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篇 二戰檔案 雅爾塔會晤

1945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進入後期,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已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歐洲戰場上,蘇聯和英、美等國軍隊從東西兩線向德國本土推進,德國法西斯敗局已定。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日本法西斯軍隊仍然在負隅頑抗。為了協調盟國關係,商討最後打敗德、日的計畫及研究如何處置戰敗的德國,安排歐洲事務和戰後和平等重大事項,舉行了雅爾塔會議。

1945年2月3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偕同他們的外長及參謀長,來到蘇聯克里米亞半島南岸療養勝地雅爾塔。1945年2月4—11日,舉世著名的雅爾塔國際會議在此舉行,因為雅爾塔地處克里米亞半島,所以雅爾塔國際會議亦稱克里米亞會議。這次會議的參加者主要就是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斯大林、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以及隨同而來的三國外交部長、參謀長和顧問們。

會議從2月4日持續到11日,在連續8天時間裡,英、美、蘇三國政府代表團採取了多種不同的會談方式,包括所有代表出席的全體會議,只有三巨頭在場的秘密會晤,還有針對具體問題的參謀長或外長分組會議等。對最後打敗德日法西斯、處置戰敗的德國、安排歐洲事務和保衛戰後世界和平等重大事項進行了廣泛的討論,最後三國聯合發表了會議公報,簽訂了《雅爾塔議定書》和秘密的《雅爾塔協定》。

處置戰敗德國是雅爾塔會議討論的首要問題,其中包括領土佔領以及戰爭賠款多個議項。在領土管轄上,三巨頭一致同意對德國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即戰後德國由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後來,分區佔領發展成為東西兩個德國,並且以東西德的分界為界限,東德劃入蘇聯勢力範圍,西德劃入美國勢力範圍。在20世紀80年代末,柏林牆倒塌又標誌東德、西德走向統一。)在德國戰敗賠款問題上,鑒於蘇聯在擊敗德國過程中所做出的巨大犧牲,英美兩國同意東道國蘇聯提出的「戰爭賠償總額為200億美元,其中50%歸蘇聯」的建議。

討論如何對日作戰是雅爾塔會議的另一項重要議題。就在雅爾塔會議召開時,太平洋戰場上日軍還在負隅頑抗。羅斯福總統不相信原子彈能很快製造成功並投入戰爭。為減少美軍在太平洋戰區的傷亡並儘快結束戰爭,因此迫切希望蘇聯出兵對日作戰,並以犧牲中國的權益作為蘇聯出兵的條件。三國領導人就對日作戰條件達成協議並簽了字。根據這個協定,蘇聯要在德國投降及歐戰結束後2個月或3個月內參加作戰。其條件是:1,必須維持外蒙古(即今天的蒙古共和國)現狀;2,庫頁島南部及鄰近一切島嶼須交還蘇聯;大連商港須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須予恢複;蘇中共同經營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但蘇聯的優先權益須予保證,中國可保持在「滿洲」的全部主權;3,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這個協定是美、蘇兩個大國在亞洲劃分勢力範圍相互妥協和承認的產物。他們背著當時作為四大盟國之一的中國政府和人民,做出了侵犯中國主權和利益的協定。協定簽定四個多月後,美國才將內容通知當時的國民黨政府,遭到國民黨政府的拒絕。斯大林最後以不支持中國共產黨,只承認國民黨政府為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作為條件,才換取了國民黨政府的同意。這完全是大國沙文主義與強權政治的一種醜惡行徑,是雅爾塔會議最不光彩的一頁。

雅爾塔會議上,三國首腦還討論了關於聯合國成立方面的事情。羅斯福和丘吉爾考慮到要爭取蘇聯同意,全力擊敗德國並對日宣戰,才同意了蘇聯的建議,因此明確了安全理事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在實質性問題上擁有一票否決權。並計畫在4月間,在美國舊金山召開世界各國反法西斯國家代表大會討論成立聯合國問題。

會議還通過了《關於被解放的歐洲的宣言》,宣布各國人民有權根據自己的選擇,用民主的方式來解決他們的政治和經濟問題。

通常雅爾塔會議被認為是確立戰後世界以美蘇兩極為主導的戰略格局的最為重要的一次會議。因而後來人們慣常稱這種格局為雅爾塔格局或雅爾塔體系。一般認為,所謂雅爾塔體系,主要指1943年至1945年戰時盟國領導人從德黑蘭、雅爾塔直至波茨坦會議以及期間另一些重要的雙邊和多邊會談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公報、議定書、協定、聲明和備忘錄等一致確認的對戰後世界秩序所作的安排。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結束時,大國之間尤其是美蘇之間實力對比和妥協的產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