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古希臘文明 照亮世界的思想——希臘哲學

古希臘哲學不僅是希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西方哲學的本原,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深遠影響。

最早產生的哲學流派,是公元前7世紀—公元前6世紀在小亞細亞出現的米利都學派,其代表是泰勒斯(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7年)和阿納克西曼德(公元前610年——公元前546年)。他們根據對自然的觀察,認為一切事物的本原是物質(水或空氣),而不是神的創造。米利都學派的思想包含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他們力求從自然本身去解釋自然現象,開創了一種與神話和宗教根本不同的思維方式,這為科學的產生與發展創造了先決條件。

米利都學派之後,赫拉克利特表達了他的唯物哲學觀,他認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體,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人創造的,它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按規律燃燒著,照規律熄滅著的永恆的活火」。赫拉克利特思想中還包含閃光的辯證認識。他的著名格言「一切皆流,一切皆變」、「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都是對辯證法的極妙說明。

色雷斯阿布德拉城人德謨克利特(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70年)提出了以原子論為基本內容的唯物論哲學。他認為宇宙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原子是物質,內部無空隙,不可再分,它構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原子和原子之間只有量的多少,無質的差異。原子論把唯物主義思想向前大大推進了一步,擺脫了過去唯物主義把世界本原歸為空氣、水的感性色彩。德謨克利特的虛空是個更具創造力的概念。他並不認為原子充滿宇宙,而認為在原子與原子之間、原子集團和原子集團之間有很多空間,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條件。因為空間只有處於虛空狀態,事物才可置身其中。虛空中的原子運動以旋渦形式進行,原子在旋渦中機械位移,排列組合,從而產生世界萬物。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第一次給作為一切現象基礎的物質提出了一個相當清晰的物理學上的本體概念,理論的嚴密性和確切性超過前人,因而他的哲學是古代唯物主義哲學發展的高峰。

與上述唯物論思想不同的是希臘最早的唯心論派別——畢達哥拉斯學派和愛利亞學派。畢達哥拉斯(公元前580年——公元前500年)出生於薩摩斯島,後移居南義大利。畢達哥拉斯精通數學,認為抽象的數是萬物之本。由數而有形,由形而有物。畢達哥拉斯這種用數字來說明一切的做法並不成功,但卻表明人的抽象思維已達到了普遍性和規定的高度。畢達哥拉斯學派特彆強調和諧統一,把它作為其哲學的最終追求。這種和諧論代表了人們在社會鬥爭中的一種態度,即中庸、調和思想,在古希臘和後來的古羅馬有相當影響。

繼畢達哥拉斯學派之後,愛利亞學派明確表達了其唯心主義哲學。愛利亞派得名於義大利南部島嶼愛利亞,其代表人物為巴門尼德(約公元前515年—?)和芝諾(公元前495年—公元前430年)。他們主張,一切事物的本原是抽象的「存在」,只有存在是唯一真實的,而物質世界則是不真實的。由於愛利亞派的出現,哲學解釋上的唯物和唯心、運動和靜止的分野開始明確化。唯物就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決定精神,存在決定意識。唯心就是認為人的思考法則即邏輯思維規律高於物質存在,客觀存在需要思維來確定,思維不通就不可能存在。這種基本的分歧貫穿著西方哲學的始終。

古典時代希臘哲學中最有影響力的,莫過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出身貧寒,但崇尚知識,多方求學,逐漸成為具有全面文化休養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把研究對象從自然轉向社會和人類的內心世界,注重哲學的倫理道德意義,把希臘哲學推向一個新的高峰。蘇格拉底的討論雖以唯心主義為出發點,但包含著許多合理的內核,如辯證的認識,認為真理總是具體的,具有相對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反面轉化。再如討論中的問答方法,即辯證法最初的涵義,通過反覆問答,揭示對話者的自相矛盾之處來達到正確認識。他強調知識的作用,強調理性,要求人們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內心世界去了解外界事物,發現真理,並提出先驗論的觀點,指出概念在認識中的作用,確立了一系列概念範疇。他的思想對後世西方哲學有深遠影響。

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公元前437年)出身雅典世家,是蘇格拉底的忠實門生,主要作品有《申辯篇》、《會飲篇》、《理想國》等,內容涉及哲學、政治倫理、教育等問題。他的哲學思想核心為「理念論」,他認為世界分為感覺中的自然世界和理念中的超自然世界兩部分。感覺世界是不真實的,理念是世間萬物的原型,萬物是理念的摹本,唯一真實的是永恆存在的理念世界。在這一哲學基礎上,柏拉圖設計了一個理想國。他認為一個國家應該由三部分人組成,少數哲人擔任統治者,武士肩負衛國之責,而第三種人是農民和工商業者,以其勞動所獲來供養前兩種人。這三種人各安其位,各守其責,才是「正義的國家」。奴隸不被當成人看待,不屬於三個等級。柏拉圖倡導對永恆的真善美亦即理念世界的追求,後來人們往往把追求純精神的唯理主義行為稱作柏拉圖式的行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