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遠東故事 第六百七十一章 (一)戰損和分工

1918年7月29日10:35薩馬拉聯軍司令部「總司令,根據協約國通報的情況,整個德國空軍的飛機可比我們多了3倍都不止,我們現在國內的飛機產能可還遠遠不夠,雖然這兩天旗開得勝鼓舞士氣,可德國人是絕對不會善罷甘休的,接下來如果對方從集中東線的飛機,再從西線抽調飛行聯隊過來的話,我們的航空隊會不會損失消耗太大,就怕咱們打傷了元氣。」說話的是聯軍參謀長兼後勤司令蔣鴻遇,這廝管著後勤一大攤子,對國內的兵工生產運輸調度情況了如指掌,這會兒伏爾加聯邦前線一共就3個聯軍飛行聯隊,這麼2天不到的功夫就損失了68架戰機38名飛行員,無論是飛機還是飛行員的損失都有點出乎意料的大,這讓蔣鴻遇在初戰告捷的巨大興奮和激動之後,又有點憂心忡忡起來。

「蔣桑,你的這個說法,我不同意你,西南方面軍發起烏克蘭戰役迫在眉睫,如果聯軍航空隊因為損失大而避戰,那就會拱手交出烏克蘭上空的制空權,這樣烏克蘭戰役還怎麼打?本來德國陸軍的重炮數量就比我們多,要是天上再任由對方來狂轟亂炸,我們地面部隊的傷亡巨大影響了烏克蘭戰役的實施怎麼辦?」一邊的聯軍副參謀長、日本第1軍司令官、兼任聯軍中央方面軍機械化第8集團軍司令的田中義一陸軍大將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當然,這廝的話說的沒錯,聯軍航空隊如果不能掌控或者至少局部掌控烏克蘭戰區上方的制空權,那麼宇都宮太郎的地面部隊的推進將遇到巨大的麻煩,之前烏法戰役只所以蘇俄紅軍一敗塗地,和聯軍完全掌握了制空權有著莫大的關係。

在空地協同的狂轟濫炸面前,再堅強的部隊都有可能守不住戰線,炮兵陣地隨時都可能遭遇空襲而不得不轉移躲藏,這還怎麼用炮火支援地面部隊的防守或者進攻,當然,地面高炮部隊能撐起一定的防空網,但是在這個時代,高射炮和高射機槍要打下中高空的飛機難度超大,小口徑高炮開火平均5000發炮彈都未必能擊落一架敵機。

在1918年,各國的高射機槍多數是類似馬克沁重機槍改裝的,而高射炮則基本為小口徑的20MM或者37MM高炮,德國人雖然也有57mm的高射炮,但是慢射速的中口徑高炮要打下高速飛行的戰鬥機來簡直是白日做夢,地面防空火力的目標主要還是那些飛得慢又飛不高的轟炸機,當然,地面防空火力網更多的時候起到的是干擾對方對地空襲的準確性的作用。

再勇敢的轟炸機飛行員,面對機身周圍不斷綻放的高射炮彈的煙火也會心情緊張而希望儘快脫離對方編製的火網,投彈手往往也會比平時更倉促的瞄準和投彈,人在危險面前的恐懼心理從來都客觀存在,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當然,好的飛行員會用機動飛行儘可能避開地面炮火最密集的區間。

蔣方震在一邊聽著不說話,作為曾經日本士官學校步兵科第3期畢業的首席,他當然能理解田中義一作為日本將領的立場,西南方面軍是以宇都宮太郎的日本第3軍三個師團為主體組建的方面軍,任務就是執行烏克蘭戰役,在烏法戰役中沒有獲得太多表現機會的日本第3軍,這會兒是鉚足了勁要打出大日本帝國陸軍昔日的榮耀和威風來,這種關鍵時刻,要是頭上沒有聯軍航空隊掌握制空權,那日本怎麼能答應。

「田中閣下,我不是說要避戰,但是我們必須正視現實,中國的工業基礎連日本都比不了,鋼鐵、石化、兵工、汽車和航空製造等一系列工業的基礎都還很薄弱,現在中華飛機製造公司的產能已經一擴再擴,短期內要繼續擴大相當困難,我們一個月能生產出來的飛機也就那麼幾架,要是每次空戰都是昨天和今天這樣的規模和戰損,那我們的航空隊只會越打越少!到時候問題可就嚴重了!」蔣鴻遇顯然並沒有被田中義一的氣勢所嚇住,何況這廝跟著王庚這一年半以來,整個人的精氣神都上了一個台階,這會兒有中國王在身後,自己又是聯軍參謀長的身份,估計就是日本陸相上原勇作在跟前也唬不住自己,何況,日本陸軍現在甚至常備兵力都只有中國參戰軍的一半不到,真要翻臉不認人,承受不起的是日本不是中國。

邊上作戰室主任參謀錢田夫則心裡嘀咕,這田中義一老小子,不會是因為眼紅聯軍中國航空隊的實力和戰績,所以想把咱這新鮮出爐的王牌部隊給消耗掉吧?

協約國東線聯軍中,算起來只有航空隊是清一色的中國參戰軍航空隊組成和獨立作戰,不像聯軍的地面部隊,中國陸軍、日本陸軍和伏爾加聯邦部隊早在烏法戰役就開始臨時混編配組作戰,更不要說正在進行中的聯軍中央方面軍,6個步兵集團軍和4個機械化集團軍徹底混編到混成旅和旅團一級。

日本陸軍部當然也想派出自己可憐兮兮的規模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的航空隊加入聯軍航空隊,奈何王庚根本不鬆口,日本早期的航空建設,往往都是買幾架英法義大利的飛機回來自己拆開了折騰,然後想弄出日本本土國產設計的飛機,結果呢,搗鼓出來的多數都是四不像,比起英法義大利的原型機差的不是一點兩點。

日本航空隊此時裝備的一百多架飛機絕大部分都是型號老舊五花八門的進口飛機,這英國的雙翼戰鬥機SE5,日本航空隊連一個中隊的SE5都湊不齊,所以當初王庚瞧不上日本航空隊拒絕接受他們加入聯軍後,日本陸軍部捏著鼻子也就認了,當然,背後還有中日締結戰略同盟時不成文的互相承諾的因素,中日同盟的時代,日本的軍事力量發展和建設以陸海軍為主,中國則以陸空軍為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