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篇 二戰檔案 義大利的尷尬遭遇

20世紀上半葉,非洲東北部的衣索比亞仍然還是一個落後的封建王國。雖然其地處沙漠,經濟落後,地下資源卻異常豐富,盛產黃金和白金等貴重金屬,再加上衣索比亞扼守紅海南部出口,歷來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因此,帝國主義列強對之一直是垂涎欲滴。

早在1887年和1895年,義大利就曾兩次發動侵埃戰爭,均以失敗告終。20世紀30年代初,義大利法西斯主義頭子墨索里尼為獨霸地中海,控制紅海這條戰略交通要道,以此為據點重新瓜分東非和北非的英、法殖民地,擺脫國內經濟危機,又悍然發動了新一輪侵埃戰爭。1935年10月,義大利已佔領了東面的索馬利亞和北面的厄立特尼亞,逐漸形成對衣索比亞的包夾之勢。

雙方的實力對比懸殊是顯而易見的。在武器方面,義大利擁有當時幾乎所有的先進現代化武器,比如飛機、坦克和裝甲車;而衣索比亞一方的武器主要是原始的長矛、弓箭、棍棒;至於軍隊規模,義大利擁有30多萬的現代正規軍,而衣索比亞則連統一的軍隊也沒有,將屬於海爾·塞拉西皇帝的皇室禁衛軍和各封建領主的私人軍隊和各省、各部族的民團加起來,總數才算超過義大利方面。墨索里尼仗著武器裝備上的絕對優勢,叫囂著要「給這些非洲蠻子們點顏色瞧瞧」。義大利入埃的軍隊由德博諾將軍統一指揮,衣索比亞一方的最高統帥是海爾·塞拉西一世皇帝。

考慮到武器上的劣勢,衣索比亞軍隊決定避免直接的正面交鋒,而是從北部邊境後撤30公里憑險據守,以山地機動防禦消耗意軍有生力量,為日後轉入反攻創造條件。後來在戰爭過程中,衣索比亞軍民總結出新的經驗教訓,決心堅持利用高原、荒漠等自然地理條件開展游擊戰。各地游擊隊襲擊意軍駐地,炸毀敵人糧食彈藥倉庫,切斷通信和交通,讓意軍一次次的「圍剿」計畫落空,墨索里尼速戰速決的部署計畫化為泡影。埃方軍民堅持堅壁清野,切斷水源和食物的供給,意軍每次佔領的僅僅是一座空城。在非洲沙漠炎炎的烈日烘烤下,沙漠地帶本是水源奇缺,撒了鹽的為數不多的淡水井更是使得意軍士兵饑渴難忍,戰鬥力大大減退。

墨索里尼一怒之下撤換了意軍駐非洲總司令,而且還派了由忠實自己的納粹分子組成的「黑衫軍」到衣索比亞參戰,並大規模起用了空軍和毒氣。瑞典和芬蘭派出的紅十字救護隊居然也成了意軍轟炸的對象。在武器方面的絕對的優勢下,意軍於1936年5月5日進佔了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塞拉西皇帝出走英國。5月9日,墨索里尼在羅馬正式宣布吞併衣索比亞,並由義大利國王兼任衣索比亞皇帝。

游擊隊的抗爭一直沒有停止過,至1939年初,游擊隊發展到40萬人,迫使25萬義大利佔領軍只能龜縮到大中城市周圍和主要交通線一帶。後來,義大利對英、法宣戰,作為軸心國成員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41年1月20日,流亡英國的海爾·塞拉西一世率領了2000名游擊隊員回國。「趕走侵略者」的號召得到了國內軍民的熱烈響應,抗意力量迅速壯大。與此同時,另一支由國外流亡者組成的部隊獲得了「自由法國」的軍隊和英軍的配合,兵分兩路從蘇丹和肯亞進入國土,給了義大利軍隊沉重打擊。到1941年底,意軍被全部趕出了衣索比亞,抗意戰爭取得了最後勝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