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度聽了陳德興的這番話,臉上露出了沉思的表情。
大明聖人皇帝居然把北明十六個封國的都城建設當成了一門生意了!
這可真是讓人意想不到。不過這門生意卻是能做成的,且不論北明洲那邊有多富饒,光是這個大家一起合作發財的態度,這事兒就有很大可能會成功。
依著錢度的經驗,一座城市從無到有建設起來,裡面涉及到的問題是非常多非常雜的。根本不可能由幾萬里外派出的官員去執行,那些官員在如此遙遠的地方任職,根本無法監督,他們一定會急著發財陞官,不大可能真把心思投到建設上去——要是朝廷委派他去新大陸當知市也是一樣。
所以唯一可能成功在新大陸建設好十七個大城市的辦法就是自治!而且,必須是高度自治。現在大明的商市只是有限自治,上面還有州府和省管著,還有朝廷壓著。而且商市都是沒有武裝的,不能反抗朝廷,自然也無法保衛自己。
而在北明洲,自治城市必須要有自己的武裝,還要有向蠻族部落開戰的權力。不僅要建設陸軍,還要擁有一定的海軍。
想到自治城市必須用有武裝,錢度臉上似乎有些為難。坐在他對面的陳德興已經看出些端倪,忙問道:「怎麼?有什麼不好辦的嗎?」
錢度點了點頭,道:「聖人,臣聽聞北明洲的據點經常被野蠻之民襲擾?」
「卻有此事,朕正在招募壯士,往明洲屯駐。凡是願意去明洲的壯士,服役期滿,皆賜田莊、白女、黑奴。這些壯士,將來都是北明十六國的士爵貴族。」
「不知……聖人打算招募多少壯士?」
這話照理不是一個知市當問的,但是現在情況特殊,錢度的確得問明白了。
「五萬!」陳德興也不隱瞞。五萬遠征軍的招募計畫已經開始好幾個月了,現在已經完成了十分之一,招募到了五千人,現在已經出發去明洲了。估計要把五萬人都招滿,沒有兩年是不行的。
錢度皺起眉頭,「聖人,五萬人守十七城,就是說平均一城不足3000……」
3000人守一座城當然是夠的,可問題是一座孤城不會創造什麼財富啊。要賺到錢就必須出城去,或是經營農場牧場,或是淘金挖銀,或是狩取毛皮。所以每一座北明洲的自治城市必然要控制周圍的一大片土地,需要有大量的支城支寨環繞,這樣的話區區3000守軍可就不夠用了。
而且,陳德興派去明洲的五萬大軍還有很多事兒要做呢。兩塊大陸那麼大的地盤,現在被大明完全控制的才多少?這五萬人怎麼可能用來守十幾個孤城?
「兵力的確不大夠。」陳德興輕輕轉動手中的酒杯,若有所思。
北明洲現在亂著呢,中部和東部的土著除了極少數被熱氣球和大炮忽悠了,成了新的印第安八旗。剩下的大部分人都把入侵的漢人當成了魔鬼或是別的什麼壞東西——熱氣球忽悠法並不是每一次都管用,而且大明在北明洲的力量實在薄弱,熱氣球也沒有幾隻,得力的天道教神棍也不夠多。在很多定居點根本就沒有熱氣球和神棍……
錢度斟酌著用詞,「聖人,如果朝廷的兵不夠用,那麼北明洲的自治商市是不是可以自己組織自衛隊?」
自衛隊?忽悠傻子吧?那是軍隊!
陳德興和李翠仙兩人的臉色頓時起了變化。自治城市有了軍隊,這事兒可真心不大好辦啊!
一方面,錢度提出的要求是有道理的。明洲的自治城市肯定需要市民武裝,自衛隊也好,民隊也罷。這些城市必須是有武裝的,否則肯定被人搶光!
而另一方面,離開母國幾萬里的自治城市,而且還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這發展下去會變成什麼樣?明利堅合眾國是不至於的,北明洲的十六座城市將來肯定會衍生出各自的利益集團,要把他們捏攏起來肯定不容易。但是十六座城市進化成十六個公民國家是絕對可能的。
到時候他們有公民、有議會、有民兵,多半還人人帶槍……這不就是十六個小明利堅嗎?
陳德興突然發現自己面前擺了十六個小魔盒,魔盒裡面擺著公民國家、議會憲政、三權分立還有人人帶槍!
