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篇 二戰檔案 波茨坦會議

1945年7月17日,在剛剛戰敗的德國首都附近的波茨坦,蘇、英、美三國首腦斯大林、丘吉爾和美國新任總統杜魯門(羅斯福死後,作為副總統的杜魯門接任總統)自動舉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最後一次會晤。(具有戲劇色彩的是,丘吉爾一心以為帶領英國民眾抗擊法西斯居功至偉,但在發表《波茨坦公告》的同一天,英國大選揭曉,工黨獲多數,丘吉爾內閣宣布辭職,由艾德禮組成新內閣。新當選的首相艾德禮接替了丘吉爾。)

納粹德國已經戰敗,太平洋戰場上日軍也幾乎是氣數已盡。反法西斯戰爭已經接近最後尾聲,共同敵人漸漸消失,三國合作的基礎變得薄弱了。會上,三國更多地考慮本國在戰後的利益,相互間相持不下,逐漸由合作走向衝突。這次歷時17天的會議,唇槍舌劍、針鋒相對的情況屢屢出現。會上顯露出來的英美與蘇聯的矛盾在戰後進一步激化,影響著戰後世界歷史的發展。特別是在蘇軍解放下的東歐出現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有利於蘇聯的安全和利益,而美英為爭奪戰後世界霸權,竭力阻止蘇聯影響的擴大。

經過三方激烈的討價還價,會議還是達成了一些協議,對管制德國、解除德國武裝、重建德國民主政治生活、歐洲領土變更以及戰爭賠款等問題作出了具體規定。

在會議期間,美、英兩國撇開蘇聯聯合中國於7月26日發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就在波茨坦會議的前夕,美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實際上,這個公告已經成為對日使用原子彈的最後通牒,後來日本拒絕回應無條件投降的公告直接堅定了美國在日本投放原子彈的決心。直到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才宣布加入波茨坦公告。至此中美英三國波茨坦公告也就演變成了中、蘇、美、英四國波茨坦公告,成為四國對日宣言。

8月2日,三國首腦簽署了《美英蘇三國的柏林(波茨坦)會議議定書》和《柏林(波茨坦)會議公報》兩個文件,通稱《波茨坦協定》。

關於戰爭賠款問題,三國首腦在會議上展開過更為激烈的爭論。蘇聯發現自己處於孤立無援的地位,無法堅持在雅爾塔會議上要求的200億美元賠款要求時,便轉而要求絕對保證取得德國賠款總額的1/2,美國建議三大國可在各自佔領區內取得賠償,蘇聯以蘇戰區國民財富僅佔德國總額的42%為由,要求在西區得到其餘部分的補償。最後終於達成協議,規定:蘇聯除從東戰區取得賠償外,還應取得西戰區作為賠償而予以拆遷的基本工業設備的15%,另有10%則無償取得。除此之外,蘇聯還有權力取得德國在羅馬尼亞、匈牙利等地的資產,而波蘭應得的賠款份額要計算在蘇聯內。

在波蘭邊界問題上,三方發生了激烈的爭執,斯大林堅持波蘭西部邊界應延伸到西尼斯合,且聲稱這片土地已由蘇聯交與波蘭,但美、英認為這樣會使德國失去太多的土地,危機到德國的生存,因而是不公正的。柏林會議公報最終宣布美、英承認波蘭民族團結臨時政府,確認波蘭領土延伸至奧得河和西尼斯河,但同時標明「西部邊境的劃定留待和會解決」的字眼。

在德國分佔區的劃定問題上,各方之間也是大費腦筋,不惜在直接事實上進駐。斯大林讓蘇聯軍隊撤到規定的佔領區,英美兩國部隊進入各自在施蒂里亞和上奧地利的佔領區。7月24日至26日,四方代表在維也納再一次會晤,簽署「參謀長議定書」時,安排美國軍隊從多瑙河以北的地區撤讓,蘇聯進駐那個地區。這樣,四國佔領區才最後調整到與已經作出的決議完全相符。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