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〇五五三章 旅順!動員!

1919年後所呈現的戰後經濟危機讓中日兩國的進出口貿易都是受到了極大影響,中日兩國的傳統進出口貿易是極為相似,都是通過出口生絲等農產品以及初級工業品獲取外匯,然後再用這些外匯進口機器設備。

在一戰期間,日本和中國的外貿結構也發生了極大的改變,歐洲戰爭期間,英法俄三國把大量的輕工業品訂單交給了中國和日本,甚至部分武器訂單也是交給了中日兩國,比如英國就在戰爭期間向日本訂購了多艘驅逐艦,此外中日兩國的造船業也獲得了不少來自歐美國家的商船訂單。更加不用說中國獲得了大部分俄國軍事物資訂單了。

這些戰爭期間的訂單給兩國經濟提供了騰飛的動力,使得中國的財政收入從戰前的十億攀升到十九億之多,幾乎增長了200%。然而戰爭一結束後,沒有了大量外部訂單的支撐,各企業的營收迅速暴跌,尤其是軍工企業更是深受打擊。

為了保護國內工業,對於輕工業尤其是紡織業上面,陳敬雲毫不猶豫的採取了提高進口關稅的措施,相對比前清時代5%的進口關稅,通過這幾年的逐次提高已經達到了35%的比例。這種比例已經接近了奢侈品關稅比例了,而這麼高的關稅比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貿易壁壘了。

陳敬雲弄這個貿易壁壘就是為了阻擋國外紡織品進入中國市場,尤其是英國和日本的洋布,戰前英國幾乎佔據了中國80%的洋布市場,一戰後英國幾乎全部退出了中國洋布市場,日本則是逐步擴大比例,中國的國產洋布雖然也搶佔了一部分市場但是並不多,而一戰後英國洋布捲土重來,給日本洋布和國產洋布都造成了極大的衝擊,面對著國內紡織業危機,為了避免大量的紡織工廠倒閉造成大規模的失業,陳敬雲在1923年初把洋布的進口關稅從15%一口氣直接提到了35%。這一舉措幾乎讓進口洋布瞬間失去了價格競爭力。

陳敬雲保護本國工商業而抬高關稅,尤其是抬高紡織品的關稅讓日本的紡織行業更是深受打擊。

而中國縱然抬高了關稅,但是也只是緩解危機,但是並沒有真正的解決危機。

解決經濟危機的方法有很多,而現階段而言最有效的拉動國內需求,輕工業還好,國內並不是沒有市場而是國內企業需要和進口商品競爭這個市場。但是對於中國的重工業來說,尤其是軍工相關行業來說,失去了戰爭刺激沒有了訂單就根本活不下去,為了讓這些軍工企業活下去陳敬雲也是想了很多辦法。

除了加大基礎設施的投資外,陳敬雲也是採取了見效最快,耗時最短的方法,那就是通過軍備來拉動重工業的需求,給造船廠下軍艦的訂單,向飛機廠採購新一代飛機,向國內的其他數家兵工廠採購大量的武器。

中國陸軍從1915年開始實施整編,1917年後又進行了旅改師,直接讓兵力增長到了一百五十萬以上。儘管當年的計畫很龐大,但是歷盡四五年後的整頓,各部隊早已經滿編滿員,不管是槍支還是火炮都已經是不缺了,甚至連地方守備部隊都已經全面換裝1916年式步槍了,原有的7.92毫米口徑的1912年式、88式、漢陽造等步槍已經從中國陸軍中全面退役。

換句話說,到了1923年的時候陸軍已經是沒有什麼需要大量投入的地方了,可是失去了陸軍的訂單,也失去了俄羅斯國防軍的大量訂單後,國內的大量軍工企業的生存就成為了問題。

為了讓陸軍花錢養活這些企業,陳敬雲甚至不等陸軍方面主動要求,就是要陸軍對現有編製進行改動,要求以歐洲戰爭、俄國內戰的經驗進一步增加部隊的火力,而且明確要求將輕機槍下放到班,單單是這一條就會讓每個師的一百多挺輕機槍直接增加到三百多挺,而中國現在有步兵師和騎兵師、摩步師以及裝甲師等部隊六十幾個,此舉就能夠給國內軍工企業帶來高達兩萬多挺輕機槍的訂單,足夠那幾個生產機槍的兵工廠度過好幾年的困難時期了。

增加大量輕重機槍外,也是要求增加重火力,60毫米迫擊炮就從之前的六十多門增加到九十多門,要求每個連轄有三門的60毫米迫擊炮。

此外更重要的就是給每個師增加一個十二門制的105毫米榴彈炮營,陸軍方面一直都想把105榴彈炮裝備到師。以前受限于軍費限制一直沒能得到實現,現在為了扶持軍工行業陳敬雲也是終於決定再各師中配屬105榴彈炮。

