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近代英國 圈地運動下的英國農村

18世紀英國小說家哥爾斯密在其詩歌《荒村》中形象地描寫了英國鄉村發生的變化:「曾多少次,我在你那種種迷人的景色前停留/……甜美微笑的村莊,草地上最可愛的村莊/……這片土地正在遭遇厄運,它是來勢兇猛的災難下的犧牲/財富在積累,人口在凋零……」詩中所寫的正是15世紀的英國因毛紡織業的發展而出現的圈地運動。

在15世紀以前,英國的生產主要還是以農業為主,紡織業在人們的生活中,還是個不起眼的行業。隨著新航路的發現和國際間貿易的擴大,在歐洲大陸的西北角的佛蘭得爾地區,毛紡織業突然繁盛起來,在它附近的英國也被帶動起來。毛紡織業的迅猛發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漸增大,市場上的羊毛價格開始猛漲。英國本來是一個傳統的養羊大國,這時除了滿足國內的需要外,還要滿足國外的羊毛需要。而養羊業所需勞動力也比種地所需少,工資也低,因此許多貴族地主紛紛投資獲利優厚的養羊業。

養羊需要大片的土地。於是貴族們紛紛把原來租種他們土地的農民趕走,甚至把他們的房屋拆除,把可以養羊的土地圈佔起來。一時間,在英國到處可以看到被木柵欄、籬笆、溝渠和圍牆分成一塊塊的草地。被趕出家園的農民,則變成了無家可歸的流浪者。這就是所謂的圈地運動。

16世紀英國著名的人文主義作家托馬斯·莫爾在其代表作《烏托邦》的書中寫道:「綿羊本來是很馴服的,所欲無多,現在它們卻變得貪婪和兇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們要踏平我們的田野、住宅和城市」。從此,「羊吃人」這個詞便成為了圈地運動的生動寫照。

圈地運動首先是從剝奪農民的公共用地開始的。在英國,雖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澤和荒地這些公共用地則沒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貴族利用自己的勢力,首先在這裡擴大羊群,強行佔有這些公共用地。當這些土地無法滿足貴族們日益擴大的需要時,他們又開始採用各種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種他們土地的農民趕出家園,甚至把整個村莊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來,變成養羊的牧場。

曾經有一群農民在向國王控訴一個叫約翰·波米爾的領主的上訴書中寫道:「這個有權有勢的約翰·波米爾用欺騙、暴力佔有您的苦難臣民——我們的牧場,這些土地是我們世代所擁有的。他把這些牧場和其它土地用籬笆圍上,作為自己所有……,又強行奪取了我們的住宅、田地、傢具和果園……,我們被強行驅逐出來……,這些人手持刀劍、木棒,氣勢洶洶,兇猛地打破我們家的大門,毫不顧忌我們的妻子兒女的號哭……,我們現在連生命都難保全。」

在這種強行的圈地運動中,牧場主的貴族們在利益的驅使下還互相攀比,他們的牧業莊園變得越來越大。但越來越多的農民卻無奈地離開了家園,喪失了賴以生存的土地,背井離鄉大批地湧向了城市,成為了流民。亨利八世和伊麗莎白統治時期,曾經處死了大批流浪的農民,使英國的農民數量越來越少。農民進入城市後,成為城市無產者。為了活命,他們不得不進入生產羊毛製品的手工工場和其它產品的手工工場,成為資本家的廉價勞動力。在這種手工工場里,工人的工資十分低,而工作時間卻很長,每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

英國的圈地運動從15世紀70年代開始,一直延續到19世紀前半期。在這段時間裡,英國全國一半以上的土地都變成了牧場。在圈地運動的發展過程中,雖然英國國王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頒布了一些企圖限制圈地的法令,但這些法令並沒起多大的作用,反而使圈地日益合法化。18世紀後,英國國會通過了大量的准許圈地的法令,最終在法律上使圈地合法化,英國農民的人數減少到了有史以來的最低數量。據不完全統計,通過這些圈地法令,英國有600多萬英畝的土地被圈佔。

為了使被驅逐的農民很快地安置下來,英國國王也頒布法令限制流浪者,凡是有勞動能力的遊民,如果不在規定的時間裡找到工作,一律加以法辦。通常,那些流浪的農民,一旦被抓住,就要受到鞭打,然後送回原籍。如果再次發現他流浪,就要割掉他的半隻耳朵。第三次發現他仍在流浪,就要處以死刑。後來,英國國會又頒布了一個法令,規定凡是流浪一個月還沒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經告發,就要被賣為奴隸,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驅使他從事任何勞動。這種奴隸如果逃亡,抓回來就要被判為終身的奴隸。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判處死刑。任何人都有權將流浪者的子女抓去作學徒、當苦役。這些法令,也迫使那些被趕出來的農民不得不接受工資低廉的工場工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