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篇 德國和義大利 維也納體系的構建與神聖同盟的締結

拿破崙用戰爭向歐洲輸出革命,席捲了歐洲大陸。他就像一頭髮瘋的獅子,令歐洲各國君主無不懼怕。也迫使他們採取合縱政策,聯合對抗法國。雖然當時已處於蒸汽時代,工業資本主義已成為發展潮流,但是由於歐洲大陸封建勢力的聯合力量大大超過資本主義力量,即使拿破崙再兇悍,在強大的聯盟力量面前,也只能以戰敗做了了結。

1814—1815年,在制裁法國的基礎上,戰勝拿破崙帝國的歐洲各國代表在維也納召開會議。會議由俄英普奧四大國操縱。會議的目的是:瓜分贓物;恢複法國大革命前的歐洲舊秩序;防止法國東山再起。經過激烈爭吵,最終簽署了「最後總決議」,確定了歐洲的封建統治秩序和國家體系,這些決議確定的歐洲統治秩序和國家體系被稱為「維也納體系」。維也納體系後,英國重新控制了歐洲,並且達成了歐洲勢力均衡,世界國際關係的中心舞台仍然停留在歐洲。歐洲這種獨領風騷的狀態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維也納體系是怎樣的一種體系?帶著這個問題,我們首先看一下維護這個體系的組織——神聖同盟。為了維護維也納體系,防止革命的再度爆發,1815年9月,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發表宣言,倡議歐洲各國君主建立「神聖同盟」,以保衛君主政體和基督教義。奧地利皇帝和普魯士國王響應倡議,同沙皇一起簽署了宣言。他們以「至為神聖的不可分割的三位一體」的名義,宣布他們維護現狀的堅定決心,這就是被稱為帶有反動宗教色彩的「神聖同盟」。

此後,為了把「神聖同盟」維護反動秩序的手段具體化,1815年11月,俄、普、奧三國與英國簽定了《四國同盟條約》,規定:締約四國在20年里以武力維護維也納所作的安排。四國還同意定期開會,討論有關「共同利益」的問題,解決爭端。1818年法國也加入四國同盟,演變為「五國同盟」。俄普奧三國相互救援是為了鎮壓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他們所謂的保衛宗教、保衛和平和正義也僅僅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秩序。而英國的參加,目的也無非是為了防止法國東山再起。但是1818年法國也參加了同盟,顯然此時同盟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防止法國資產階級革命,而是為了鎮壓歐洲革命乃至世界革命。

維也納體系恢複了歐洲的封建統治,並且把拿破崙統治下已經解放的民族重新置於戰勝國的民族壓迫之下,這是一種歷史的逆流、歷史的反動。但是維也納體系作為國際關係的一個轉折,它開啟了用會議解決國際爭端的先河。

歷史的逆流是阻擋不了歷史前進的步伐的。維也納體系本身內部的矛盾也使體系日益瓦解。其中有民族矛盾、大國之間的利益衝突和階級矛盾。1829年希臘獨立,使維也納會議確定的歐洲版圖首次被改動;1830年比利時獨立,歐洲版圖再次被改動。就在希臘和比利時獨立過程中,神聖同盟內部矛盾也在激化,並開始分裂、瓦解。更重要的是,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推翻了復辟的波旁王朝,使體系下的歐洲統治秩序被打破。維也納體系至此已名存實亡。1848年歐洲革命沉重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徹底瓦解了維也納體系。

19世紀20、30年代的歐洲,掀起了一系列的革命運動,首先在西班牙爆發了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的革命,很快,革命風暴席捲了義大利、俄國和法國等廣大地區,震撼了各國的封建專制統治。1830年,法國發生了「七月革命」,推翻了復辟的波旁王朝,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七月王朝」。不久,英國進行了議會改革,資產階級通過和平手段取得了更多的權利。在此期間,希臘和比利時通過民族解放戰爭,獲得了獨立,並使神聖同盟的內部矛盾進一步激化,以致最終破裂。維也納體系的瓦解已成必然,而神聖同盟的破裂則是維也納體系瓦解的開始。1848年席捲歐洲大陸的革命如火如荼,給封建統治以沉重的打擊,維也納體系最終徹底瓦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