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英倫三島的文學星空 英國小說之王——狄更斯

對於我想像中創造出的所有孩子,我都是個溺愛的父親,從沒人像我這樣對他們深深愛著。可是,正如許多溺愛的父母一樣,在我心底深處有一個孩子最為我寵愛,他的名字就叫大衛·科波菲爾。

——狄更斯

他正在笑,在笑聲中有一絲怒意,但是沒有得意,沒有惡意。這是一個總是在對什麼東西進行鬥爭的人的臉,但是他是在公開鬥爭的,而且並無懼意,這是一個雖有怒意但生性寬容的人的臉……

——奧威爾《查爾斯·狄更斯》

狄更斯(1812—1870年)被譽為「英國小說之王」,實是不虛此譽,他一生筆耕不輟,從成名作《匹克威克外傳》開始,在34年的創作生涯中,他寫了14部長篇小說(其中一部未完成),許多中、短篇小說以及雜文、遊記、戲劇等。代表作有《董貝父子》、《荒涼山莊》、《艱難時世》、《小杜麗》、《雙城記》等。

狄更斯在創作生涯中,不斷開拓、創新,嘗試了一種又一種新的小說樣式:流浪漢傳奇、歷史小說、社會小說、道德寓言、個人成長小說,甚至懸念小說。他的每一筆都充滿生機,洋溢著真摯的感情。他在每一種小說樣式上都取得了圓滿的成功,一生14部小說均進入了古典名著的行列。特別是《大衛·科波菲爾》一書在當時就產生了極大影響。由於其中對童工狀況、濟貧院、私立學校、貧民窟的生動描繪,動員起要求社會改革的強大輿論,直接促使英國議會通過了各項立法。另外,小說充分運用誇張、變形、寓意、象徵,甚至荒誕的手法,充滿社會批判的含義。在這方面,他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卡夫卡的先驅。

《大衛·科波菲爾》是狄更斯的代表作。這是一部半自傳體的小說。故事寫孤兒科波菲爾經受了許多磨難,飽嘗了人生辛酸,在一些善良的人們的救助下,經過不屈不撓的奮鬥,終於獲得了事業上的成就和家庭的幸福。

大衛·科波菲爾尚未來到人間,父親就已去世,他在母親及女僕辟果提的照管下長大。不久,母親改嫁,後父摩德斯通兇狠貪婪,他把大衛看作累贅,婚前就把大衛送到辟果提的哥哥家裡。辟果提是個正直善良的漁民,住在雅茅斯海邊一座用破船改成的小屋裡,與收養的一對孤兒(他妹妹的女兒愛彌麗和他弟弟的兒子海穆)相依為命,大衛和他們一起過著清苦和睦的生活。

大衛回家後,後父常常責打他,並且剝奪了他母親對他的關懷和愛撫。母親去世後,後父立即把不足10歲的大衛送去當洗刷酒瓶的童工,讓他過著不能溫飽的生活。他歷盡艱辛,最後找到了姨婆貝西小姐。

貝西小姐生性怪僻,但心地善良。她收留了大衛,讓他上學深造。大衛求學期間,寄宿在姨婆的律師威克菲爾家裡,與他的女兒安妮斯結下情誼。但大衛對威克菲爾僱用的一個名叫希普的書記極為反感,討厭他那種陽奉陰違、曲意逢迎的醜態。

大衛中學畢業後外出旅行,邂逅童年時代的同學斯提福茲。倆人一起來到雅茅斯,訪問辟果提一家。已經和海穆訂婚的愛彌麗經受不住闊少爺斯提福茲的引誘,竟在結婚前夕與斯提福茲私奔國外。辟果提痛苦萬分,發誓要找回愛彌麗。

大衛回到倫敦,在斯本羅律師事務所任見習生。他從安妮斯口中獲悉,威克菲爾律師落入詭計多端的希普所設計的陷阱,處於走投無路的境地,非常憤慨。但這時,大衛墮入情網,愛上斯本羅律師的女兒朵拉。他倆婚後生活並不理想,因為朵拉是個容貌美麗但頭腦簡單的「洋娃娃」。姨婆也瀕臨破產。這時,大衛再次遇見他當童工時的房東密考伯,密考伯現在是希普的秘書。密考伯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揭露了希普陷害威克菲爾並導致貝西小姐破產的種種陰謀。在事實面前,希普只好伏罪。後因他案並發,被判終身監禁。貝西小姐為了感謝密考伯,送他一筆資金,使他在澳大利亞發財致富,事業上取得成功。

