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留神當了皇帝 祖宗們

到朱厚照出生的時候,明王朝已經存在一百二十三年,連同朱祐樘在內,共歷九位皇帝——裡面包括建文帝、景帝這兩位先後被廢黜的皇帝。

朱元璋、朱棣的故事,我們都已濃墨重彩地講過;朱允炆的故事不曾專門講,但在朱棣部分也順帶說了不少。剩下還有六位「前輩」,在朱厚照之前治理過這個國家。為方便大家知道歷史怎樣一步一步延續到朱厚照這兒,我們還是或略或詳地表一表他們的生平。

朱棣死後,傳位其子朱高熾,即明仁宗。不過在位僅一年即駕崩,不說也罷,說也沒什麼好說的。

然後是宣宗,名叫朱瞻基,年號宣德,款制獨創、工藝精湛的香爐「宣德爐」即產此朝,大家或許聽說過它。宣德朝自然不只產一個「宣德爐」,似乎可以這麼說,朱棣的曾經做過皇帝的十幾個後代里,朱瞻基算是最爭氣的,雖然時間不長,只享國十年,但國家治理得還算井井有條。特別是,明初由朱元璋奠定的,原來不錯但被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的朱棣搞傷的經濟基礎,在朱瞻基手中有所恢複。

宣德帝所應得到的稱讚,也就到此為止了;而且我們對他的稱讚,完全基於與朱棣以來其他十幾位皇帝相比較的意義上——在這些人中,他這個皇帝還算有一些積極的性質,還沒有壞到令人切齒的地步。

可是,朱瞻基在一件事上卻起到很壞的作用,即宦官干政。

重用宦官自朱棣始,但宦官在永樂年間,雖得其用,卻基本是被當作走狗、鷹犬,政治地位不高。是朱瞻基真正抬高了太監的地位,使他們可以和朝臣分庭抗禮,形成了內閣-司禮監相制衡的二元朝政結構。

朱瞻基做出了兩個極危險的在整個明代惡果連連的決定:一、打破朱元璋禁令,設立內書堂,教內監識字,為他們參與政治鋪平道路;二、命司禮監秉筆太監代替皇帝批答內閣票擬本章,也就是給予宦官「批硃權」。

明代廢除相制,國務由內閣官員擬出意見,奏呈皇帝,再由皇帝親自批複,做出決策。因為皇帝批複以硃筆書寫,所以又稱「批硃權」。這項權力,實為國家最高權力。正是朱瞻基,居然讓太監分享這一權力。因此宣德以後,表面上內閣和內監是彼此制衡的關係,實際上,內監處在高一級的位置,而有「朝廷政令,不由朝臣,皆出自司禮監」之說。掌握了最高權力的宦官集團,一躍而為國家政治核心,其將如何恣意妄為,致使國無寧日,無不可想而知。

朱瞻基此舉,乃不折不扣的授人以「柄」——不是普通的「把柄」,是「國柄」,國家之印把子。很久以後,痛定思痛的明代批評家終於說出了這樣的話:「一代弊政,實宣廟(朱瞻基廟號宣宗)啟之也。」1435年,三十七歲的朱瞻基翹了辮子,留下年僅九歲的太子朱祁鎮,還給他留下一扇通往太監擅權的大門,就此言,無論是做皇帝還是做老爸,朱瞻基都相當不負責任。

明英宗朱祁鎮九歲踐祚,屁事不懂,但據說太皇太后張氏(朱瞻基之母)很賢明,有她撫帝聽政,兼倚宣德朝聲望素著的老臣「三楊」 、夏原吉、蹇義等,所以頭十年無事。慢慢地,張氏及「三楊」等或亡故或告老,朱祁鎮也長大成人,知道做事自己拿主意了——這災難也就開始降臨。

於是,明代宦官醜類之中天皇巨星之一的王振開始唱起了主角。其實王振的登台很早,朱祁鎮繼位的當年,就任命王振掌司禮監;只是太皇太后在世之日,一直打壓此閹,令其鬱郁不得志。老太后一死,朱祁鎮及王振皆感歡欣鼓舞,而得放手胡為,其間惡行不盡一一。總之,到了正統十四年這年,王振先是構釁於瓦剌(蒙古人的一支)也先部落,後再慫帝起兵五十萬親征,大敗,在懷來附近的土木堡被包圍;朱祁鎮擁數十萬大軍,卻可笑地被活捉而去,王振則為亂兵所殺。

由朱棣開先河,而經朱瞻基大力弘揚的信用宦官之道,到朱祁鎮這兒順理成章地迎來了第一個「碩果」:皇帝被擒、國幾覆亡。但就像狗改不了吃屎一樣,獨裁君主對太監的偏愛,實在是「家天下」的題內之旨。因在皇帝眼中,內豎無論怎樣為非作歹,吃虧的只是老百姓;再壞也是家奴,心眼兒無疑向著主子的。

那朱祁鎮在「番邦」囹圄七載,所幸者,也先不曾殺他,後來還把他送還明朝。於是,1457年他上演了一幕「奪門」復辟,從弟弟朱祁鈺屁股底下搶回皇位,殺掉當年救明朝於危難之中的于謙。復辟的朱祁鎮,終於又有機會「吃屎」,乃捧出王振第二——大權閹曹吉祥。

