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〇七三七章 芬蘭絞肉機(上)

1939年的7月25號,德國向波蘭發動正式進攻,這一次英法兩國並沒有和之前的奧地利、捷克時候選擇了忍受,而是終於選擇了正面面對德國的挑戰,短短几天內,英法德三國相繼宣戰,歐洲正式進入大戰時期。

不過儘管宣戰了,但是歐洲西線的戰爭氣氛卻是很平淡,德國是為了再戰爭早期避免兩線作戰,德國國防軍參謀部那邊制定的作戰方案是在西線保持最大限度的防守態勢,而且嚴令不準主動發起進攻。至於英法兩國,按照後世歷史學家對此的分析就是英法用心險惡,意圖禍水東引,所以才坐看波蘭滅亡而置之不理。

原本時空里的真實情況是如何陳敬雲是不知道的,但是這個年代裡七月二十五號德國對波蘭宣戰後,英法兩國立即就是發出了最強烈的外交抗議,並發出戰爭通牒,要求德軍在二十四個小時內撤出波蘭,不然英法兩國就會對德國宣戰,希特勒那瘋子自然是不搭理的,於是乎七月的二十八號英法兩國正式對德國宣戰。

事情進行到了這裡,基本上已經可以看到英法兩國這個時候已經是下定了決心要阻止德國擴張的步伐,至少在戰爭初期這一兩個月內是這樣的。不過縱然宣戰了,但是英法兩國也不可能說一夜之間就拉出好幾百萬的大軍用於進攻德國本土,德國在西線的兵力雖然不多,但是也有幾十個師,而且也有著修建多年的工事防線,這條工事防禦帶雖然不如馬其諾防線那麼出名,但也是貨真價實的永久工事防線。短時間內丹靠前線的一部分法軍是絕對無法突破德軍防線的。

法國需要時間,他需要時間來動員擴張國內的部隊,需要時間把其他地方的部隊調到戰場上,而所需要的時間也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做到的。英國那邊同樣如此,英國需要組建遠征軍團登陸法國作戰,也不是一天兩天所需要的時間。

按照尋常的軍事目光來看,那就是英法希望波蘭能夠堅持住,等英法完成動員並糾結了重兵後,一舉突破德軍在西線的防線,最後直搗柏林。

畢竟按照傳統的眼光來看,波蘭作為歐洲的一個排的上號的國家,軍事力量並不弱,好說好歹也有幾十萬的軍隊呢,就算再差那麼打上個幾個月也不成問題。

但是他們都沒有想到,德國的閃電戰戰術竟然如此快速而有效,德軍進攻波蘭不過一個禮拜,就已經是完成了至關重要的左右穿插,並消滅了波蘭的諸多前線兵團,接下來的戰鬥幾乎毫無可描述的地方,因為那完全就是一場行軍式的戰爭,波蘭的抵抗幾乎等於零。別人都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波蘭就已經陷入絕境快要完蛋了。

而這個時候,蘇俄也根據和德國簽署的密約出兵波蘭,以報當年波蘭出兵蘇聯的仇。這接下來的事情已經是相當明了了,在蘇德兩國的夾擊下,波蘭快速覆滅,讓英法兩國反應都反應不過來。

波蘭一覆滅後,德國和蘇聯就是瓜分了波蘭,然後兩國又是簽署了條約,英法等國寄望於德國和蘇聯爆發戰爭的期待落空了,而更關鍵的是,原本用於進攻波蘭的德軍主力快速被調到了西線,當英法兩國好不容易完成了戰爭準備後,德軍已經把大批主力調到了西線,這個時候英法兩軍根本沒有任何的希望突破德軍的防線。

這個時候德軍也需要時間來準備,一方面是鞏固波蘭等後方,另外一方便也是準備著進行下一場大規模戰役所需要的物資。

於是乎德軍和英法兩國就在西線上僵持了下來,再沒有把握之前雙方都不會主動去進攻對方的穩固方向的,因為那樣註定不可能獲得勝利,帶給自己的只有慘重無比的傷亡和失敗。

以上這些因素加起來,才是造成英法德宣戰後西線無戰事的原因,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波蘭被滅得太快,一個月不到就完蛋了。

而德軍所表現出來的強悍戰鬥力讓英法兩國的將領們也都是心裡發咻,表面不說,但還是缺乏和德軍硬拼的勇氣的,這個年代的法軍已經不是拿破崙時代時的法軍,而英軍中海軍自然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陸軍嘛就是缺乏很多,遠征軍也就那麼點,主力還是得依靠法軍,法軍自己沒有信心,英軍就更沒信心了。

於是乎法軍所選擇的戰略是被動防守,試圖依託耗資眾多的馬其諾防線來達到阻擋德軍進攻的目的。

不得不說,法軍的將領實在太渣,這都1939年了還沉浸在一戰時期的那種僵硬戰術裡頭,這說起英法兩軍的坦克,他們實際上都不少,但是他們對於坦克的使用依舊停留在一戰的觀念。