後世美帝的那些根本制度,十六個小明堅都會擁有!因為不是如此,這十六國就無法在北明洲生存發展。就如同當年飄洋過海去北美洲紮根的歐羅巴殖民者一樣。不是人人帶槍根本不行,打不過印第安人啊!不搞地方自治也不行,一幫人人帶槍上帝都怕的混蛋,你讓沒有大陸軍的英國怎麼去搞中央集權?而這幫混蛋自治久了,人數也多了,心思就雜了,自然就不怎麼理睬倫敦了,鬧獨立不過是早晚的事情。
只有六七百萬人的英國本土,根本統治不了擁有兩百多萬(扣除黑奴)持槍暴民的北美十三州。就算18世紀末不出問題,再過個幾十年上百年,等美利堅的人數超過了英國本土,獨立還能阻擋嗎?
而對如今的陳德興來說,北明十六國獨立倒不是問題,問題是君主立憲至少會在未來幾十年內出現在北明洲了。而在更遙遠的將來,北明洲甚至可能出現共和國!
錢度提出的問題,陳德興暫時無法給出答案。事關重大,他必須召集御前會議。
御前會議就在南下江都的途中召開了。這一次南下,陳德興乘坐的是「神洲」號戰列艦,這是艘一級戰列艦是「大洋洲」級的二號艦,同時也是大明皇帝的座艦。為了讓陳德興在南下江都的途中更加舒適,這艘戰列艦擁有極其豪華的艙室,排水量也因此增加到了2300噸。大概是全世界最大最豪華的帆船了。
船上的會議室位於船艉,是一間面向大海,可以看見白色水跡的寬敞大廳。大廳裡面擺著長條形的會議桌,可供十幾個人坐下開會的會議桌周圍就坐了五個人,陳德興、任宜江、趙復、孔玉和劉和尚。
任宜江現在是丞相,趙復是副相,孔玉是咨議會議長,劉和尚還在當殖民地部尚書。開發北明洲,在北明洲設立諸多自治城市的事兒和他們四個負責的攤子都關係重大。所以陳德興就先找他們四個來商量,達成共識後,在內閣府和咨議會中就容易通過了。
至於軍方,這事兒和他們的關係倒不大。軍方已經盡了最大的力量向明洲派遣陸軍、海軍了,再多他們也拿不出來了。
「現在就是這麼個情況,北明洲的十七城要想發展起來,就必須用商人的力量,用民間的力量,讓他們自治自衛。自治城市得是議會說了算,還得有民兵,自治城市的議會還得有和土著開戰或媾和的權力。妥妥就是一個城邦共和國啊!」
陳德興緩緩說著,目光則在四個重臣臉上輕輕掃過。他考慮了兩日,已經傾向於打開這十六個魔盒了。哪怕是十六個小明利堅也是華夏的力量嘛!
而且這十六個小明利堅將來多半會成長為很有活力的國家——公民國家、議會憲政、三權分立還有人人帶槍的國家雖然反動,但是誰也不能否認這樣的國家是充滿活力的。肯定會產生許多創新的東西,會為大明本土的進步提供養料和參考。
這就是同一個文明開出多個分號的好處。有了分號,才會去嘗試不同的道路,才能在不同的路線中尋找最好的前進道路。如果只有一個總號,只有一種制度,只有一個聲音,最後的結果肯定會出現僵化——大一統當然只能有一種制度了,甚至連思想都要儘可能統一。在這種情況下,制度上的創新和探索就變得非常困難。如春秋戰國時期那樣,社會經濟制度的距離變化和進步,各種思想層出不窮的局面,便再也沒有出現在華夏後來的歷史上。
而且歷史上的華夏文明,不僅是大一統的帝國,而且又處於世界遙遠的東方。在中亞文明衰弱,絲綢之路不再暢通的情況下,華夏文明就變得比較封閉,幾乎失去了吸收世界文明養料的機會。在明末國門好不容易被西方人的大航海時代打開,一批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第一個肯定看世界的當然不是林則徐或是魏源,明朝的徐光啟等人肯定知道歐洲人的膝蓋可以彎曲——開始吸收西方文明的時候,卻又被滿清的崛起所打斷……
而在這個時空,西方的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恐怕要無限期押後了。東方的華夏文明因為陳德興的金手指,再一次取得巨大進步。但是一次巨大進步的之後,大明帝國這個龐然大物再想要進步,就必須保持和世界的交流。從那些比自己更有活力的小國身上吸取養料。
或許這就將北明十六國將會反饋給大明的最好禮物!
「就是嘛,將來的北明十六國必定以這十六個城為基本。若是十六城自在慣了,將來還會聽各家大王的話嗎?」
劉和尚接過話題,搖著腦袋發問。
「那就要看各家大王的手段了,不過……將來這16國議會的權肯定會比較大。」
趙復捋著白鬍子,笑吟吟地分析道:「這是沒有辦法的,16國根基就是如此,只能依靠移民和商人自己搞,咱們使不上太大的力氣。將來這些人必定做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