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篇 一戰風雲 聖雄甘地

歷史上的印度,曾經是「日不落帝國」英國的殖民地。面對殖民壓迫,印度人民始終堅持著不屈不撓的鬥爭,其中有一個人,他的反抗方式很特別。他在人們眼中是一位苦行僧式的人,然而他走到哪裡,都會有一群信徒自願追隨。他就是印度獨立運動領導人、國大黨領袖莫漢達斯·卡爾姆昌德·甘地。在他近80年的生命里,從非暴力的抗爭方式,到宣揚真理力量的理念,到提倡公民不合作運動,甘地帶領著印度同胞一步一步走上獨立的道路。

甘地出身於印度一個古老的家族,優越的出身使他有機會遠赴英倫接受高等教育。在英國,甘地吸收了西方先進思想,並把它和原有的宗教信仰相融合,還兼收並蓄其他宗教教義,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思想。印度社會中深刻的不平等和作為英國的殖民地的苦難使甘地暗下決心要改變這種狀況。大學畢業後甘地並未馬上回到印度,而是首先在南非成了一名出色的律師,同時還成長為當地印度僑民反對種族歧視鬥爭的領導人。因此,當他後來回到印度時,便很快地成為了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領袖。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回國初年,他遊歷印度各地,以深入了解他久別的祖國。眾所周知,印度是一個有悠久宗教傳統的國家,佛教和印度教的影響十分深廣。兩種宗教的一個共同點也深深地影響了甘地的意識主張。這個共同特點就是:它們都反對暴力,主張以忍讓和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作為一個虔誠的教徒,在甘地的努力下,一種與眾不同的民族獨立解放的方式被創造出來了,這就是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它由兩部分內容組成:「非暴力抵抗」和與英國殖民者「不合作」的態度。包含的內容有:辭去英國人授予的公職和爵位;不參加殖民政府的任何集會;不接受英國教育,以自設的私立學校代替英國統治者的公立學校;不買英國貨,不穿英式服裝,自己紡紗織布;不買英國公債,不在英國銀行存款等等。

1930年英國殖民當局頒布了所謂的食鹽專營法,壟斷了食鹽的生產與銷售,並且任意抬高鹽稅和鹽價以求牟利,當地人民怨聲載道。正是在這一年,「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食鹽進軍」的活動中達到了高潮。甘地呼籲印度人民煮制海鹽和自製食鹽,年過六旬的甘地也身體力行,千里迢迢地到海邊煮制海鹽。這一活動影響不斷擴大,參加煮鹽運動的人也越來越多。

印度當地的各類報紙均對甘地「食鹽進軍」的義舉進行了廣泛報道和高度評價。沿海各地的人民受其影響和感召,紛紛開始了自製食鹽。與此同時,全國各地都開展了大規模的反英鬥爭,罷工、罷課、示威、請願一浪高過一浪。形勢的危機使得殖民當局驚恐萬分,他們逮捕了甘地等國大黨的重要領導人,並下令取締國大黨組織。可是這樣做的結果大大出乎當局的預料,不但沒能平息獨立運動,反而更加激怒了印度人民。甘地被捕的消息傳開後,有數萬人自願要求陪同甘地坐牢。當局氣急敗壞地逮捕了6萬多人,卻引發了各地武裝起義,甚至有的地方宣布獨立,建立了自治政權。印度的民族獨立運動也開始離開甘地的預想,正脫離「非暴力」的軌道,走向暴力革命的方向。

暴力與非暴力的對比選擇背景下,殖民者當然傾向於後者,便無奈地改變了對待甘地的策略。1931年1月,殖民當局釋放了甘地,撤銷了取締國大黨的禁令。隨後,與甘地達成了一個印度歷史上著名的協議——《甘地—艾爾文協定》。協定要求甘地改變不合作態度,停止不合作運動,而當局則承諾釋放政治犯,並允許沿海人民煮鹽。

《甘地—艾爾文協定》沒有帶給印度人民完全的獨立。但協議作為階段性的成果,使得人心開始渙散,少數堅持鬥爭的人反而遭到了無情的鎮壓。在甘地身上體現出來一種信念與目標間的內在矛盾:從甘地願望來講,暴力和流血事件不應該發生,簽訂協議可以防止獨立運動的暴力化,便于堅持「非暴力」鬥爭形式;可這種協議所確立的狀態與他為之奮鬥的印度獨立的目標相去甚遠,於是他選擇了實踐多次「個人非暴力活動」。民族獨立並不是甘地奮鬥的唯一目標,在追求祖國獨立解放的同時,甘地還為了消除種姓制度以及消滅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紛爭而鬥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