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篇 一戰風雲 壟斷組織的形成

壟斷組織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它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又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工業生產迅速發展,不僅使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而且使資本與生產越來越集中到少數大資本家手中。在資本主義社會裡,一方面整個社會的生產資料被許許多多的資本家分別佔有著,他們互相競爭和排斥;另一方面,生產的發展和擴大,又促使著資本相互吸引,使它們趨於集中和聯合。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大的資本吞食小的資本,既取決於資本貪婪的本質,也是生產發展的一種內在要求。生產的規模越大,機器的效率越高,要求的資本也越多越大。因此,社會化的大生產,必定要求集中化的大資本。所以,生產越擴大,競爭越激烈,資本的集中也越迅速。伴隨著生產發展而來的必然是資本日益集中到少數大企業和大資本家手中。

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加速生產發展的同時,也加速了生產的集中。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都達到了很高的程度。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為少數大資本家壟斷市場、抬高價格、攫取高額利潤創造了條件。大企業為了避免因競爭帶來的損失和破壞,互相妥協,通過聯合,保證相互的既得利益,並防止新的競爭對手躋身其中。當少數大企業聯合起來,通過訂立各種協議來規定價格、劃分市場、分配產量的時候,壟斷就形成了。壟斷指的就是少數大企業對某一經濟部門的控制和壟斷。壟斷的形成,既約束了大企業之間的競爭,也限制了其他企業同壟斷企業之間的競爭。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就這樣逐步地為壟斷所代替,資本主義也就跨入了一個新階段——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壟斷組織的產生,並迅速發展成為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領域中的統治形式,不是偶然的,它是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生產迅速發展的產物。壟斷組織的形成,對於調節生產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壟斷組織是在股份公司的基礎上形成的。而股份公司產生的原因,是為了解決個人資本積累不能在短時期內創辦規模巨大的企業這個矛盾。進入19世紀70年代以後,大工業迅速增加,新興工業部門大量出現,這些規模巨大的企業的建立,僅依靠個人資本的積累,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完成。在這種情況下,壟斷組織也就應運而生了。但是應該指出的是,壟斷不能消除競爭,更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而且壟斷價格的產生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妨礙技術的改進和生產力的發展。

1879年美孚石油托拉斯在美國首先成立,此後,托拉斯在美國蜂湧而出。托拉斯是把下屬的企業合併為一個統一的企業。1879—1901年,美國工業部門的托拉斯發展到300多個,一共兼并了5000多家企業。而在德國,盛行的是另一種壟斷組織的形式——卡特爾,它是由參加卡特爾的各個獨立的企業簽訂實行壟斷的協定。德國的卡特爾1879年已經有14個,但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有較大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已有各種卡特爾近600個。當時德國最重要的壟斷組織和企業有電氣總公司、西門子公司、克虜伯公司等。

除了卡特爾和托拉斯之外,重要的壟斷組織形式還有辛迪加和康采恩。辛迪加和卡特爾一樣,也是同一生產部門資本主義企業之間建立的壟斷聯盟。它與卡特爾不同的是,參加辛迪加的企業簽有共同銷售產品和採購原料的協定。因此,參加辛迪加的企業雖然在生產上和法律上仍然是獨立的,但在商業上卻已失去了獨立性。它們的產品銷售和原料採購都按事先協定規定的份額,由辛迪加建立統一的機構來辦理。當時,辛迪加在法國最為流行。康采恩是更為複雜的一種壟斷形式。它是以一兩個實力雄厚的壟斷企業為核心,把許多不同部門的企業聯合成一個企業集團。核心企業通過收買股票、人事參與和業務控制等辦法,把參加康采恩的其他企業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