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篇 二戰檔案 敦克爾刻大撤退

敦刻爾克本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法國港口城市,在二戰期間,它卻以世界上最大一次撤退的發生地而聞名於世。在1940年5月27日至6月4日短短9天的時間裡,近34萬英法聯軍在這裡奇蹟般地逃脫了德軍的三面重圍,回到英國本土,從而為英國後來的反攻保存了實力。

德國法西斯1940年5月10日開始進攻西歐。當時德國擁有100多個師,300多萬軍隊,相當於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的總和。如若後者能夠積極聯合,共同抗衡德國,則德國的閃電般的進度就無法實現。然而處於虎狼之側的法國卻認為馬奇諾防線固若金湯,完全可以保證國家的安全,因而戰略上呆板保守,心態上高枕無憂,對德國的步步緊逼宣而不戰,在德法邊境上,只有小規模的互射,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戰爭」,也稱「靜坐戰爭」。

法國的消極應戰終於導致了不可挽回的嚴重後果。德軍沒有攻打馬奇諾防線,他們首先攻擊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而後悄悄繞過馬奇諾防線直插法國腹地。法軍猝不及防,整個防線迅速瓦解,擁有數百萬之眾的法國軍隊大部分投降或做了俘虜,只有數萬人與駐法英軍一起從敦克爾刻渡海逃往英國,法國這個曾稱雄歐洲大陸的大國在短短的半個月時間內即宣告滅亡。不久,德國法西斯的鐵蹄又踏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

在1940年與法國的戰局中,德軍於5月20日進抵英吉利海峽,切斷了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境內的英、法、比、荷盟軍與索姆河南部法軍主力的聯繫。英法聯軍多次實施反突擊,均因兵力不足、行動時間不一、缺乏空中支援和統一指揮而未能奏效,約40萬英法聯軍處於三面被圍之勢,被迫陸續退縮到敦刻爾克地區,這個僅有萬名居民的小港成為他們唯一的海上退路。希特勒的一念之差給了聯軍一次撤退的大好時機。24日,希特勒出於保存裝甲部隊實力的目的,命令從側後包圍聯軍的德「A」集團軍群停止前進,把圍殲任務交給空軍和從正面進攻的「B」集團軍群,從而耽誤了時間,貽誤了戰機。

因為敦刻爾克港口本身就是一個極易受到轟炸機和炮火持續攻擊的目標,所以形勢仍然萬分危急,40多萬人要趕在德軍大規模轟炸圍攻之前從這個港口撤退。

26日,英國政府下令實施代號為「發電機」的撤退計畫,多佛爾港司令拉姆齊海軍上將被任命為撤退行動總指揮。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他們的計畫是力爭撤離3萬人。英國、法國、比利時和荷蘭共派出各式各樣的艦船861艘,其中包括漁船、客輪、遊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隻。英法聯軍撤退開始後,德軍馬上加強了地面進攻,並從空中和海上攻擊英法運輸船隊。英法聯軍頑強抗擊,在英空軍掩護下經9晝夜奮戰,將33.8萬餘人(其中法軍12.3萬人)撤至英國。

在這次大撤退中,各類運輸船隻組成了一隻奇怪的「無敵艦隊」,沒有精良的裝備,沒有安全的護航。這支船隊中有政府徵用的船隻,但更多的卻是自發前去接運部隊的人民,雖然沒有命令要求他們冒生命危險,但不列顛民族征服海洋的精神以及對世界和平的追求卻讓他們義無返顧地投入到這次「營救活動」中。

陸上等待的士兵無疑是處境最為危險的,時間滯後一點就意味著生命的失去,但是他們富有紀律性,即便已經連續戰鬥了十多個日日夜夜,缺少睡眠,忍飢挨餓,然而他們一直保持隊形,始終服從統一調度指揮。經歷過敦刻爾克戰鬥的老兵們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擁有一種極為嘶啞的嗓音——一種榮譽的標記「敦刻爾克嗓子」,這種嗓音就是因為撤退現場到處充滿著嘈雜聲、高射炮聲、機槍聲導致人們「高聲喊叫」而留下的後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