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3章 Uber的邁出第一步

3月中旬的時候,蕭奇就讓霍夫曼去牽頭成立Uber。

Uber說白了是一個打車軟體,它最重要的關鍵在於這個軟體的優秀。

第一是針對司機和用戶的溢價演算法,可以自動根據早晚高峰段、擁擠程度、地點偏遠繁華等等,隨時做一個相匹配的價格,讓公司、司機和用戶都能獲利。

第二是自動匹配演算法,用戶發出訂單過後,系統軟體就會自動搜查,把信息發給最靠近的一個司機,司機確認之後,訂單就算是接單,別的司機就不能搶,用戶也不用被遠處的司機接到訂單後,等半天才上車。

還有一些地圖匹配什麼的,倒是不用擔心,GOOGLE本身就是免費的,可以很精準的使用,只要連通網路就好。

看起來這些程序和功能,是非常的炫酷。

但實際上對於專業的程序設計師們來說,只要你把這些要求給出來,開拓了他們的思路,那麼運用到實際軟體之中,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

就像是現在,僅僅是一個月的時間,Uber的程序就已經開發完畢,並且進入了實際測驗的階段。

美國人做事情,其實許多也像德國人一樣那麼的精細嚴格,甚至於華國人也一樣,區別在於你監管是否嚴格,以及做事的人是否發自內心的想要做好事情。

幾十個工程師們全都是認真的人。

凡是牽涉到自己的事業,沒有幾個人會馬虎行事。

蕭奇第一筆就投了5億美金進來,給了他們相應的股份,還有高額的薪水,他們當然要對得起這份價錢。

他們自己也能看到Uber的光明前途,在公司初創的時候加入進來,可是無數人都夢寐以求的事情。

更何況這是世界首富蕭奇的公司,以大家對蕭奇的了解,凡是蕭奇大筆創建投入的,都是非常優秀的公司。

既然這樣,大家還猶豫什麼,認真的工作,跟著蕭奇一起賺錢唄!

作為矽谷中相關行業的頂級專家,這群工程師們來自於不同的領域,綜合起來努力,Uber程序也不是那麼的困難。

更別說蕭奇早在開發之初,就已經說明了Uber需要什麼功能了,他們只用按照要求做事兒,最多也就是完善而已。

實際上,最開始的時候,他們對蕭奇規定得那麼嚴格,很有些不滿。

工程師們都是有著天馬行空想像力的人,他們很喜歡自由自在的發揮,喜歡在不斷的摸索之中,把一款軟體或者發明完善下來。

蕭奇也並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他卻設定了那麼多具體的要求和規則,讓他們覺得蕭奇有種「外行人指揮內行人」的感覺。

但逐漸的研發之後,他們才駭然發現,整個軟體的功能,居然無不是必須的,無不是最匹配的,無不是最優秀的!!

他們想要加一些什麼功能進去完善,都發現沒有什麼特別值得增加的,充其量只是枝末小節而已。

大體上的功能,蕭奇早在研發之前就已經定好了,而且完全沒有錯誤的地方!

在實際測試的時候,就更是如此。

連工程師們使用起來,都覺得非常的舒心順手,很是吸引人。

太讓人驚訝了!!

就彷彿蕭奇在之前就見過這麼一款Uber,一款實際運用過的Uber一樣!

「沒辦法,天才少年就是天才少年,人家早在腦海里就已經推算完全了,這種能力,又豈是一般人能有的?可笑我們還去質疑他,現在想起來,還真是笨蛋啊!」

如此的言論,在工程師團隊裡面流傳得非常廣。

霍夫曼也聽到了這樣的說法,但他也只是一笑而已。

對於蕭奇究竟有多麼的天才,他了解得其他人都多,看看這兩年蕭奇讓他創辦的產業吧!

Airbnb、Foursquare、Cool Game、Dream Drive,這些哪一個不是成為了華爾街追捧的新興產業,哪一個不是價值幾十億到幾百億美金的天才創意?

