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篇 二戰檔案 諾曼底登陸

在1943年11月召開的德黑蘭會議上,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和斯大林經過4天的會談,作出了開闢第二戰場的決定。美國的艾森豪威爾將軍奉命出任盟軍總司令。近300萬盟軍陸海空將士將在英倫集結,準備橫跨英吉利海峽,登上歐洲大陸,開闢第二戰場,和東線蘇聯紅軍配合,夾擊德軍。這個大規模的作戰計畫代號為「霸王」行動。

根據盟軍擬定的登陸計畫,登陸將於1944年6月進行,地點是法國的諾曼底地區,直接參加這次登陸行動的將達400萬人,如果加上後勤支援力量,參戰總人數將達600萬人之巨。

組織這場大規模登陸戰絕非易事,首先是登陸地點的選擇,滿意的登陸點必須符合下列幾個條件:其一是必須在以英國為基地的空軍作戰半徑範圍內;其次,因為要運卸軍事物資和參戰部隊,登陸場附近必須有良好的港口和平坦開闊的海灘。3000英里的海岸最後只剩下兩處地點可以作為盟軍的登陸點,其一是加來海峽的從敦刻爾克到索姆河口一段;其二是諾曼底地區,從康尼到科唐坦半島一帶。與加來不同的是,諾曼底雖然距離英國較遠,但是德軍防禦較弱,地形開闊,距法國北部最大港口瑟堡僅80千米,因而盟軍襲擊成功的可能性也比較大。因此盟軍認定它是一個優良的登陸場。

登陸地點的選擇也帶來了確定登陸時間的困難。各軍兵種根據自己的需要提出不同要求,陸軍要求在高潮上陸,以縮短部隊通過海灘的時間;海軍要求在低潮時上陸,以利於登陸艇在障礙區外搶灘和工兵清除障礙;空軍要求有月光,以便於空降部隊識別地面目標,最後決定在高潮與低潮間登陸,時間就定在6月5日。

盟軍擁有當時一流的、在大戰中成長起來的情報機構。跨海登陸確實難度很大,只有出其不意,盟軍才有可能在歐洲大陸上建立起幾個橋頭堡,盟國龐大的軍事工業體系和後備兵員的優勢才會體現出來。

關鍵是隱蔽盟軍的主攻方向。為了確保登陸成功,盟軍決定藉助於戰略欺騙手段,誘使希特勒把兵力分散在從挪威到地中海的廣闊地區。為此,盟軍最高統帥部在制定「霸王」計畫的同時,又制定了一項「衛士」欺騙計畫。

「衛士」計畫有雙重目的,第一旨在通過多種欺騙手段,迫使希特勒將德軍分散在歐洲各地;其二,通過干擾和破壞德軍的通訊、情報、後勤和行政系統,遲滯德軍對登陸做出反應。「衛士」計畫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是「堅韌」計畫,它又分「北方堅韌」和「南方堅韌」兩個方面。前者主要針對挪威和瑞典兩國,目的是迫使希特勒把他部署在北歐的27個師的德軍滯留在這些國家,坐等英、美、蘇三國的聯合進攻。「南方堅韌」計畫主要針對法國沿海,其目的是讓希特勒相信,盟軍的主攻方向是加來。「衛士」計畫繼承了英軍在北非欺騙作戰的成功經驗,甚至吸收了德國人的欺騙實踐,此次欺騙的複雜性遠遠超出它以前的各次欺騙。

盟軍通過虛假的無線電通訊使德國人淹沒在大量的假信號之中,並經常處於戒備狀態,造成一種「狼來了」的效應,讓德軍斷定,「霸王」行動不過又是一次演習。美國驍將巴頓也被用來進行欺騙,巴頓成了虛構的「美國第1集團軍」的司令。

盟軍進行欺騙的另一個有力武器是雙重間諜。這是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傑作,儘管雙重間諜早就產生,但大規模地作為散布假情報的工具還是二戰時的事情。英國情報機構將經營雙重間諜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專門成立了一個由英國情報界和其他政府機構成員組成的雙十委員會,經營雙重間諜。

成功的戰略欺騙要求嚴格的保密措施,如果讓敵人覺察自己的意圖,那麼欺騙不會有任何效果。因此,盟軍在制定戰略欺騙計畫的時候,十分強調保密工作。政府發動的「亂說會喪失生命」的宣傳運動被強化到極限。

希特勒憑直覺知道盟軍正在進行一場欺騙,但盟軍的真正目標何在,他卻搞不清楚,最後只好藉助情報部門的判斷。可是,他最寵幸的情報分析家這次卻辜負了他。希特勒和龍德施泰特把目光巡視了整個法國海岸,最後確信,加來是最可能的主攻地點。另外在登陸時間上,德軍認為盟軍不會在6月5日登陸,因為這幾天的天氣條件不適於登陸。而事實卻證明,德軍正是在這個問題上栽了大跟頭。

艾森豪威爾已經擬好了承擔登陸失敗責任的聲明,可是希特勒和他的最高統帥部認為,諾曼底登陸不過是一場佯攻,加來仍然面臨一場大規模登陸的危險。於是,龐大的德軍裝甲部隊按兵不動,聽任隆美爾在那裡苦苦撐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