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輝映百代的法蘭西文苑 《茶花女》背後的英雄——小仲馬

我並沒有從這個故事中得出這樣的結論:所有像瑪格麗特那樣的姑娘都能像她一樣地為人;遠非如此,但是我知道她們之中有一位姑娘,在她的一生中曾產生過一種嚴肅的愛情,她為了這個愛情遭受痛苦,直至死去。我把我聽到的事講給讀者聽,這是一種責任。

我並不是在宣揚淫亂邪惡,但是不論在什麼地方聽到有這種高貴的受苦人在祈求,我都要為他作宣傳。

我再重複一遍,瑪格麗特的故事是罕見的,但是如果它帶有普遍性的話,似乎也就不必把它寫出來了。

——小仲馬《茶花女》

在一個多世紀之前,《茶花女》就借著那個不識一個洋文的林琴南之手飄洋過海來到中國,這時候它被翻譯成《巴黎茶花女遺事》。從西方到東方,《茶花女》不知賺取了多少痴心人的眼淚。它的作者小仲馬雖然因此大名鼎鼎,但是關於他的身世,人們也許不甚了了。

小仲馬出生於1824年,父親大仲馬是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中的一員驍將,小仲馬是他的私生子。他從小就因此備受他人的奚落和羞辱,這對於一個不滿7歲的孩子來說,的確是一種強烈的刺激和可怕的打擊。直到小仲馬的晚年,他還一直記著這種屈辱。小仲馬本來是一個在貧困屈辱的生活環境中長大的純樸少年,但後來回到那位大作家父親的身邊後,大仲馬的那種驕奢淫逸的生活方式為這位涉世不深的青年樹立了一種最現實的「榜樣」,小仲馬也開始了聲色犬馬的荒唐生活。不過,出身貧窮的小仲馬生活雖然放蕩,但良知卻尚未完全泯滅。他不滿20歲便發表了小說和詩歌。但真正使他能夠在法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是那部膾炙人口的《茶花女》。正是他同巴黎名妓阿爾豐西娜·普萊西的偶然相識成就了這部名作,在經過了這段愛恨交加的愛情之後的1847年6月,也就是在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去世4個月之後,小仲馬又來到他曾與阿爾豐西娜一起度過一段愉快歲月的鄉間,睹物思人,激起了他創作的衝動。於是他閉門寫作,在一月之間寫成了小說《茶花女》,小說出版後立刻為小仲馬帶來巨大的聲譽。

小仲馬在小說《茶花女》問世後不久,他立即嘗試著手把它改編成話劇劇本。如果說小說《茶花女》的創作一帆風順的話,那麼話劇《茶花女》的問世卻費盡波折,而且最使小仲馬料想不到的是他的父親、劇作家大仲馬力勸兒子打消改編《茶花女》的念頭,並斷言這不是一個好的題材,沒有觀眾會歡迎它。但是小仲馬卻不為所動,一心一意改編創作劇本《茶花女》。最後當大仲馬讀到他兒子寫成的劇本《茶花女》時,也感動不已。然而,當時法國的書報檢查部門卻又以「該劇不符合道德規範」為借口阻止話劇《茶花女》上演。經過近3年的努力爭鬥,話劇《茶花女》才獲准在巴黎雜耍劇院演出。

至於歌劇《茶花女》的創作,它幾乎是與話劇《茶花女》同步進行的,而且同小仲馬本人毫不相干。當小說《茶花女》風靡一時的時候,義大利著名的音樂家威爾第正在巴黎。這位天才的作曲家立即從這部小說里獲得了啟迪和靈感,在話劇《茶花女》公演之後,威爾第請他的好友皮阿威寫出歌劇《茶花女》演出腳本,然後便以滿腔熱情投入了譜寫工作。1853年3月6日,歌劇《茶花女》在義大利水城威尼斯的一家著名的劇院——菲尼斯劇場首次公演。

小說、話劇、歌劇,《茶花女》的故事內容基本上沒有多大的改變,故事的中心是男主人公阿爾芒與女主人公瑪格麗特的愛情悲劇。小仲馬揭示了阿爾芒與瑪格麗特悲劇的社會意義。他敏銳地感受到這位不幸的風塵女子之死不是一樁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種具有深刻含義的社會現象。他由此想到了自己的那位可憐的親生母親,想到了社會的種種殘酷和不平。小仲馬的創作觀念因而出現了深刻的變化,完善道德、追求理想成為小仲馬文學創作的原則。儘管小仲馬心目中的「道德」和「理想」不過是一個模模糊糊的概念,但是讀者們分明可以在《茶花女》中看到作者對那種壓抑人性、摧殘愛情的虛偽而又殘酷的道德觀念的批判和鞭撻,這是作者發自內心深處的痛楚的吶喊。故事的主人公瑪格麗特美麗、聰明而又善良,雖然淪落風塵,但依舊保持著一顆純潔、高尚的心靈。她充滿熱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愛情生活,在希望破滅之後,她甘願自我犧牲去成全他人。這一切都使煙花女子的形象閃爍著一種聖潔的光輝,「茶花女」也因此成了美麗、可愛而又值得同情的女性的象徵。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