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此心安處是吾鄉 第767章 傾國

二月十五日,沉默兩天後,多爾袞作出了出師中原的決定。

他還決定親率大軍,御駕親征。

十六日,他在太廟祭告太祖、太宗,祭文上說,去年起大清國一系列勝利,占朝鮮,攻日本,此皆太祖武皇帝素志,用是昭告上慰神靈。今他將親統大軍前往伐明,誓要完成太祖武皇帝夙志,伏冀皇祖在天之靈俯賜默佑。

十七日,他駕御篤恭殿,任命多羅饒余郡王阿巴泰為奉命大將軍,鄭親王濟爾哈朗為靖遠大將軍。令他們攻取喜峰口、冷口、界嶺口等薊鎮要塞,拖住楊國柱的薊鎮大軍。

又任豫親王多鐸為平南大將軍,令他與自己一起親逼寧遠、山海關,拖住吳三桂等人的遼東大軍。

任禮親王代善為定國大將軍,讓他守護盛京,防護後路。

他親授各人大將軍印,說道:「我皇祖肇造丕基,皇考底定宏業,重大之任付於眇躬。今蒙古朝鮮日本俱已歸服,漢人城郭土地攻克漸多,當此創業垂統之時,征討之舉,所關甚重。朕特命爾等大將軍,一切賞罰,俱便宜從事,當同心協力,以圖進取。」

各人受印敕,行三跪九叩頭禮。

多爾袞賜各大將軍黃傘一,纛二,還有黑狐帽、貂袍貂褂、貂坐褥、涼帽、蟒袍等。又賜各從征諸王貝勒貝子公等衣服鞍馬有差。

當日,清國舉國動員。

萬曆四十三年時,努爾哈赤正式確立八旗制度,每牛錄核丁三百。當然,這三百不是三百人,也不是三百個男人,就象明軍戶一樣,更多是三百個戶主代表。

父死子繼,兄亡弟代,總要有一個代表。

這些人都有妻子兒女,有父母兄弟,一般一丁對應五到八口人。

八旗為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制,平時勞作,戰時從征,軍械糧草自備,有點類似府兵。

而這三百個戶主代表則稱旗丁,能不能披甲,就看他們能力了。

不過八旗興起後頗有尚武之風,且從十歲起就開始考核,每三年考一次,從步甲到馬甲,到巴牙喇。如果十六歲成年後還不能為步甲,享有披甲的權力,那就很受人歧視唾罵了。

這每牛錄三百戶主代表為旗丁,餘下的兄弟子嗣暫不在兵冊上,普通人家就稱為「余丁」,若官將之戶,就稱為閑散。

八旗興起後每次出戰,基本搶掠甚多,余丁閑散也踴躍出戰,滿洲史料就頗多某某「閑散」攻某某城陣亡的記錄。

皇太極時期清國共有牛錄592個,內滿八旗310個,蒙八旗118個,漢八旗164個。當時基本定二百旗丁為一牛錄,所以滿八旗約有六萬二千旗丁,蒙八旗有二萬三千六百旗丁,漢八旗有三萬二千旗丁。

滿蒙漢二十四旗差不多就是擁有兵額旗丁十二萬人。

當然,除非遇到生死存亡的決戰,否則各旗不會全丁出動,就如王斗的軍隊,不會每次打仗都全部拉出去。

歷史上的一片石之戰,除了蒙漢八旗全丁出動外,滿八旗也只出動三分之二丁。加上外藩蒙古兵、三順王的軍隊,朝鮮兵,其它布特哈等炮灰集團,總計出動兵員十三萬五千人。

不敢肯定當時有多少隨軍余丁,家奴包衣,奴隸阿哈什麼,不過不管五萬十萬,這些都是忽略不計的。就如蒙古西征,說是兩萬人,但至少十倍的附庸軍工匠奴隸被省略了。

冷兵器時代有十三萬精銳戰兵,已是個驚人的數字。

徐達言:「十萬眾,當橫掃天下。」

王斗辛苦多年,正規軍不過六萬。

不過松錦之戰時清國損失慘重,光八旗滿洲戰死者就超過一萬人,余者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外藩蒙古等等,損失一樣不計其數。

事情的後續後,他們還失去外藩蒙古很多勢力,雖然這些人戰力不佳,每約三到五個旗丁,才能有一個達到披甲兵的能力標準。不過至少也是滿清國的重要戰力補充,優良的炮灰。

比如與滿清國關係最緊密的科爾沁諸部,就有牛錄448個,旗丁二萬二千多人,內披甲兵人數六千五百多。

外藩蒙古,有牛錄384個,旗丁一萬九千多人,披甲兵人數五千四百多。

這二者加起來,披甲兵人數就達到一萬一千多,就算每次清國征戰他們出兵一半,也有旗丁兩萬,披甲兵五千。

還有外扎薩克蒙古的漠北各部,喀爾喀、土謝圖等部落,他們人丁不等,但披甲兵總數加起來也有八千。他們如若出兵助戰,數量也非常可觀。

然現在除了鐵杆的科爾沁,余者大半脫離清國統治了。漠北的外扎薩克蒙古,漠南的歸化城土默特歸順了王斗。連臨近王斗勢力的土默特左右翼二旗、喀喇沁各部都有些不穩。

甚至當時的土默特左右二旗扎薩克俄木布楚虎爾,善巴還打算不告而別,私議跑去投奔王斗,被警惕的多爾袞擒獲後處死,任命了新的左右二旗扎薩克。

不過外藩蒙古不穩已是事實,多爾袞很清楚的獲知到,土默特左右翼、喀喇沁各部都跟王斗眉來眼去,他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作不知道。

