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燃燒的中國 第一百八十四章 第一槍

盧溝橋事變前的日本,已經是一個軍國主義泛濫的瘋狂國度了。

所謂「軍國主義」,中國的《辭海》上是這樣解釋的:「把國家完全置於軍事控制之下,一切為了侵略擴張的黷武思想和行動」。日本的《廣辭苑》則是這樣解釋的:「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等政策、組織為戰爭而準備,重視以軍備力量對外發展,用戰爭來高揚國威的思維方式」。

雖然用詞有點不同,但基本意思是一樣的。那就是軍隊無法無天,政府不能管軍隊,軍隊可以管政府,一切為了侵略擴張。

日本軍國主義的鼻祖是山下有朋。

日本近代陸軍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治維新後的1871年。這一年,薩摩、長州、土佐三藩獻給天皇6300名「御親兵」,明治天皇以這個兵力為基礎進行了「廢藩置縣」的改革。這些「御親兵」後來改名為「近衛」。

1877年(明治十年),被內訌趕下台的明治維新最大功臣、陸軍大將、前近衛都督西鄉隆盛發動了被稱為「西南戰爭」的大規模反叛,從鹿兒島、九州北上,包圍了熊本。西鄉隆盛反叛的旗號不明不白,竟然是「有話要對政府說」,還放出話來,說要到大阪、東京去溜達溜達。

明治政府派個文官叫熾仁親王的做征討總督,又找了兩個武將陸軍中將山縣有朋、海軍中將川村純義幫忙做參軍,開始平叛。兵力不夠,把東京警視廳的警察們(當時叫「巡查」)也弄到前線去玩命去了。

這一打就打了七個月,總算把叛亂鎮壓了。事後總結教訓,弄了三條,一個是文官挂帥,一個是武將事事請示貽誤戰機,另一個就是沒有好的參謀。這三條教訓總結出來後,對日軍日後發展起了關鍵作用。

不料這邊剛總結完教訓,那邊就發生了竹橋兵變,200多個炮兵因為軍餉、評功等問題反他娘了,在竹本兵營里,架起大炮,對著大藏大臣大隈重信家就打開了。

這個事件,給山縣有朋在日本建立軍國主義體系提供了契機。

山縣有朋這個時候已當了日本明治政府的陸軍卿,為了維持軍權,他以不讓國內政治左右軍隊的大道理為借口,把軍隊統帥權從政府和議會那裡拿過來,直接交給了天皇。這就是日本獨有的「統帥權獨立」。在伊藤博文制定的明治憲法,也就是《大日本帝國憲法》里表述為天皇統帥陸海軍,而不是天皇是陸海軍的統帥。這就為日本形成軍事體制軍政、軍令分開的二元制,提供了法律依據。在今天看來,軍政、軍令二元制,實際上就是政略、軍略背離,必然導致政治和軍事不統一,是一個國家最大的隱患。可當時的日本人不是這樣想的,伊藤博文到死都沒有想到,他制定的憲法上的這個漏洞,最後成了埋葬他和許多人一起建立起來的帝國的黑洞。

日本軍政、軍令二元制的標誌,就是1878年12月5日成立參謀本部。本來,在西南戰爭中,暴露了軍令不暢、指揮不順、參謀不力的問題,確實需要加強陸軍省參謀局的力量。但山下有朋卻把陸軍省參謀局獨立出來,成立參謀本部,自己做了第一任參謀總長,直屬天皇領導,直接掌管軍隊,讓政府的陸軍省、海軍省成了軍政部門,參謀本部成了軍令部門。這樣,政府就只管招兵、養兵,至於招來的兵幹什麼,那就成了參謀本部的事情。如果政府過問,就是侵害統帥權。

法律有了,體制有了,推行軍國主義的主要指揮機構參謀本部也成立了,但是缺少急先鋒。於是一群戰爭狂人、後世俗稱為「昭和軍閥」的陸軍大學畢業的參謀們登場了。

山下有朋這幫人開始決定開辦陸軍大學的目的是培養參謀,當然後來這些參謀都成了日軍的主官,沒有成為主官的也在努力成為主官。

日本人請的陸軍大學導師是德國人梅克爾少校,招收的學員都是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服役2年以上、年齡28歲以下的步兵和騎兵少尉、30歲以下的炮兵和工兵中尉。這個招生方法和體制有三大隱患,一是梅克爾只是一個戰術專家,自己本身就讀不懂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雖然他的戰術課很成功,從地圖到沙盤到現場,都可圈可點。但那也只是培養了一批團級水平的指揮官,導致日軍單場戰鬥可以打得漂亮,遇到國家級戰爭必輸無疑。二是招收的學生都是從陸軍小學、陸軍中學、陸軍士官學校一路考上來的學生,只有他們才能在陸軍大學10%的錄取率中勝出。不過,這些學生從小就是在軍隊環境里長大,不了解社會,也不懂政治,學的是打仗,會的也是打仗,一旦他們走上領導崗位,又沒有力量能制約他們的時候,他們能幹出什麼事情,那是可想而知的。三是陸軍大學沒有輜重科目,這就形成了後世日軍不重後勤輜重、軍紀敗壞的惡果。

