻斷然否定這種進步。科學與藝術的進步,在他看來,只意味著人類生活的倒退。這一觀點使他的同時代人吃驚不小,因為盧梭的答案揭開了啟蒙時代空洞的實質。他因此而獲得大獎。

盧梭的這一思想,是在他到萬賽訥去看望狄德羅的路上產生的。他自己說:「如果世界上真有所謂的瞬間靈感,這就是那次攫住我心的東西。我眼前一下呈現出千萬隻燈火,使人頭暈目眩。各種想法一齊強烈地湧來,使我陷入一種無以言表的不安中。我感到一陣迷惑,近於醉態。於是我坐在一棵樹下,在這陣激動中呆了半個小時,起身時發現我的衣衫已被淚水濡濕而不自知。」

在世時,盧梭有兩部著作給他帶來世界聲譽,這兩部著作就是《社會契約論》和《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盧梭盡自己的最大可能去做一個自由作家,但一直受病魔困擾。他天生的憂鬱和疑心病越來越重,對世界的懷疑與日俱增。於是,他嘗試用鄉間生活來平息這一切,但心理與身體的狀況都沒有好轉。他越來越封閉自己,謝絕慕名而來的訪客,和啟蒙思想家朋友們也幾乎全都鬧翻了,其中包括伏爾泰、狄德羅、達朗貝爾。他在給伏爾泰的一封信的結尾簡單而又乾脆地說:我恨您。

他經常懷疑自己被跟蹤並深受其苦,其中許多是他臆想出來的。最終他陷入了迫害妄想狂。哲學家大衛·休謨曾請他到英國小住,但是情況也沒有得到改善。盧梭最終和這位無私的朋友也因吵架而分道揚鑣。

盧梭的外表也很怪,他身披一件少見的亞美尼亞長袍,頭戴一頂皮帽。他在怨憤中死去,死前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就這樣孤伶伶在這世上,沒有兄弟,沒有親人,沒有朋友,除了我自己,沒有任何陪伴。人類中最可親最合群的一位被一致摒棄於社會之外。從我身旁走過的人不和我打招呼,而是朝地上吐口水。」

然而,盧梭身後的榮譽卻沒有停止過。法國大革命期間他的遺骨被送進先哲祠。他之後的偉人們,不管是海爾德還是歌德、康德、尼采還是托爾斯泰,可以說,如果不是受到他的思想的影響,絕不會取得如此卓著的成就。

盧梭最重要的哲學思想是他的「自由」。在《社會契約論》中,盧梭開篇便寫道:「人生而自由,但無往而不在枷鎖中!」

所謂「人生而自由」,是說人到了一定年齡,總可以自行判斷該去做什麼事情,自己是自己的主人。但是,「自由」絕不是隨心所欲,否則大家都沒有安全了。所以,人們就會相互之間訂立契約,形成一種「公共意志」。

這種「公共意志」體現了每個人的意志,所以,當大家都來服從「公共意志」的時候,就是在服從自己的意志。所以,這才是自由,是真正的自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