但是德國那邊對於坦克的使用理念卻是學習了中國,對於坦克是集中使用,並建立快速步兵部隊來伴隨坦克部隊快速突進,而德國人自稱的閃電戰戰術實際上就是中國在二十年代早期盛行的快速突進理論。

不過後來中國陸軍持續把快速突進的理論改進,發展出了大縱深突擊理論,而這種理論基本就是為蘇俄量身定做的,而時間上也只有蘇俄那廣闊的領土才能夠讓中國陸軍有空間實施大縱深突擊戰術,這要是換了個地方根本就用不起來,沒有俄羅斯的那些廣闊平原,那數十萬計的裝甲部隊可施展不開來。所以中國陸軍的各種戰術理論實際上比較多的,一般來說可以大體上分為南方和北方,這個從這兩個地區的部隊中裝備的裝備都不同就可以看得出來,中國部署在兩廣雲貴地區的部隊講究的是輕步兵戰術,演練的叢林戰術,而部署在北方地區的部隊則是講究大型裝甲兵團的戰術,所以對於中國陸軍的諸多戰術理論,是不能一概而論的。

各國跟在中國後面也算是玩了二十幾年的坦克了,但是實際上到目前為止,也就德國學到了中國坦克戰術的精髓,而其他國家哪怕是中國的老對手蘇俄也沒有做到,他們雖然也編立了不少的裝甲師,但是蘇軍的自身戰略理論還沒有成熟,還需要實戰來完善。

法國和英國對於坦克的使用觀念還停留在一戰時期,這樣不思進取的軍隊要是還能夠擋住德軍那可就真是奇蹟了。

歐洲西線保持平靜的同時,歐洲的其他地方卻是不平靜,蘇聯和德國瓜分了波蘭後,擴張的步伐比德軍還要快,剛結束波蘭戰事就是迫不及待的向芬蘭發出了最後的戰爭通牒。

芬蘭之前是沙皇俄國的附屬國,被征服後的芬蘭一直都在謀求獨立,而這種獨立需求在一戰中終於得到了機會,1917年俄國發生革命後,芬蘭趁機進行了獨立,而俄國革命後發生了分裂,社工黨所統治的蘇俄和由中美英法等國支持的俄羅斯共和國進行了長達四五年的內戰,而俄國內戰也是給予了芬蘭最大的獨立機會,擺脫了來自俄國的控制。而這個過程中,芬蘭不可避免的和蘇俄發生了嚴重的衝突,1918年蘇俄挑動芬蘭革命,被芬蘭政府嚴厲的鎮壓了,1919年,芬蘭派兵參加了尤登尼奇的白軍進攻彼得格勒,1921年數千芬蘭人參與了蘇俄卡雷利地區的暴亂活動。

這些因素加起來,就讓蘇俄和芬蘭之間的關係極為緊張,而芬蘭更是把蘇俄視為宿敵,而且為了尋找外援積極聯繫外國,英法美德這幾個國家幾乎都是芬蘭的支持者,但是說到最大的支持者,還是中國,因為兩國的敵人都是蘇俄,所以這兩國的關係一直都非常密切。

1925年,中國和芬蘭就是簽訂了中芬南京通商條約,這表面上看只是一個商業上的合作,但如果看看裡面的商業貿易都是什麼內容的時候,那麼就會知道這個條約並不是簡單的商貿條約,而是一份軍事援助合同,合同中,中國向芬蘭提供了大量的軍事裝備,伺候芬蘭和中國的關係日益密切。

1932年的時候,芬蘭和蘇俄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但是芬蘭人並沒有感到絲毫的安全感,反而是加大了和中國的軍事合作,這種合作甚至超越了中國和伊朗之間的合作。

芬蘭可是歐洲中首個裝備中國T6坦克和F3戰鬥機的國家,至於西班牙那邊的不算,這些重型裝備中國送過去只是測試居多,並沒有賣給他們多少,和西班牙那邊最大的軍火貿易還是槍支火炮這些傳統武器,另外更多的就是消耗類的物資,比如炮彈和子彈,軍用罐頭,醫藥產品等。

基於兩個國家都有著同一敵人的因素,加上芬蘭的對外關係比較簡單,不像波蘭和匈牙利那邊形勢複雜,一旦插手就容易惹得一身騷,所以進入三十年代後中國對芬蘭的扶持力度還是比較大的。

1935年的時候,芬蘭甚至派人來要和中國簽訂對蘇攻守同盟的條約,芬蘭人的意思很明顯就是拉著中國一起對抗蘇俄,準備對蘇俄來個兩面夾擊。當時的陳敬雲心裡頭是有這個意思的,但是陳敬雲卻是沒有立即答應,而是轉而和芬蘭人簽訂了另外一個商貿條約,加大了對芬蘭的軍事援助,並且陳敬雲親口對來華的芬蘭使者說:「芬蘭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任何改變這種事實的人對我來說都是無法接受的。」

這種口頭上的話基本上就可以代表陳敬雲給予了芬蘭的獨立保證。儘管這種口頭上的保證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但是芬蘭人也是知道中國就是陳敬雲的一言堂,只要能夠獲得陳敬雲的好感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