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君子 難得心安

佛家以因果看人生。凡事,有因即有果,什麼因得什麼果,一切的果皆可到它的因上去求解。所以勸人行善,不為惡。一旦作了惡,事情就會自動生成一種慣性來,讓人越來越惡,即便想超拔也身不由己。

有人以為,惡人是註定的,其實不。有一時一事作惡的人,但沒有永生永世情願做惡人的人。人之所以作惡,說到底是受一種賭徒心理支配,對尋常、本分的生存不滿也不甘,希望比別人少費幾十倍的氣力或突然間暴得這樣那樣的大利益,於是,打破常規,去做平常人、規矩人不肯做或不敢做的事,這多半是孤注一擲,拋開通常的人性準則(道德、法律、內心良知等)用整個人生來賭一把。這種念想本身就是惡的,一旦把它付諸實行,則必做下這樣那樣的惡事。因為大家都在有一分耕耘、得一分收穫,憑什麼你少付出那麼多卻得到很大利益?你這麼做了,勢要侵害、損害他人,這不是惡是什麼呢?但天底下惡人其實還有一個心理,即當他佔了大便宜後,還願意安心過日子,過比別人更好的日子。沒有一個作惡之人,目的是毀掉自己。相反,他作了惡以後,還想享受作惡得來的成果。比方說,貪污的官人一定會想著弄到大筆的錢後,平平安安,人不知鬼不覺,做一個體面人——這些人可恨之處,正在於此,損害了社會和他人,還期求不遭報應——不過,我們這裡暫不去詛咒他們的無恥,而著重了解他們的心理:原來,他們也並不願意一直充當惡人,他們作惡的起因是想靠偷賴、走捷徑或撇下大家都遵守的準則替自己謀幸福;亦即,作惡也是為了追求幸福。從追求幸福角度說,作惡之人與常人無有不同。這一點上他們極不講理,憑什麼你作惡了還想得到幸福?不過,他們的邏輯就是這樣。只可惜,人類社會和歷史的公信不支持這種邏輯,否則,天下只好一片混亂。由於人類社會和歷史的公信不支持,作惡之人的動機與結果之間,就永遠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正義認為:惡人必須得到報應。這絕非徒然給好人無謂慰藉的宿命論,而是社會的自我保護機制;若非這機制,人類無法存在和發展到今天。怎麼報應?現實中許多善良守法的人往往很不平地指出,作惡之人幹了壞事,卻有權有勢、花天酒地,好處全都歸了他們。的確如此,我們常常看到醜惡的人似乎比誰活得都好。但是大家卻不曾注意過,沒有一個壞人能夠終止作惡,撈一把然後安享所得、過一種從外在到內心都是體面人的生活,相反,他們要不斷作惡,一天都不能停歇,用新的作惡來維持他們不正當得來的一切。這實際上是違背他們最初願望的。作惡之後,人最想要的是安全。比方說,一個入室竊賊,被人發現,如有可以安全逃竄的機會,他一定選擇逃竄;但往往得不到這樣的機會,遭竊的事主或出於本能,或出於氣憤,總會想阻止他逃掉,這時,竊賊極可能作下更大的惡,例如殺掉事主——他為什麼這樣呢?分析一下,結論是很可以吃驚的:他是為了安全,為了掩蓋自己的罪惡!一個入室竊賊如此,一個攔路搶劫者,或實施強姦者,或一個貪墨弄權者,莫不如此。所以,作惡有自己的連鎖效應,如滾雪團。大多數作惡之人,開始都想得很好,一旦得逞,就罷手不幹,帶著作惡的成果悄悄過好日子去。但天底下豈有這等美事?惡無法指望善的蔭護的羽翼,惡只能尋求惡的保護。人一旦作下惡,就只好加大作惡的力度來保全自己,用大惡來化解小惡的危險。受賄一百萬的人,一定會繼續收賄並且同時變成行賄者,收更多的錢,來買跟他一樣的同類,巴不得身邊的人都變得跟他一樣壞,這樣他就安全了;於是,三百萬、五百萬、一千萬……越陷越深,越走越遠,唯如此他才能將那最初一百萬帶給自己的危險處境對付過去。很多人以為這是這些作惡之人慾壑難填,實則他們更多倒是自有苦衷,身不由己。一個人只要作了惡,就會永受這種懲罰,罰他們不得停歇地把惡一直作下去,最初的恐懼無限放大,一輩子活在惶惶不可終日的感受中。不管表面上看去怎樣作威作福,他們心裡卻清楚得很:這不是人過的日子。今天那些貪黷的大官,被挖出來後,當著攝像機鏡頭一個個痛哭流涕、悔不當初,很多人覺得是做戲,我卻認為是他們內心的真切流露,因為那確不是人過的日子;人類社會為了能夠有序健康地延續下去,終究不會,也不能給這種人好日子過。

眼下,永樂大帝朱棣先生,也活在作惡後的恐懼中,也不能耐受夢魘般的糾纏。他也跟每個成功得手的歹徒一樣,特別希望「從良」,回到社會公信的尺度中來,做個名譽的人,讓他的非法所得被人看成正當的、他理該得到的一份。

