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篇 二戰檔案 通往慕尼黑之路

1939年9月29日,希特勒、墨索里尼、張伯倫和達拉第等人在慕尼黑的「元首官」里進行秘密會談。次日凌晨1時半,四國簽訂了一個舉世聞名的協定——《慕尼黑協定》,史稱「慕尼黑陰謀」。根據協定,捷克必須從10月1日開始的10天內,把蘇台德區及其附屬的一切設備無償地交給德國。捷克斯洛伐克的兩名代表雖然早早的來到會談地點,但卻不被允許有發言權,只能在會議室的隔壁房間里默默地等待四個大國對於其祖國命運的判決書。

其實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1938年3月,德國兵不血刃地吞併了奧地利後,捷克斯洛伐克就成了希特勒瞄準的下一個目標。希特勒妄圖征服世界,捷克斯洛伐克地處歐洲大陸的中心位置,它可以作為德國向東進攻蘇聯的跳板,同時也便於向西攻擊英、法的重要陣地。戰爭對於希特勒是不需要太多理由的,不過,德國境外的日耳曼人受到「欺侮」還是成了他口中的託詞。大約300多萬日耳曼人生活在德捷邊境的捷克蘇台德區。希特勒叫嚷著不能容忍有人「欺侮」德國境外的日耳曼人,要替他們「主持正義」。希特勒指揮該地區居民搞起來納粹黨組織,並不斷製造事端,要求該區域「自治」並脫捷入德。

此後,德軍大規模地向捷克斯洛伐克邊境集結,並因此而擬訂了「綠色計畫」,把10月1日定為正式進攻捷克的日子。國難當頭,捷克政府也相應加強邊境的作戰兵力。兩軍對峙,戰爭似乎一觸即發。然而此時,另外還有兩個感覺非常頭疼的人,他們就是英國首相張伯倫和法國首相達拉第。達拉第打電報給張伯倫,催他去見希特勒,要他「儘可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張伯倫發給希特勒一份十萬火急的電報,電文如下:「由於局勢越來越嚴重,我有意前來看你,以尋求和平解決的辦法。我想乘飛機前來,並準備明天動身。」

為什麼兩國元首會對德捷對峙的局面如此緊張呢?究其實質是他們都害怕捲入戰火。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捷克同英法都訂有互助同盟條約,如果德軍進攻捷克,英法按照條約規定必然捲入對德戰爭中,而英法又不想捲入這一戰爭。

9月15日張伯倫趕赴德國的貝斯加登拜見希特勒。此時,希特勒也對張伯倫的來訪喜出望外,因為當時的德軍並沒有做好充分的戰備。實際上,不僅德國國防軍參謀部明確反對侵略捷克的軍事冒險;而且如果英法站在捷克一邊的話,德國就根本不敢輕舉妄動。希特勒抓住了英法領導人的弱點,在與張伯倫的秘密談判中不惜以世界大戰來威脅要解決捷克境內300萬日耳曼人的問題。

深怕戰火燒身的張伯倫顯然還沒有弄清希特勒等待的是什麼。希特勒深知英法兩國與捷克斯洛伐克互助同盟條約的脆弱,於是單刀直入,直接詢問英國是否同意割讓蘇台德區。希特勒還表示,佔領蘇台德區是他對西方最後一次領土要求。這一赤裸裸的侵略問題並沒使張伯倫大吃一驚,他在出發之前已經和法國首相做好了約定,寧肯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也不要引火燒身。處於這樣的心理前提,張伯倫慢條斯理地回答:「蘇台德區的日耳曼人,在德國之內還是之外,原則上對我來說是無所謂的。」其中含義在於暗示英法同意把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了。

回到倫敦的當晚,張伯倫便召開了內閣會議,開始宣講和貫徹秘密會談的「共識」,鼓吹只有把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才是阻止希特勒進犯整個捷克的唯一途徑。隨後,張伯倫又與達拉第經過一番秘密的策劃,炮製了一項慷慨出賣捷克的計畫:「凡是蘇台德區日耳曼居民佔50%以上的全部領土,都直接轉讓給德意志帝國」。捷政府很不滿意盟友們提出割讓蘇台德區給德國的「建議」,並表示拒絕。而英、法兩國以解除盟約要挾,還警告捷克要對可能挑起的戰爭負全部責任。弱國無外交,萬般無奈之下,捷克政府只好選擇屈從英法的利益,同意割讓領土。

英、法兩國政府為了自己的「安全」,不惜犧牲小國的利益,去助長法西斯的野心,卻不知最後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1939年3月,德國侵佔了整個捷克。5個月後,德國侵略波蘭,挑起了對英、法的全面戰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