事後多爾袞通過各種抬旗,余丁補足的方式,補足了八旗滿洲、八旗蒙古的旗丁人數,還重建了漢八旗等。然多爾袞知道,他們八旗的核心戰力,已經比不過錦州大戰前了。

好在只要不對上王斗的靖邊軍,八旗戰力在此時東亞還是頂尖的,從他們勢如破竹的攻掠朝鮮、日本也證明這一點。

而且多爾袞又建了八旗朝鮮,八旗日本,每八旗旗丁人數一萬六千,二者相加就有旗丁三萬二千。

雖然多爾袞認為這些朝鮮人,日本人戰力難以保證,如八旗日本,只有內中的武士才能達到披甲兵標準,大多還是層次最低的步甲,那些朝鮮人戰力更低了。

不過他們內中的鐵炮手還是不錯的,他們足輕的「槍衾」戰術也有可取之處。

那些朝鮮人弓箭手也不錯,他們的箭速飛快,在輕箭的效率輸出上甚至超過蒙古人。

最重要的,這些人壯大了旗丁人數,現滿、蒙、漢、朝、日四十旗,兵額人數已經達到了十五萬人。

……

此次國戰,關係到清國能否進取中原,甚至國運存亡,所以滿清可謂傾國而出。

滿、蒙、漢、朝、日四十旗中,蒙八旗二萬三千六百旗丁,全丁而出。

漢八旗三萬二千旗丁,全丁而出。

日八旗一萬六千旗丁,全丁而出。

鮮八旗一萬六千旗丁,全丁而出。

甚至滿八旗六萬二千旗丁,亦出丁六萬人,只餘二千旗丁防守盛京,別處城堡村寨,更只有餘丁與婦孺守城。

同時多爾袞還傳諭自己鐵杆科爾沁部,讓他們出動旗丁二萬人,內披甲兵五千。

還有外藩蒙古敖漢部、奈曼部、喀喇沁部、土默特部等等,他們都需出兵,而且至少出兵丁口數的三分之二,共約有旗丁一萬,披甲兵三千人。

如此相加,此次清國共出動旗丁戰兵約十八萬人。

此外還有七萬包衣阿哈隨軍,推運糧草輜重,搬理繳獲,處理雜事等。

這也是必要的,如有繳獲,難道還讓那些披甲旗丁自己推車挑米?

如遇攻城,甚至讓他們自己製作盾車,挑土填壕?

此時八旗大多駐防盛京周邊,又實行兵民一體制,軍械糧草也大多自備,徵集令下達後,他們彙集飛快。特別那些滿蒙旗丁,更幾乎家家都有馬騾,集結速度更快。

只有外藩蒙古各部動作會慢些,他們也將陸續在營州、山海關等處匯齊。

還有隨軍的包衣阿哈們,也會慢慢彙集,在戶部承政英額爾岱的統領下向前方運送糧米輜重。

皇太極當朝時,力主八旗正規化,也在軍中實行了一些糧餉制度,雖然不多,大部分人還是自帶乾糧。但考慮到可能要在山海關等處待幾個月,多爾袞認為公中有必要出這筆糧草,正好從朝鮮、日本等處搶來的糧米可派上用場。

而對此次征伐明朝,清國上下個個都信心十足,明國境內,清軍唯一懼怕的只有靖邊軍了,楊國柱、吳三桂等人只能說可作為對手,但談不上懼怕。

至於流寇,雖然勢大,但想必戰鬥力也有限,畢竟聽說他們多由投降的明軍組成,而明軍是什麼德性,他們大清兵再清楚不過。

更妙的是,流寇的注意力可能還會放到王斗身上,這樣自己懼怕的靖邊軍就被纏住了。

大清兵再無後顧之憂,所以就算這次不能定鼎中原,至少也可以好好搶一把,好幾年了,明國境內想必很肥了。特別幾月後就是夏糧收成,又幾月後,就是秋糧收穫,更多的物資可搶。

八旗雖然沒有兵餉,但每次擄獲都有分賞,金銀財帛,牛羊人口,茶米油鹽,勇敢者還有馬匹盔甲賞賜,加上私藏戰利品,每次出征各旗丁都是腰包滿滿的。

所以此次出征,家家踴躍,各城鎮村寨,到處是一派子送父,妻送夫的感人畫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