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7章 漠南(十三)

利用草原,發展草原,對草原怎麼來進行規劃,那些東西王賁是全然不懂的。其實不止是王賁,漢軍那些將領也是兩眼抓瞎,他們是武人,別說是不知道該怎麼發展草原,哪怕是本土的建設他們都不懂。

任何時代都講究個術業有專用,專業的事情給予專業的人才,先秦時期也有這樣的認知,甚至是比起現代社會來說還要重視這個方面。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跟知識的傳播限制有關,獲取知識不易,人能學習到某些知識那是因為有家族傳承,普通人能夠獲取一樣知識純屬是天幸,一旦能夠得到一項知識怎麼又不專註地專研下去呢。

孔丘為什麼會為黔首讚頌?不是他教導弟子多麼有方,事實上所謂的孔子七十二門徒又有誰真的干成了什麼事情,壓根就沒有嘛。他被讚頌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願意拿出家族的知識來傳播,也十分大膽地拿國家的典籍來教導自己的門徒。由他大規模的傳播只有貴族和豪門才有條件學習的知識,打破了知識的壟斷。他的那種行為在那個時代是被貴族和豪門家族所忌諱的,因此後面他本人也因為破壞了某種潛規則而被階層所排斥甚至是敵視。

沒有知識也就沒有相應的辦事手法,野路子也許能夠辦成那麼幾件事情,但既是野路子也代表偶然性也難以被借鑒,平民難以有出頭之日是因為什麼?不就是因為沒有相應的知識嗎?而那也是社會的現狀。一直是到春秋末期的時候,屬於豪門和貴族的知識壟斷才被打開一個口子,可是能夠獲取知識的人依然不多。

在時代也有的局限下,任何一個人想要成為全才幾乎是沒有那種可能性,因此對於「術業專攻」的限制性遠比想像中來得厲害。這年頭武人學習的就是怎麼行軍打戰,武將家族所擁有和收集的書籍也是專攻軍事這一方面,絕對不會去研究怎麼治理民生,這樣一樣除非是迫不得已之下,不然武將根本不會摻和民生建設。同理,文官體系研究的也是怎麼去治理民生,不會去專研什麼行軍打仗。

王氏是武將家族的專攻,因為累世處於高位或許是會接觸到民生的治理,可是對於民生的建設絕對不是專業,王賁滿腦袋裡都是怎麼行軍打仗,真心是沒有想過攻佔下哪一塊地盤之後該怎麼經營。

當然,凡事都存在例外,像是同樣為武將家族的蒙氏,他們就是那種既研究行軍打戰也對民生治理有涉及的家族。因此在蒙氏家族獲取對北境的實際控制權之後,蒙氏家族不但能指揮軍隊與北方的胡人作戰,也能開發地方的民生。

如果不是歷史出現變動,蒙恬在成功將匈奴驅逐往陰山以北千里之外後,他可是在河套區域將民生搞得不錯,歷史上首個嘗試在河套區域進行耕田開擴的正是他,而似乎搞得並不是多麼成功?之所以不成功有人說是土質原因,也有人說是蒙氏覆滅得太快導致建設的時間不足夠。

像是從夷陵追隨呂哲崛起的那幫集團,他們大多出身於微末。這也就註定這幫人不會擁有多少知識傳承,怎麼行軍打仗一些是在實戰中慢慢進行經驗累積,更多是來自於後面呂哲的步步教導,帝國軍事學院的存在不就是在那麼一個過程中慢慢演變城了有體系的學院的嗎?

對於新崛起的漢國勛貴集團來說,他們的底子薄得比紙還薄,讓他們既要學習怎麼行軍作戰,又要學會怎麼治理民生,在他們這一代幾乎是沒有什麼可塑性了,只有期盼下一代能夠更好的接受教育的環境。所以,呂哲對於該是武將的人培養方向就是怎麼好好地指揮軍隊作戰,經濟民生等等方面從來都沒有重視過。

漢國目前的階段就是對武職和文職的分工有著涇渭分明的劃分,按照呂哲觀念,他認為也沒有必要培養什麼文武全才。所謂的精英從來都是專註於一個方面,哪怕是學習其它知識也是為了主攻的知識進行有必要的涉及,沒必要去什麼知識都要完全掌握。

在這一種前提下,呂哲所統治的漢國正在形成一種極端,該是往軍隊方向發展的人就完全專註于軍事的知識,該是朝文官方向發展的人就好好去學習怎麼治理民生和發展經濟等等的知識。

其實吧,若不是呂哲自己曾經不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肚子里裝的「存貨」不多,深怕自己胡搞瞎搞把事情辦砸了,他甚至都想嚴格劃分出每個方向的學科,以這種極端的方式來控制國家知識分子前進的方向。

