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推開異域之門 朝鮮的文字變遷

漢字很早就傳入了朝鮮,中國文化對朝鮮的影響也很深遠,儒家的《四書》、《五經》很早就為朝鮮人熟悉,並被作為取士的基本依據。與日本相比,漢字對朝鮮的影響更為深遠,許多朝鮮人名、地名,全都借用漢字表達,而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漢字占朝鮮語辭彙量的2/3以上。

早在隋唐以前,朝鮮人已開始嘗試用漢字寫自己的語言。唐朝時,當時的朝鮮新羅王朝派出了大量遣唐使留學生到長安,他們回去後即開始用漢字作音符,按朝鮮語法,書寫朝鮮語詞。這樣書寫的朝鮮語詞表達的意思與漢語語詞不同,它多用於書寫一些鄉謠、民歌。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實詞按漢字拼寫,虛詞用漢字代替朝鮮語音,實詞意取漢字本意,用朝鮮語法組織語詞。這種方式稱「吏讀」,保留了相當明顯的漢字影響。

無論是上述的哪種方式,其運用範圍都極為狹窄,官方的正式文字長期都是文言文。隨著朝鮮社會的發展,出現了要求創製自己文字的呼聲。14世紀末期開始,朝鮮官方開始推行一種字母文字,字母近似漢字的筆畫,按一定規則組成拼音方塊字,叫做「諺文」,也就是通俗文字。朝鮮王室還專門在宮中成立了「諺文廳」教授新字。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諺文已成為成熟的文字,被應用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1940年,朝鮮宣布廢除漢字,全用諺文。朝鮮半島分裂後,北朝鮮不再使用活字,南韓則繼續使用,只是諺文的比例越來越大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