陸軍大學校1882年建校,1883年開始招生,1885年開始有畢業生。開始的十幾屆每屆只有10人左右,到1899年第13期(由於甲午戰爭停校兩年)開始,才穩定到每屆40名左右,到1909年第21期開始,增加到50人左右。以後一直到1941年第54期,畢業生規模才開始擴大起來,1945年最後一期第60期達到120名,之前的第59期是199名。就是說,60年中只有3000左右畢業生,平均每年只有50人左右能當參謀。而日軍又規定了只有陸大畢業才能當參謀,這就形成了日本陸軍中樞首腦全部是參謀出身的特有現象,因為只有參謀才能爬上去。

在外國人看來,軍隊屬於政府領導,軍隊的參謀只是主官的幕僚。所謂參謀不帶長,放屁都不響。就是帶了長,又能怎麼樣?但日本就和別人不一樣,軍隊指揮政府,參謀指揮主官,少壯派軍人習慣以下克上。這些畢業於陸軍大學校的參謀們,把中國大地當成了他們建功立業的樂土,肆意妄為,掀起了一陣陣腥風血雨。

這個時候,日本政府內閣設有陸軍省、海軍省,陸軍大臣和海軍大臣就是俗稱的陸相、海相,都是有現役陸軍、海軍代表性將領擔任。如果政府的決策不符合軍方的利益,這兩個人一辭職,只要軍方不再派新的人選去擔任陸相、海相,內閣自然就垮台了。因此,日本政府內閣是世界上最容易垮台的內閣。

日本軍國主義鼻祖、日本侵略擴張的源頭性人物山縣有朋,就是沿著參謀總長——內務卿——參謀總長——首相——法務大臣——樞密院議長——首相的道路,最後集政、軍、警、官的權力於一身。

在建成軍國主義體系後,山下有朋提出了做「東洋霸主」的目標。

山縣有朋死於1922年,生前除了是個軍事官僚外,還做過日本政府第三屆、第九屆兩任首相,炮製出台了臭名昭著的《治安警察法》,壞事做絕。他一生對日本最大的貢獻,就是他的死。用自民黨第二代總裁、日本首相、先總理周公恩來的朋友石橋諶山的話說,那就是「山縣之死就是對社會的貢獻」。

山下有朋死後,日本軍國主義已經成型,他的徒子徒孫進一步完善了日本的大陸政策,將霸佔朝鮮、攫取滿蒙的目標逐一實現。這個時候的日本,已經陷入了對外擴張、懲膺支那的瘋狂迷亂中。不要說是軍部那些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了,就是普通百姓大多數也都瘋狂了,他們期待天皇、軍部、皇軍勇士擴大侵略,為他們帶來更大利益。如果還有人保持一絲清醒的話,那麼他必將成為日本人眼中的絆腳石。

現在,日本人的目光餓狼一樣,緊緊地盯住了華北。

該來的總是要來的。

日軍繼挑起華北事變後,沒有停步,一方面加緊拉攏分化宋哲元冀察政府,一方面積極備戰。備戰主角就是華北駐屯軍。

到了1936年,日軍少壯軍官發動「二二六事件」,雖然很快被鎮壓下去了,但後果非常嚴重,它是日本近現代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這個事件一是誘發了日軍的「肅軍」運動,二是導致了廣田毅內閣上台。廣田毅幹了兩件事,一是在軍部威迫下,恢複了已經廢止的軍部大臣現役制,二是與德國簽訂了「德日共同防共協定」。雖然這個協定是日本駐德武官大島浩少將背著政府搞的,等外務省知道已經過去半年多了。歷史上,戰後作為文官的廣田毅之所以被列為甲級戰犯處以絞刑,就是因為他乾的這兩場事情的後果就是戰爭。「從二二六事件」開始,政黨政治徹底退出日本政治舞台,政府淪為軍部的一件工具。軍部帶領日本全力以赴衝上了侵略戰爭的不歸路。

華北駐屯軍,原來叫「清國駐屯軍」,因司令部設在天津海光寺,又叫天津駐屯軍,是日本在義和團起義後根據《辛丑條約》,在中國的駐軍。兵營分別設在海光寺和北平東交民巷,兵力部署於燕京、天津、塘沽、秦皇島、山海關等地。這支部隊在平津地區幹了許多壞事,濟南慘案、華北事變都有他們的黑手留下的印跡。

1936年4月17日,日本內閣悍然決定向華北增兵,將華北駐屯軍原來的1700餘人增至5700餘人。據上海《申報》調查,日軍實際增兵人數超過1.4萬人。裕仁天皇親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