一些事,袒露了他內心的不自信——或者,也是屈服。

先焚毀歷史,然後偽造歷史。朱彝尊講過一句話:「蓋革除年事,多不足信。」 為什麼?禁毀甚嚴,又大加舛改,致使真相大多湮沒。《明史》「王艮傳」提及,「後成祖出建文時群臣封事千餘通,令縉等遍閱,事涉兵農錢穀者留之,諸言語干犯及他,一切皆焚毀。」 「封事」就是奏摺。「縉」即建文舊臣解縉,他歸附朱棣後受到重用。就是說,朱棣向那些歸附他的建文舊臣出示這一千多件奏摺,除議論國防、農業和財政的以外,統統燒掉。他是極偽詐的人,表面上用這一手來釋放那些歸附者的不安,實際目的卻是徹底消滅一切不利於自己的言論和材料,一石二鳥。他以為,把過去留下來的一切這類關於他的議論,抹除乾淨,就可以給自己只樹立一個正面形象,堂堂皇皇享受所竊據的位子。

這樣的「形象工程」還包括:嚴禁民間自由談論或書寫建文朝這段歷史——他的說法是「懷疑怨謗」,犯此罪者,「事發族滅」 ,將處以最高的懲治。這可不是說著玩嚇唬人的。有個叫葉惠仲的文人,就受到了這種懲治,「永樂元年,坐直書『靖難』事,族誅。」

將真相加以禁止以後,還需要再編造假話。永樂年間重修《太祖實錄》,只修一次不夠,又修了第二次,才算比較滿意。明代諸帝實錄,均由繼任者負責修定前任的事迹,朱允炆已經修過《太祖實錄》,但朱允炆搞的東西,自然靠不住,必須重來。目的有兩個,一是把有利於朱允炆的記述刪減乾淨,一是添加直至杜撰對自己塗脂抹粉的內容。當然還有一點,由他朱棣來修《太祖實錄》,等於否認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合法繼承人。兩次重修後的《太祖實錄》,朱允炆要麼被批判為數典忘祖、奸惡濁亂;實在不能醜化的,例如建文時代良好的政績,就諱莫如深,隻字不提,讓它們蒸發掉,好像壓根兒沒發生過。而一切涉及朱棣自己的地方,不止是豐功偉績、高大完美,也不止是憑空吹噓(如《奉天靖難記》所謂朱棣出生時「雲氣滿室,光彩五色,照映宮闥,連日不散」這樣的鬼話),尤有甚者,不惜在自己親生母親是誰的問題上也撒下彌天大謊。

關於朱棣的生母,《明史》成祖本紀寫道:「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這說法,首先由朱棣授意在《奉天靖難記》提出來,再寫入篡改後的《太祖實錄》;清朝初年,官方修編《明史》,不顧歷來的許多疑問,將《實錄》的這套說法全盤接受。殊不知,歷史的本質是透明的,天王老子也難一手遮天,就算一時勉強遮住,其實也不過是紙糊的燈籠,終究會露出窟窿。其中一個比較靠得住的窟窿,是《南京太常寺志》中記載,在南京舊太廟,供奉著一位䂵妃的神主(牌位),上面明確寫著是她生了第四子朱棣。 這曾由明代的一位野史作者潘檉章在其《國史考異》中披露。《南京太常寺志》是一份官方文件,現在雖已亡佚,在明代卻不止潘檉章一個人見過,至少還有一個人,即萬曆至崇禎年間的名士何喬遠也見過,他很謹慎地寫道:「臣於南京見《太常寺志》,雲帝為妃所生,而《玉牒》(指《天潢玉牒》,成文於永樂年間,載述朱氏皇族譜系)則為高後第四子。《玉牒》出當日史臣所纂,既無可疑。南太常職掌相沿,又未知其據。臣謹備載之,以俟後人博考。」何喬遠話雖說得含蓄,《天潢玉牒》大拍特拍朱棣馬屁,臭名昭著——此書居然聲稱懿文太子朱標「為諸妃所生」,只有朱棣和周王二人的生母是馬皇后,所以,連清代《欽定四庫全書總目》都斥之多「當時諛妄之詞」、「與史實不符」——他提出應該允許《南京太常寺志》之說存在,「以俟後人博考」,明顯傾向認為後者真實可信。

不過,無論潘檉章還是何喬遠,都只是從《南京太常寺志》讀到相關記載,本人畢竟無緣親見䂵妃神主,所以向來大家也不便輕信。

但到了弘光朝,終於有直接的目擊者,他們是禮部尚書錢謙益、大理寺左丞李清。他們都讀過《南京太常寺志》,但事實究竟如何,連以博聞著稱的錢謙益「亦不能決」。但在弘光元年元旦這一天,以祭祀之機,終於開啟孝陵寢殿,發現䂵妃神主確在,且一切均如《南京太常寺志》之所云——李清的原話是:「及入視,果然。」 《三垣筆記》清代一直被禁,清末才重見天日;它的證詞讓史家大為興奮,孟森先生稱,朱棣身世「以前為疑案,《明史》中紀傳自相矛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