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篇 一戰風雲 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的形成

19世紀中葉以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技術進步帶動了各國工業和經濟的又一次騰飛,促使了各國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向帝國主義過渡。但同時,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也日益不平衡。各國在國家利益的衝突與協調中紛紛尋找新的對策。

1879年,德俄關係日趨緊張,德國擔心俄國和德國的宿敵法國結盟對付自己,加緊拉攏奧匈帝國。1879年8月27日,德國宰相俾斯麥與奧匈帝國的外交大臣安德拉西秘密會談,謀求締結反俄同盟。經過多方交涉,10月7日,《德奧同盟條約》在維也納簽訂。主要內容是如果兩國其中一國遭到俄國的進攻,兩國應以全部的軍事力量實行互助;如果其中一國遭到另一國家進攻,締約國的另一方應對其盟國採取善意的中立,但是,如果進攻的國家得到俄國的支持,締約國雙方應共同作戰直到共同議和為止。

德國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孤立法國,在同奧匈結盟以後,又開始拉攏義大利。德國先是慫恿義大利同法國在北非競爭,1881年,法國從阿爾尼利亞入侵突尼西亞,義大利雖然對突尼西亞覬覦已久,但在與法國的爭鬥中無力反擊,非常惱火,決定投靠德、奧。經過多方討價還價,1882年5月,德、奧、意三國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條約規定如果義大利遭到法國的進攻,德國和奧匈帝國應以全力援助,如果德國遭到法國的進攻,義大利也要擔負同樣的義務;如果締約國的一國或兩國遭受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大國(指法、俄)進攻,締約三國應協同作戰。但是,義大利對此有一個保留條件,即如果是英國進攻德國或奧匈,義大利則不予援助,同時,還規定,如果一個大國(指俄國)攻擊締約一國時,另外兩國應該保持善意的中立,也就是一旦發生俄、奧戰爭,義大利將保持中立。這個條約的有效期雖然只有5年,但後來三國4次續訂。

這樣,三國同盟最終形成。但是,義大利始終是三心二意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義大利以中立和參戰為手段,向交戰雙方討價還價,後來由於協約國方面滿足了它的要求,它便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1815年5月向奧匈宣戰,三國同盟破裂。

19世紀80年代後期,德俄矛盾又趨加深,俄國同法國的關係開始密切起來。1892年8月,法俄兩軍的總參謀長簽訂了秘密軍事協定,規定:如果德國或義大利在德國支持下進攻法國,俄國應用它的所有軍隊進攻德國;如果德國或奧地利在德國的支持下進攻俄國,法國應用它的所有軍隊與德國作戰。1893年12月15日和1894年1月4日,法俄兩國政府以來往信函的方式正式通知對方軍事協定已經獲得批准,法俄正式結成同盟。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德國實力的急劇膨脹,英國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越來越大的威脅,它決定放棄傳統的光榮孤立政策,開始同法俄靠攏。

1904年4月,英國和法國簽訂了瓜分殖民地的協約。這個協約的主要內容是:法國不干涉英國在埃及的行動,英國承認法國在摩洛哥有維護安寧和協助改革的權力;劃定兩國在暹羅(即今天的泰國)的勢力範圍:以湄公河為界,西半部是英國的勢力範圍,東半部是法國的勢力範圍;法國放棄在紐芬蘭獨佔的捕魚權,英國則讓給法國西非一些殖民地。同時,秘密條款還規定,雙方政府之一如為「情勢所迫」,也可變更埃及或摩洛哥的現狀。但是自由貿易、自由通行蘇伊士運河、直布羅陀海峽南岸禁止設防等原則仍繼續維持。一旦摩洛哥的蘇丹政權終止,摩洛哥的一部分領土即直布羅陀海峽南岸就要讓給西班牙。

通過協約,英法兩國的矛盾解決,雙方利益趨向一致。此後,英俄為了對付共同的對手德國也開始調整相互之間的關係。1907年8月,英國和俄國在彼得堡簽訂了分割殖民地的協定。這個協定的主要內容是:劃定波斯(即今天的伊朗)東南部為英國的勢力範圍,北部為俄國的勢力範圍,兩者之間是一個中立地帶,對英俄兩國平等開放;俄國承認阿富汗在自己勢力範圍之外,並承允英國代替阿富汗的外交。英國則聲明不變更這個國家的政治地位;尊重西藏的領土完整,不得干涉它的內政,只可經過中國政府中介與它進行交涉。因為西藏是中國的領土,這項內容很明顯是對中國主權的侵犯。這樣,所謂的「三國協約」最終形成。但是,與三國同盟不同的是三國協約沒有簽訂一項共同條約,只有法國俄國是負有軍事義務的同盟國,英國卻沒有承諾承擔軍事義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