陸軍大規模增加火力就是給陸軍的相關軍工企業帶來了大量訂單。

陸軍根據戰後經驗大規模增加火力和改動編製,空軍也同樣如此。中國空軍目前的主力依舊是一戰之前研製,在1916年服役的F1戰鬥機已經服役了七八個年頭了,性能早已經落後於世界列強的新式戰鬥機,這幾年雖然空軍和海航沒有停下研發,但是卻是一直都沒有大規模裝備新式飛機,只是少量的裝備幾架或十幾架的新式飛機多用于飛行測試,實驗的目的大於實戰目的。

以前空軍沒有大規模替換新式飛機,那是因為遠東地區的中國空軍實在沒有對手,日本空軍雖然也購進了不少飛機,但是性能也好不到那裡去,規模上也遠不如深受陳敬雲重視的中國空軍。當時為了避免出現大規模裝備一種新式飛機後不到一年時間就落伍的尷尬情況,所以空軍和海航都是一直沒有大規模換裝新式飛機,而是準備等歐洲戰爭結束後來個一次性到位。

歐洲戰爭結束後,中國空軍立即根據歐洲空戰的經驗,著手戰後飛機換裝計畫,並且啟動了新式戰鬥機、轟炸機、偵察機等一系列機種的研製計畫,根據這些年不間斷的技術積累和歐洲空戰的經驗,中國的戰後第一款戰鬥機,也就是F1戰鬥機的後繼機型F2戰鬥機從1919年開始設計,在進行了長達兩年的設計、試飛後於1922年正式定型,並一定型就是獲得了空軍高達三百架的訂單。而根據空軍F2戰鬥機改進而來的艦載版F2戰鬥機也是獲得了海航高達上百架的訂單,準備用於取代在中國三艘航母上服役的F1戰鬥機。

F2戰鬥機並沒有延續F1戰鬥機以及眾多歐洲各國空軍的木製飛機結構,而是採用了全金屬的結構。全金屬飛機在1915年的時候就已經出現在了德國,而德國在一戰中也服役了不少全金屬飛機,本來這技術是相當保密的,不過隨著德國戰敗,各國分割德國技術的時候中國也是得到了德國的鋁合金技術,從而解決了中國製造全金屬飛機最為困難的技術,要知道這幾年中國空軍雖然建立了鋁廠,對鋁合金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鋁合金這玩意說起來簡單,但是沒有詳細的培養但是自己一點一點的去試驗,短時間內根本就無法研發出來,而有了鋁合金技術後,製造全金屬飛機也就不是問題了。

全金屬飛機取得了突破後,不但應用到了戰鬥機上,更是應用到了轟炸機上,中國空軍從建立的那天起就是極為重視轟炸機,不但空軍如此,而且海航同樣如此,要不然也不會在極為原始的B3轟炸機上進行各種改裝試驗了,海航部隊的兩個魚雷轟炸機中隊就是B3轟炸機改裝而來,儘管多次的海上魚雷轟炸試驗中結果非常令人失望,面對著戰艦上越來越密集的防空火力,慢騰騰的B3轟炸機根本就無法有效突破軍艦上防空火力,而且就算靠近後投下了魚雷,那航空魚雷也很少能擊中目標。魚雷轟炸機沒有發揮出海航將領們所期待的威力後,他們又是把希望放在了水平轟炸上,由於高空轟炸飛機是安全了但是炸不到軍艦,所以還是利用B3轟炸機裝載了重型航空炸彈後實施低空轟炸,以接近軍艦桅杆的高度駛入並投彈,這個高度命中率上來了,但是海航的軍官們很絕望的發現,實施低空轟炸的飛機根本就突破不了軍艦上的防空網,甚至魚雷轟炸機都比它容易突防。

不得不說這些實驗是讓海軍相當沮喪和失望的,要不然陳敬雲堅持的話,海軍那群人早就放棄海上轟炸的計畫,而是把航母當成純粹的偵察航母,只為戰列艦提供偵察以及實施對陸固定目標的轟炸了。

而在陳敬雲的堅持下,海軍繼續海上轟炸試驗,但是現在已經是把希望寄托在陳敬雲口中的俯衝轟炸機上,全金屬飛機技術取得突破後,第一個是應用到了F2戰鬥機上,而第二個就是應用到了海航的俯衝轟炸機項目上,不過相對於F2戰鬥機項目的順利進展,俯衝轟炸機項目的進度卻是很緩慢,因為雖然俯衝轟炸機已經是變成了全金屬製造,但是在俯衝後拉起的過程中,機體所承受的龐大拉力可不是說著玩的,哪怕是全金屬製造的飛機一個搞不好也是要當場解體的。而實際試驗中,海軍的一架全金屬俯衝轟炸試驗機再進行了從三千米高度以垂直七十五度的俯衝投彈試驗中再一次解體,導致試飛員犧牲。這一事故讓海航部隊極為無奈,只能是暫停試驗,檢討設計漏洞和技術缺陷,這些事情拖延下來,空軍和海航的F2戰鬥機都已經服役了,但是海航的俯衝轟炸機依舊是遙遙無期。

不管是水平轟炸還是魚雷轟炸機靠他們自己都無法突破軍艦的防空網,而俯衝轟炸機又遙遙無期,這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