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篇 一戰風雲 巴黎和會

1918年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協定簽定的日子。以德國外交大臣為首的代表團和聯軍總司令、法國元帥福煦在位於巴黎東北貢比涅森林的雷通車站的一列火車上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畫上了最終的句號。停戰條約所提出的條件十分苛刻,除要求德軍在兩周內撤出這次戰爭中佔領的法國、比利時、盧森堡的領土以及普法戰爭中所佔領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外,還要求一個月內將萊茵河以西的德國領土及萊茵河以東30公里的德國領土交給聯軍保管。戰爭落敗,軍火武器以及戰爭賠款的上繳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德國被要求交出巡洋艦、戰鬥艦、驅逐艦、潛水艇234艦,空軍全部飛機,500門大炮和大量槍支彈藥和高達316.8億美元的戰爭賠款。

戰爭結束,所面臨的就是勝利果實的分享了。1919年1月18日的巴黎和會正是為此而召開,這是被世人視為一次分贓的鬧劇。

據歷史資料記載,參加巴黎和會的27個戰勝國代表共有1000人,其中全權代表70人,蘇俄沒有受到邀請,德國作為戰敗國也被拒之門外。這次會議實質上由美、英、法、意、日5國各出2名代表組成的最高理事會控制,因而有「十巨頭」會議的說法。而到了3月25日,決策的10人會議又縮減為「四巨頭」會議: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列孟梭、義大利總理奧蘭多。後因義大利在大戰中貢獻不大,再加上本國實力較弱,也被英法冷落一邊。所以最後這次會議又變為「三人會議」,他們是巴黎和會的三巨頭,也是整個會議議程和內容的主宰者。在索取戰敗國賠款的問題上,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法國總理克列孟梭各不相讓,吵得不可開交。年屆78歲高齡的克列孟梭,外號「老虎總理」,即便自己已是滿頭銀髮,但仍像野獸般兇猛和強硬。勞合·喬治也不肯示弱,在自身的利益上絲毫不肯退步。美國總統威爾遜出於美國自身的目的,無意直接在戰爭賠款上分一杯羹,而是選擇在英法之間左右周旋。

克列孟梭想讓法國得到薩爾區,因為擁有薩爾區就意味著控制了整個歐洲最重要的軍事工業區,稱霸歐洲大陸也將是指日可待。英國和美國當然無法同意這個危險的要求。三巨頭從1月吵到4月,誰也不肯讓步,而且動輒就以退出和會來要挾對方。

再漫長的爭論總歸是會結束的,無數次的爭執和漫長的談判終於有了結果:英國得到國際聯盟所規定的委任統治制度下擁有1000萬人口的領土,法國則得到750萬人口的地區,日本也相應得到了德國在太平洋上的屬地,而美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利益均沾」政策也因此得到承認而大行其道。

除經濟利益分贓外,巴黎和會還有另外一項政治議程,那就是保證資本主義社會秩序,扼殺新生的異己力量——蘇維埃俄國。為此,他們決定對蘇俄實行全面經濟封鎖,並寄希望於組建國際聯盟來對抗列寧創建的共產國際。

1919年6月28日是巴黎和會的最後一天,也是全體戰勝國在和約上正式簽字的一天。然而作為戰勝國,中國代表顧維鈞等人卻拒絕出席會議並簽字。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結果呢?原來,他們是出於愛國的強烈情感。因為巴黎和約中有直接和中國相關的條款,即戰前德國侵佔的山東膠州灣的領土,以及那裡的鐵路、礦產、海底電纜等資源,統統劃歸日本所有。把眼光投回到一戰的艱苦征程,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當時參加了協約國對同盟國的作戰,並對戰爭取勝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包括支援協約國大量糧食,還派出17.5萬名勞工,其中犧牲了2000多人。作為戰勝國的中國,理所應當應索回德國強佔的山東半島的主權。但是英美法卻把它做交換禮物送給了日本。當時賣國求榮的中國的北洋軍閥政府居然還準備在這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上簽字,於是國人群情激昂,「五·四」運動終於爆發了。國人的支援和呼籲感召了中國代表團,他們向和會提出兩項提案: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取消日本強迫中國承認的《二十一條》,收回山東的權益。

但最終提案被否決了,北洋軍閥命令中國代表團在和約上簽字,在巴黎的華工和中國留學生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抗議活動,「不能簽字」成為所有有骨氣的中國人的一個共同呼聲。中國代表團終於發表了一項聲明:「山東問題不解決,我們決不在和約上簽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