現在霍夫曼手裡的Uber是一個,另一個Square的移動手機刷卡器公司,也全都是不遜色於前面幾個的,甚至於霍夫曼還覺得,除了Airbnb之外,上述的都沒有比Uber和Square更出色的。

略開工程師們的感嘆不提。

既然已經開發出來了,霍夫曼之前就找好的一群市場營銷的精英們,在實際測試之中,就全程和工程師們交流,了解了Uber的優秀之處。

然後接下來的最主要任務就交給他們了,讓他們來商量著怎麼來推銷和運營。

蕭奇給的管理團隊5%股份裡面,工程師們得到的是2%的股份,營銷精英們得到的是3%的股份,雖然略顯不公平,但考慮到整個設想都是蕭奇出的,工程師們只是製作和完善而已,所以2%對他們也不虧待了。

Uber的真正成功,其實是軟體和營銷各佔據一半的功勞。

想要將這個打車軟體推廣到全美國、全球,那麼一群營銷精英的作用絕對不可忽視。

在這裡,霍夫曼選擇的Uber總裁,是美國最大租車公司Enterprise Holding旗下的Enterprise公司總裁李博特。

Enterprise Holding集團下屬有三個品牌,其中這個Enterprise公司是主打臨時租車市場,平日里誰家的車壞了,或者有急事馬上需要租車,都可以找Enterprise。

Enterprise在美國的網點非常多,雖然每個網點平均只有幾輛車而已,但勝在方便快捷,很受到美國普通民眾的歡迎。

今年43歲的李博特從公司一創立就在,然後Enterprise也是在他的一手打造之下成就了今天的成績的,算得上非常有才幹。

霍夫曼一口氣開出了500萬美金的年薪,外加1%的股份,就把這位精英人才挖到了Uber。

之所以找李博特,一方面是他能力非常出眾,另一方面Enterprise的模式和Uber的比較相像,他上手起來很容易,也容易把自己的經驗運用在其中。

李博特來Uber的原因就更簡單了,蕭奇親自投資的公司,未來前景又是這麼的廣闊,他還能有1%的股份,這可比Enterprise Holding要好多了。

美國的這些職業經理人,其實對於跳槽什麼的,都覺得很正常。

我在你公司工作的時候,肯定認真負責,但是如果有更好的發展空間,我也會離開,反正就是一個Business而已。

這也是為什麼大公司都會用股權激勵什麼的方式,來留住精英幹將們的原因。

李博特從4月就入職Uber,全程了解了Uber軟體的開發過程,以及其中的優劣點,有著十幾年豐富工作經驗的他,和一群手下們商討了之後,在諮詢了馬里奧律師事務所的王牌律師們後,迅速的就制定了一個非常詳盡的發展策略,以及公司的制度和條款。

這些策略都發到了蕭奇的郵箱裡面,少年仔細的看過之後,回覆了李博特一個「GOOD」的詞語,示意他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

第二筆的10億美金的資金,也在蕭奇回覆同意之後的第二天,打進了Uber的公司賬戶。

李博特因此也鬆了一口氣。

雖然蕭奇說過,除了派律師和會計師隨時檢查之外,Uber的一切事務,都是他來打理,但第一步的計畫卻必須要得到蕭奇的贊同才行。

現在蕭奇贊同了他的構思,再加上10億美金的巨款投入,李博特自然是精神百倍,幹勁兒十足。

Enterprise Holding集團雖然大,可因為是私人公司,所以沒有那麼多的閑錢來給李博特用。

現在手裡握著10億美金,李博特覺得自己都財大氣粗了,很多以前有想法,但沒有能實施的策略,也終於能用得上了。

一時間,他對於自己能加盟Uber,感到非常的滿意。

於是李博特在招聘好了客服人員、普通辦公室人員之後,就在Uber的老巢舊金山,開始了自己的實驗。

美國是一個廣告的社會。

有錢你就能讓所有的人看到自己的產品。

Uber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裡面。

由於最開始的實驗只是在舊金山,所以網路上暫時不用推廣,不過在當地的平面媒體、電視媒體和紙面媒體的上面,Uber的廣告做得到處都是。

當然,李博特也沒有忘記借用蕭奇的大旗,「仙女公司董事長蕭奇創立的新型網路公司」、「蕭奇又引起計程車行業的新革命」……等等之類的宣傳語,到處都可見。

一時間打電話到Uber公司來諮詢的司機和老百姓們多不勝數,幾十個接話員都忙不過來。

而同時放在安卓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