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基督來自美索不達米亞 上帝之城

奧古斯丁的一生期間,正是羅馬帝國迅速衰落的時期。奧古斯丁的思想便是在羅馬帝國的「偉大文明破碎之際醞釀而成的」。公元410年,就在基督教上升為國教以後不久,羅馬城在艾拉瑞克所率的哥特人的攻打下淪陷了。這一事件使羅馬人日益高漲的基督教情緒受到了沉重打擊。異教徒們乘機大肆攻擊基督教,他們說,在信奉朱比特時,羅馬一直保持著強盛;但現在皇帝們都改信耶穌基督了,所以朱比特不再保護羅馬人了。因此基督教要對羅馬城的悲劇負責。

為了駁斥這種指責,為基督教做辯護,奧古斯丁從公元412年開始,持續花了15年時間,專門寫就了他最著名的著作《上帝之城》。

奧古斯丁指出,羅馬在成為基督教國家之前,並非從未受過苦難,在基督教成為國教以前的時代甚至發生過更壞的事情。羅馬從高盧人的入侵和內戰中所遭受的苦難,不但與哥特人帶來的苦難不相上下,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說,異教徒經常把災難歸咎於基督教。可是,由於蠻族哥特人也信奉基督教,他們是尊重教會的,因此許多異教徒在羅馬被劫掠期間跑進教會中去避難。

他還說,基督徒如果有德行的話,即使忍受苦難也是快樂的,康士坦丁和狄奧多西二位皇帝就相當幸福。因為對聖徒來說,丟掉了現世的東西,並不意味著丟掉任何有價值的東西。即使他們死後得不到埋葬,也是無關緊要的,因為貪婪的野獸並不能阻撓肉體的復活。基督教無需為羅馬的遭劫而煩惱,儘管羅馬城毀了,但另一座新城——「上帝之城」卻在壯大,大公教會就是這座新城的世俗影子。

「上帝之城」的說法本來源於聖經。奧古斯丁認為,天下萬國,雖宗教與風俗各異,言語、武器、衣冠不同,然而人類只有兩個大團體,若照聖經上的話,我們可稱之為兩個城:

一個是世俗之城,由願意依肉慾生活的人組成,他們的精神背離上帝從而為朽壞的肉慾所奴役,他們愛自己以至輕視上帝,他們註定要毀滅;而另一個是上帝之城,由願意依精神生活的人組成,他們的精神服從上帝從而能夠支配肉慾的生活,他們愛上帝以至輕看自己,他們終將成為上帝的選民而得救。可見,奧古斯丁關於上帝之城與世俗之城的劃分不是空間或地理意義上的,而是用它們代指有著不同追求的社會團體。

相對於人類社會的歷史現實來說,上帝之城在人類社會的歷史現實中不是獨立存在的社會實體。因為連教會也只是上帝之城的象徵,而不是上帝之城本身。然而,奧古斯丁又認為,上帝之城確實曾經獨立存在過,以後也還將獨立存在,只不過那是塵世之外的事情,即魔鬼犯罪前的「天使之城」和末世審判後的未來天國。他認為,人類的歷史就是上帝之城戰勝世俗之城的歷史。

奧古斯丁在書中強調了教會與國家的分離,他認為,國家唯有在一切有關宗教的事務方面服從教會,才能成為上帝之城的一部分。後來的神學家們就把奧古斯丁的這一理論,解釋為教會幹預政治,教權高於王權。因此在整個中世紀,特別是在教會對世俗諸侯的鬥爭中,這部書曾產生過巨大影響。而奧古斯丁關於世俗之城與上帝之城的論說,直到今天仍然給許多人的靈魂以深沉的感召和震撼。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