曹吉祥自我膨脹得比王振還厲害,據說他的過繼之子曹欽專門向門客打聽:「自古有宦官子弟為天子者乎?」回答是「有」,而且名頭大大的——「君家魏武 ,其人也。」曹氏父子深受鼓舞。到天順(朱祁鎮復辟後的年號)五年,曹氏終於發動了叛亂,攻打紫禁城,但有個叫馬亮的曹黨事先告發,朱祁鎮有所準備,總算沒有第二次淪為階下囚。史書上說:「英宗始任王振,繼任吉祥,凡兩致禍亂。」 都弄到國亡身敗的地步,然而他絲毫沒有悔意。不但如此,奇怪的是,王振害他丟了皇位、性命也幾不保,而他竟然還是對王振充滿緬懷之情,復辟後「賜振祭,招魂以葬,祀之智化寺,賜祠曰『精忠』」。殺于謙,而旌錶王振「精忠」,此人頭腦,非「弱智」不足以形容。

這種「弱智」,在朱棣子孫里幾乎是有規律性的,朱祁鎮無非剛剛開了一個頭而已。

現在,輪著正德的爺爺、成化皇帝明憲宗朱見深露臉了。朱見深即位時十八歲。十八歲,多好的年華,正當人生奮發向上、青春煥發之際,然而人生的這類通常的軌跡,不知怎的在皇帝們那兒卻要走形和變味兒。成化登基第一年就做了讓人瞠目的事:七月立皇后吳氏,八月,廢之。從結婚到「離婚」,有如閃電,不要說在古代,即便婚姻自由、開放的現代,像這樣短命的婚姻也不是很多見的。

為什麼呢?為了另一個女人——某種意義上應該說一個「老」女人。此女姓萬,小字「貞兒」。「貞兒」這名字倒挺可愛,可以給人一些妙想;但實際上,成化元年這位「貞兒」年已三十五,相對於十八歲的朱見深,是不折不扣的老女人,並且單就性魅力來說她也絲毫沒有纖妙之處,《罪惟錄》作者查繼佐描述她「貌雄聲巨,類男子」,成化之母周太后亦曾大惑不解地問兒子:「彼有何美,而承恩多?」

連老媽周太后都想不通,年輕的新婚燕爾的吳皇后就更想不通了。年方十九的吳氏,據說聰明知書、多才多藝,又正值妙齡,怎麼著也該比不男不女的半老「貞兒」有吸引力吧?估計她自己就是這麼想的。誰知入得宮來竟遇上萬氏這麼一位攔路虎,無才無貌卻擅寵宮中,位僅嬪妃,卻膽敢對母儀天下的正宮皇后倨傲無禮。年輕氣盛的吳「美媚」如何咽得下這口氣?「惡之,數加詰責。」 ——有的記載更其火爆,說皇后把萬氏叫來,一怒之下「摘其過,杖之」。 大棍伺候這還了得?打在萬氏身上,疼在成化心頭,於是發生了那樁少見的「皇家閃電離婚案」。

有人說吳氏屬於因妒惹禍,其實不是。後宮當中姿色相當的女人之間爭風吃醋,可以叫做妒嫉;至於吳氏,不過是依正常人的正常頭腦的正常邏輯,推論男人應該喜歡她、站在她這邊而已——結果偏偏錯了!但怎麼會錯了呢?她或許初來乍到,有所不知:這萬氏乃宣德時宮人,朱見深二歲被立為太子時起被派來做貼身侍女,此後直到十八歲,朱見深經歷著一個男孩的童年、少年和青年,而所有這一切,裡面都有萬氏——一個成熟的女人,一個處在十九歲到三十五歲之間的女人,一個除了她所照顧的這個小男人身邊再沒有別的男人的女人。這女人將教給朱見深什麼呢?吃飯、穿衣、說話,也應該還有別的……

想想賈寶玉身邊的襲人吧,《紅樓夢》第六回寫賈寶玉夢中與秦可卿繾綣之後,「迷迷惑惑,若有所失,遂起身解懷整衣,襲人過來給他系褲帶時,剛伸手至大腿處,只覺冰冷粘濕的一片,嚇的忙褪回手來,問:『是怎麼了?』寶玉紅了臉,把他的手一捻,襲人本是個聰明女子,年紀又比寶玉大兩歲,近來也漸省人事,今見寶玉如此光景,心中便覺察了一半,不覺把個粉臉羞的飛紅……」襲人與寶玉尚且有這種故事,何況萬氏跟小她十八九歲的朱見深之間?前面說到周太后因不解而質詢朱見深,據說朱見深這麼答的:「臣有疝疾,非妃撫摩不安。」 話已很露骨了,他對萬氏明顯有一種旁人所不可代替的「肌膚之戀」,至於後者如何做到這一點,則「不足與外人道也」,猜想起來,肯定不止當「疝疾」發作時罷!

多好的小說素材,可惜還沒人利用。

成化喜歡半老女人、為戀母情結所困,雖然心理或人格上略有障礙,但說到底是他的私事,本亦無可厚非。麻煩在於他是皇帝——皇帝的事,能是私事么?

成化二年,朱見深當爸爸了!這頭一個孩子居然是一個男孩兒,而這男孩兒的母親居然是萬氏!天曉得,「貞兒」還真鴻運當頭;剛剛除掉吳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