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中古時期的歐洲 王位爭奪引發的大戰——英法百年戰爭

英國和法國這兩個隔海相望的鄰邦在1337—1453年發生了長達一百多年的戰爭,史稱「百年戰爭」。這場戰爭起因十分複雜,包括王位繼承問題、領土爭端以及對佛蘭德爾的爭奪等問題。

長期以來,英國王室一直和法國貴族通婚,英國的諾曼王朝(1066—1154年)和安如王朝(1154—1399年)都由法國封建主創立,因此英王室在法國法國境內北部沿海一帶擁有大片領地。後來一些領地相繼被法王收回,但這時南部的阿基坦和加斯科尼仍在英國手中。於是英國想擴大領土,法國想完成統一,雙方經常發生衝突,甚至干戈相向。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因為他沒有男性繼承人,加佩王朝絕嗣。法國三級會議推舉查理四世的堂弟——瓦羅亞家族的腓力繼位,是為腓力六世(1328—1350在位)。英王愛德華三世之母是腓力四世之妹,他以法王外孫資格要求繼承法國王位,但法國以女子無繼承權為由加以拒絕。愛德華三世不甘失敗,伺機報復。

另外,法國北部的佛蘭德爾毛紡織業發達,物富民殷。而當地又是英國羊毛最重要的銷售地區,羊毛輸出是英王的重要財源。在王位爭奪戰中失敗的愛德華三世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以對法國施加壓力,腓力六世則下令沒收英王在法國的領地。兩國關係日益惡化。火上澆油的是,佛蘭德爾地區雖然在政治上隸屬法國,但在經濟上卻和英國關係更為密切。為了保持紡織原料來源,佛蘭德爾支持英國的反法政策,承認愛德華三世為法國國王和佛蘭德爾的最高領主,使英法兩國矛盾進一步加深。1337年英法兩國互相宣戰,戰爭爆發。1340年,英國海軍戰勝法國艦隊,控制英吉利海峽,一場百年戰爭從此在法國的領土上展開。

1346年英法兩軍在法國北部克勒西小鎮進行了第一次大戰,雙方國王均親自上陣。英軍以步兵和弓箭手作為主力,騎兵則分布在兩翼。而法軍則以騎士為主力,從熱那亞雇來一批椅披弓箭手配合作戰,兵陣雜亂無章,如同烏合之眾。結果英軍以3名騎士和大約40名步兵的損失,打死了1500名法國騎士。

克勒西戰役後,由於英吉利海峽沿岸黑死病盛行,導致大量人口死亡,英法雙方被迫休戰。到了1356年,兩國軍隊又打響了普瓦提埃戰役。英國王子愛德華以7000人對新即位的法王約翰二世率領的近20000人的大軍。愛德華將長弓手呈V型排列於兩翼,其餘騎兵全部下馬排為3個防禦隊。英軍左翼首先挑戰,隨後在正面發動了3波步兵衝擊。法軍主力在法王約翰二世親自率領下發動衝擊。關鍵時刻,隱藏在英軍背後的樹林中的精銳騎兵突然出動,繞過法軍側翼從背後攻擊法軍。毫無防備的法軍立時崩潰,英軍把法王約翰二世和許多貴族都俘虜過去,然後向法國索取大宗贖金。

這時的法國經濟因戰爭而陷於完全破壞狀態,人民生活極端困苦,於是掀起了一場又一場起義,其中著名的有馬賽領導的巴黎起義(1357—1358年)和扎克雷起義(1358年)。法國被迫於1360年與英國在布勒丁尼簽訂和約,割讓大片領土給英國,並交納巨額贖金換回約翰二世。

約翰二世於1364年病逝。王子查理即位,是為查理五世(1364—1380年)。他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勵精圖治。一方面整頓稅收,增強財政實力;另一方面加強軍隊的建設和訓練,建立海軍,加強陸軍,組建炮兵,重建防禦工事,起用傑出將領。經過十多年的奮鬥和苦戰,軍事形勢明顯好轉,除沿海少數城市外,法軍收復了大部分失地。

1380年,查理五世去世,由未成年的查理六世繼位(1380—1422年)。由於他成年後患有間歇性精神病,大權落在封建貴族手裡,他們結黨營私,爭權奪利。當時,形成了以勃艮第公爵為首的一派和以奧爾良公爵為首的另一派,這兩派封建貴族明爭暗鬥,互相傾軋,而英王亨利利用法國封建主的內訌之機,於1415年發動了侵法戰爭。由於勃艮第派與英國結盟,奧爾良派倉促應戰,法軍慘敗,很快失去了巴黎及法國北部地區。1428年,英軍圍攻通往法國南部的要塞奧爾良,該城是軍事重鎮,據有該地,英軍就可以長驅南下。深重的苦難喚醒了法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在法國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在東北邊境一個村莊里,農家姑娘貞德挺身而出。她克服重重困難,見到了在南方執政的王太子查理,說服了他,得到一支軍隊。貞德身披戎裝,手執軍旗,帶著軍隊向奧爾良猛進。法軍士氣大振。1429年5月,法國軍民以高漲的愛國熱情擊退了包圍奧爾良的英軍,乘勝收復了許多城市。貞德成了人民愛國熱情的象徵,被稱為奧爾良姑娘。但是法國封建主對她的聲望和影響感到不安,蓄意謀害這位英雄。在巴黎東北貢比涅附近的一次戰鬥中,封建主故意關閉城門,截斷她的歸路。貞德不幸被勃艮第公爵以高價出賣給英國人,最後被英國人組織的宗教法庭以「妖術惑眾」的罪名處以火刑,活活燒死在魯昂的廣場上。但是貞德的犧牲更加激發了法國軍民的愛國熱情。他們奮勇殺敵,取得節節勝利,1453年7月,英軍被逐出法國,只有加萊港仍在英軍手中。百年戰爭最終以法國收復失地和國家的統一而結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