與此同時,辟果提多方奔波,終於找到了被斯提福茲拋棄後淪落在倫敦的愛彌麗,決定將她帶到澳大利亞,重新生活。啟程前夕,海上風狂雨驟,一艘來自西班牙的客輪在雅茅斯遇險沉沒,桅杆上攀著一個瀕死的旅客。海穆不顧自身危險,下海救他,不幸被巨浪吞沒。當人們撈起他的屍體時,船上那名旅客的屍體也漂到岸邊,原來是誘拐愛彌麗的斯提福茲!愛彌麗懷念海穆,去澳大利亞後在勞動中尋找安寧,終身不嫁。

大衛成了作家,朵拉卻患了重病,在辟果提去澳前夕離開人世。大衛滿懷悲痛,出國旅行,其間,安妮斯始終與他保持聯繫。當他3年後返回英國時,發覺安妮斯始終愛著他。他倆終於結成良緣,與姨婆貝西和女僕辟果提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小說通過描寫環繞科波菲爾一生所出現的人物的悲歡離合,多方面揭示出當時社會的真相。與科波菲爾相似,狄更斯從小也飽嘗了人間的辛酸,他從小家境貧寒,父親曾帶他到酒店表演節目掙錢。10歲時,全家被遷入負債者監獄居住。他11歲時就承擔了繁重的家務。他在皮鞋油作坊當學徒時,由於包裝熟練,曾被僱主放在櫥窗里當眾表演操作,作為廣告任人圍觀,在他心裡留下了永久的傷痕,從而產生了對不幸兒童深厚的同情和堅決擺脫貧困的決心。這也是他成功創作《大衛·科波菲爾》的原因之一。正如他對他作品的最後、最親切的評價:「像許多溺愛的父母一樣,我在內心深處也有一個最偏愛的孩子,他的名字叫大衛·科波菲爾。」

在狄更斯的小說中,偶或會有完整的家庭,但決不會有正常的家庭關係;在他的小說中,主人公往往是孤兒。也許這正是他心底深處對父母不滿而生的反感,借書來做反抗。在《大衛·科波菲爾》里,孤兒就更多了——主人公、蘿莎·達特爾、瑪莎、特拉德爾特、愛彌麗、斯提福茲、尤來亞、安妮·斯特朗、愛妮絲、朵拉、甚至大衛的母親克拉拉·科波菲爾,還有那個忠心耿耿的漢姆,他們不是幼年便父母雙亡就是失父或失母,都是在不完整的家庭中長大。在狄更斯筆下,這個世界上的正常家庭關係變成很珍希的甚至是不存在的了。孤兒們在這樣一個變幻無常的世界上需要什麼?當然是安全感和被愛的感受。在狄更斯筆下,能給予孩子安全感、能給予愛護的、能教誨兒女的全不是父母,而是父母之外的人,如在《大衛·科波菲爾》中的辟果提先生、姨奶奶等。總是有這樣的人物給孤兒提供一個避難所,讓無助的孤兒能在那裡棲身,得到教育,得到愛撫。

狄更斯在這篇小說中也體現出他獨特的藝術個性。因為是一部半自傳體小說,主人公大衛的形象就因融入了作家的複雜心情而顯得格外突出。這一改狄更斯早期小說虛構性強的特點,從而別具風采。大衛是一位靠個人奮鬥逐漸由底層上升到事業和愛情頂峰的正直的知識分子。作者著重通過人物的容貌、言談、動作、服裝、習慣,以至某些怪癖來寫出人物的不同身份和不同性格。大衛的性格的成長和發展過程寫得細膩、真實、親切,這在一些以情節取勝的小說中是難以見到的。另外,作者親切地、清晰地、抒情詩般地敘述描寫了生活,人們讀大衛的作品就彷彿是他在跟我們促膝談心。

這裡沒有《雙城記》那樣驚心動魄的鬥爭場面,也沒有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它只是通過日常瑣事,使讀者了解時代的風貌,認識作品中的人物,陶冶思想感情,這一特點就決定了小說敘述語言和人物對話的生動優美,娓娓道來卻扣人心魄。

不少孩子讀這本書時,都認為這書是為孩子寫的。因為狄更斯花了心思在許多地方,從一個孩子的角度來描寫人物和事物,使孩子能心領神會,感到這是為他們寫的。可是,當人們走出童年後重讀這本書時,又會發現這是一本遠比留在我們記憶中更為沉重,更令人傷感的書。

《大衛·科波菲爾》標誌著狄更斯事業的頂點。狄更斯因這本書在名與利上都收穫頗豐。藉助《大衛·科波菲爾》,作家終於把積壓心頭多年的沉鬱做了宣洩,在那個「自我」身上傾注了他的童年夢想——不屈不撓,努力奮鬥,成為作家,擁有愛妻的溫暖的家。但是,實際生活並非如此,不幸的婚姻使作家不勝悲鬱,也給他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