極端不好?事實上極端好不好很難說,但是由國家來控制知識分子專註於某個學科,那是絕對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成就的辦法,對於社會的發展也能起到難以想像的助益,畢竟作為個體的人數量那麼多,又不是整個國家奔著單獨的一個方向研究,可以一個國家的人才按照其天分和興趣來自行選擇專攻的方向嘛。寧精勿濫說的就是這樣,也這有這樣專註的人才會在某個領域取得驚人的成就。

其實也是呂哲不了解現在的華夏文明才會產生需要自己來對學科進行劃分的想法,要知道現在可不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代,現在有兵家、農家、墨家、雜家、縱橫家、陰陽家等等的百家學派,事實上這就是所謂的研究專攻,與之現代的學科劃分沒有區別,只是較之現代的學科分類名稱上有所不同罷了。

呂哲是不太了解現在的知識體系,可是他將每一樣專長設立為一項知識絕對是走對了,從某些方面來說再現百家爭鳴不無可能,不過他最希望的並不是那些知識份子為了發揚自己的學科去打嘴仗,而是在學術領域上和對社會貢獻上能夠做到知識有其用處。

漢國除了有設立軍事學院之外,對於其它知識的傳承也極為重視。在南嶺的太學是一所文官進修學院,基本上不向民間開放。除了太學之外,南嶺還有一座提供給百家教導學生的學府,裡面所教導的東西很多很雜,生源的來源也基本上是以二三十歲、甚至是四十以上的人居多。而在提供給成年學習的學府之外,紙張成本下降後,呂哲也在致力於民間的學堂開辦,不過被限制於教師的缺乏,學堂的建設速度十分緩慢,也只有在有足夠的教師資源之後才能發力。

只是教導人識字不需要太高深的學問,按本宣科也完全沒有問題,呂哲的直接干預下,現在有的是大量人手在努力著學好該怎麼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學堂只是教人怎麼識字,學生也基本是幼童,呂哲當然也會把那一套拼音搞出來,有拼音的出現就能夠來保證發音的規範性和標準性。現在能夠讀書的孩子是讀著拼音講著天朝普通話長大,普通話也被呂哲定為官話,而所謂的官話不就是「國語」,既是所謂的國家標準性發音嘛。

始皇帝想做的是文同書,呂哲不但要文同書還要音標準,要不是他沒辦法將簡體字完完全全的複製出來,想要拿小篆一個字一個字的對比著寫簡體字壓根就沒有那個時間,不然繁體字估計也要消失在歷史長河,不會只是被換成官方認定的隸書字體。

呂哲接下來在教育上要做的事情還有非常多,例如搞出現代的職業院校什麼的,專門來教人有一技之長,要是讓他那麼干,想聽到類似於「挖掘技術學校哪家強,天朝山東找X翔」的口號,估計幾十年內就能聽到。

不得不重視工業,而想要有工業就需要極端性質的學科傾向,所以現在很多學派是痛苦並著快樂。例如墨家很開心得到來自呂哲的關注,可是呂哲只要墨家中的工匠技術,不要什麼兼愛非攻之類的理念;又像是術(士)家,呂哲要他們的化學知識,但是絕對不相信煉丹長生不老的那一套。

穿越人士的優勢在哪?很多人說是了解歷史的走向,要是想身為人臣可以沒有錯誤地抱對大腿,想要起兵造反也能根據歷史的走向來避免錯誤。對於呂哲來說,歷史從夷陵之亂之後就已經變得面目全非,完全就不具備什麼可參照性。他的擴張腳步沒有從熟悉歷史上面佔到過什麼優勢,但是熟悉歷史也不全然只能到造反立國上面,用來奠基華夏文明的工業發展走向不是更好嗎?

凡此種種,也許在呂哲有生之年的努力下,華夏族群的文明能夠成為一個朝著工業和農耕並重的方向走去,不會產生將科技進步視為奇技淫巧的荒謬思想。

哦,是了,獨尊儒術之後工匠技術和科技進步被認為是奇技淫巧那是因為仇恨,是儒家對非儒家知識的排斥,更是因為儒家在發展過程中與各個學派產生矛盾所誕生的仇怨,以至於儒家不留餘力地打壓各個學派。

一個開國皇帝的意志就是國家行進的方向,這裡的意志方向不止是命令軍隊向那些地方擴張,還在對國家的民生建設和思想潮流上。而來自統治者的意志往往是讓事情變成最有效率的方法,當統治者是一個穿越人士的時候,要是這個統治者不是得到權勢之後醉生夢死,所產生出來的能量將是無比恐怖的。

例如,原本沒有的冶鐵技術因為被提點幾個構思迅速被攻克,因為幾次實驗失誤甚至是搞出了軟鋼,近來那批錯有錯招的冶鐵匠正在呂哲的命令下研究硬鋼,一些工匠也在研究鑽孔技術,更有一些原始版的化學家(術士)在搗騰火藥。

要真的被他們將那些研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