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亞洲的昨天 朝鮮壬辰衛國戰爭

日本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海洋資源豐富,但是農業較為落後。為了擺脫大海對日本經濟發展的限制,16世紀80年代,日本軍閥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全國後,為了滿足國內封建主和商人貪財牟利的慾望,也為了將國內反對他的武士的注意力引向國外,他極力主張發動侵略戰爭。他妄圖先侵佔朝鮮,然後征服中國及印度,建立一個龐大的帝國。

1589年,豐臣秀吉派人前往朝鮮,提出借道朝鮮進攻中國的要求,還厚顏無恥地表示這是為了「施王政於億萬斯年」。他的無理要求遭到了朝鮮國王的拒絕。豐臣秀吉借道不成,惱羞成怒,於是於1592年春天,調集近20萬大軍、700艘戰船,悍然發動了對朝鮮的侵略戰爭。由於1592年是壬辰年,該戰爭就被朝鮮史家稱為壬辰衛國戰爭。

日軍以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為先鋒,統率十多萬軍隊,上千艘戰船,偷渡朝鮮海峽,用閃電式的戰術,於萬曆二十年(1592年)四月在釜山登陸。侵略大軍烏雲壓境之時,朝鮮國內局勢卻很不妙。此時的朝鮮為李朝所統治。出身於書院的貴族子弟,標榜儒學,形成「士林派」,同在朝的官僚貴族結成「勛舊派」爭權奪勢,屢次發生政變。統治者重文輕武,「人不知兵二百餘年」,全國300多郡縣大多數沒有城防。國內經濟匱乏,人心渙散,國力大為衰落。因此,日軍勢如破竹,五月佔領王京(漢城),攻陷開城、平壤,挺進咸鏡道,逼近中國邊境。日軍所到之處,焚燒劫掠,僅晉州一地,軍民被屠殺者就達6萬人。面對日軍的瘋狂侵略,朝鮮人民紛紛組織義兵奮起抗戰,他們到處燒毀日軍糧庫,破壞交通要道,偷襲日軍營地,並奪回了幾座城市。

日軍的暴行也激起了朝鮮軍人的無比憤慨,他們重振精神,投入對日作戰。南部李舜臣領導的朝鮮水軍,從五月初到八月,在玉浦、合浦、泗川、閑山島、釜山等地多次進行海戰,擊沉敵艦300餘艘,殺傷無數。朝鮮水軍的巨大勝利,打亂了日本侵略者水陸並進的作戰計畫,為後來陸軍的反擊提供了有利條件。李舜臣長於戰略,吸取朝鮮水軍的傳統經驗,在舊有戰艦的基礎上,發明了龜船戰艦。龜船身長十幾丈,寬一丈有餘,用堅硬木料製成,外包鐵板,形似龜甲,故名。堅硬的外殼使「龜船」不易被重炮擊傷;頂蓋和甲板插滿錐刀,使敵人不敢攀登上船。倉內備置火炮,可以隨時射擊。龜船形狀輕巧,行動敏捷,火力猛烈,防護性能和攻擊性能俱佳,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有威力的戰艦。李舜臣有強大戰艦,又勤於訓練艦隊,在打擊日軍的海戰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在朝鮮軍民抗擊日本侵略熱潮的推動下,朝鮮國王李昖遣使向中國明朝政府請求出兵援助。明朝政府深知日軍對朝鮮的入侵也嚴重威脅了中國邊境的安全,便於萬曆二十年(1592年)七月,派將領史儒率兵2000出征,祖承訓率兵3000繼後。史儒進到平壤附近,因道路不熟,適逢大雨,誤中埋伏,力戰犧牲。日軍小行西長為麻痹明軍,佯裝和談,狂妄地提出以大同江為界,將平壤以西歸還朝鮮,意欲吞併平壤以南的大片領土。這種損害朝鮮人民利益的和議,遭到明朝的拒絕。當年12月,明朝政府以宋應昌為經略、李如松為東征都督,增派4萬兵力渡過鴨綠江,大舉援助朝鮮。經過周密部署,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朝中聯軍打響了收復平壤的戰役。李如松身先士卒,與日軍的精銳部隊3萬人遭遇,戰鬥非常激烈。中朝將士奮勇當先。老將駱尚志年已花甲,攻城時腹部被滾石打傷,仍然奮勇殺敵。李如柏的頭盔中彈卻渾然不覺,其坐騎被炮擊斃,立刻換戰馬,繼續衝鋒。中朝軍隊收復平壤,在根本上扭轉了戰局。二月,朝鮮軍民也在幸州守城戰中擊退日軍,取得輝煌勝利。在中朝軍民英勇打擊下,日軍退據釜山,朝鮮國土幾乎全部光復。

豐臣秀吉不甘心失敗,一面假意與中國議和,一面積極備戰準備捲土重來。和談從萬曆二十一年九月起,拖延了3年。日本要求朝鮮政府允許日本佔領朝鮮南部四道,並宣誓永不背叛日本,朝鮮王子和大臣各須有一至二人到日本做人質。這些無理要求遭到了斷然拒絕,和議最後破裂。然而這時的朝鮮政府由於黨爭和日本間諜的滲透作用,一度罷免了李舜臣,繼任者貪污腐化,防備鬆弛。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夏,豐臣秀吉又派軍從水陸兩路進犯,佔領海軍要塞和南部各地。李舜臣被重新起用。李舜臣在和談期間並沒有被日本侵略者的談判迷霧所迷惑,始終堅持積極整頓海軍,趕造兵船槍炮,培訓指揮人員。雖然一度遭奸人所害,鋃鐺入獄,但是在國家危難當頭之時,他毅然臨危受命,重整士氣。同年9月16日,李舜臣在鳴梁海峽以戰船12艘應戰由330艘戰艦組成的日本大艦隊,殲滅日軍4000,保住了全羅、忠靖兩道,鼓舞了軍民的志氣。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七月,明朝再次派兵增援朝鮮。統帥邢玠分兵三路,迫使日軍退守朝鮮半島的南端島山。這時日軍盤踞朝鮮半島已有7年之久,在沿海分布三處,戰線長達千餘里,士兵疲於奔命,供應不足,厭戰情緒高漲。日軍與明軍交戰往往「舉陣驚駭奔散」,投降者愈來愈眾。日本國內普遍怨恨豐臣秀吉,豐臣秀吉在滿腔懊喪中病死。十一月,在東南海岸露梁海戰中,雙方投入了主力艦隊進行殊死決戰。李舜臣親自駕船擂鼓,率龜船沖入敵陣,被日軍包圍。明將陳璘見狀急忙上前援助。年已70的明朝老將鄧子龍,率領壯士200人,殺敵無數,所駕戰船不幸起火,壯烈犧牲。李舜臣、陳璘殺出重圍,趕來救援。李舜臣不幸中彈,傷重垂危,他不許聲張,把軍旗交部下代為發號施令,繼續戰鬥,直到勝利。此次海戰,中朝軍隊大獲全勝,擊沉敵艦數百艘,全殲日本水軍。日本陸軍完全孤立,只好倉皇逃竄回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