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中古時期的歐洲 十字軍東征

公元1095年—公元1291年,西歐封建主、大商人和羅馬天主教會在「上帝的引導下」,打著從「異教徒」手中奪回「聖地」耶路撒冷的旗號,對東部地中海沿岸各國進行了持續近200年的侵略性遠征。因為十字軍遠征參加者的衣服上縫有用紅布製成的十字,所以被稱為「十字軍」。

地中海地區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人類爭奪最激烈、戰爭發生頻率最高的地方之一。耶路撒冷位於地中海東岸巴勒斯坦境內,是基督教的「聖地」。從7世紀起,巴勒斯坦一帶被伊斯蘭國家所征服,但是阿拉伯帝國對異教採取了寬容政策。到了11世紀,阿拉伯帝國名存實亡,中亞興起的塞爾柱突厥人(他們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於1071年攻佔了拜占廷帝國的心臟——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他們干擾基督教商人,殘酷地虐待在巴勒斯坦朝聖的基督教徒。拜占廷帝國無力抵抗突厥人,皇帝亞歷克塞一世只好向同樣信奉基督教的羅馬教皇及西歐各國求援,以拯救東方帝國和基督教,這正好為野心勃勃的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所利用。

1054年,基督教分裂成兩大教派:西面是以羅馬教廷為中心的天主教,東面是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正教。歷任羅馬教皇都計畫著有朝一日能夠實現以羅馬教皇為首領,重新統一兩派。而且出征東方可以奪取大量財富,並利用這個力量壓制世俗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勢力,鞏固和確立羅馬教廷的無上權威,乃至建立起「世界教會」。強大的利益驅動使羅馬教廷大造戰爭輿論,煽動宗教情緒。同時,西歐社會生產力有了長足發展,貪婪的封建主們渴望對外擴張,攫取權力和財富;許多日漸淪為農奴的農民也不甘心受封建主和教會的壓迫和奴役,幻想著去外面的世界尋找土地與自由。特別是長子世襲制下許多非長子的貴族不能繼承父輩的遺產,只能成為騎士。他們熱切盼望一場掠奪性的戰爭,以實現發家致富的美夢。羅馬教廷的號召正中他們下懷。

1095年11月27日,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的克勒芒召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全歐範圍內的動員大會。會上他發表了富有煽動性的東侵演說,他說:「在東方,穆斯林佔領了我們基督教教徒的『聖地』(耶路撒冷),現在我代表上帝向你們下令,懇求和號召你們,迅速行動起來,把那邪惡的種族從我們兄弟的土地上消滅乾淨!」教皇還盅惑人們:「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它的物產豐富無比,就像另一座天堂。在上帝的引導下,勇敢地踏上征途吧!」烏爾班二世還承諾,參加遠征者如死在途中或戰場上,其生前罪愆可獲赦免。

克勒芒演講成為東侵的號角,整個西歐就這樣捲入了宗教戰爭的狂熱之中,人們不惜傾家蕩產也要以極低的價格拍賣自己最好的財產和昂貴物品,以湊足現款購買路途所需。這使商人們大發橫財。在一片激情之中,1096年春,由法國農民組成的十字軍首先浩浩蕩蕩向東方進發了,一場「十字架對彎月的戰爭」就這樣拉開了序幕。因為急於擺脫貧困,他們沒有等騎士隊伍集結好就自行出發,由於缺乏訓練,戰鬥力根本無法和塞爾柱土耳其人抗衡,幾乎被消滅殆盡。血的教訓打破了西歐農民的發財夢,此後農民參加十字軍的熱情逐漸減淡。

1097年春天,騎士十字軍兵分4路,會合於君士坦丁堡,旋即渡海進入小亞細亞,攻城奪地,佔領了塞爾柱突厥人都城尼凱亞等城,大肆擄掠,於1099年7月15日佔領耶路撒冷,接著按歐洲國家模式,在地中海沿岸所佔地區建立了若干封建國家。十字軍在宮殿、寺院和民居四處搜掠金銀財寶。他們居然訂下這樣一條規矩:誰先闖進某家宅院,誰就是這座宅院的主人。這樣整座城市被洗劫一空,十字軍將士人人都發了大財,一夜之間變成了富翁。

十字軍的暴行,遭到了當地人民的強烈反抗,起義不斷,政權動蕩不定。為了維持在東方的統治,羅馬教皇和各國封建主又發起了第二次十字軍遠征(1147—1149年)和第三次十字軍遠征(1189—1192年),但也只是給東方造成了破壞,幾乎沒有取得任何成果。但法王腓力二世和英王理查一世意見不合,一氣之下撤軍回國。德皇腓特烈一世在渡河時不慎淹死。法王腓力二世在和伊斯蘭教英雄——庫爾德人薩拉丁訂下休戰三年的協議後,在回國途中被奧地利公爵綁架,英國以十萬馬克的贖金把他贖回。

1202—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遠征,是由教皇英諾森三世組織進行的。他致信拜占廷皇帝,要求拜占廷從屬於羅馬教皇,並參加十字軍進攻埃及。他的要求遭到了拒絕。英諾森三世並沒有因此改變乘坐威尼斯船隻進攻埃及的計畫,而威尼斯商人正想壟斷地中海貿易,於是在威尼斯商人的慫恿利誘下,十字軍的進攻矛頭指向了拜占廷帝國。這批歐洲騎士,早已忘記了收復「聖地」的聖諭,毫不留情地進攻和搶劫了信奉同一個「十字」的國家。拜占廷帝國近千年的文化藝術珍品遭到徹底的搶劫和破壞,這加速了這個龐大帝國的衰亡。

由於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沒有去奪耶路撒冷,所以1212年西方教會做出了一個荒唐的決定:他們宣揚兒童能憑真誠信仰感動上帝創造奇蹟,號召各國兒童組織十字軍東征。一些老年修士也從旁鼓動,說唯有天真的兒童才有能力收復聖地。少年們激動得不顧父母強烈反對,報名入伍。然而童子軍的出征換來的卻是大量年幼的生命病死餓死在山道上或者跌落大海的悲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