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古希臘文明 尚武輕文的城邦——斯巴達

說過了雅典,我們再來看看和它齊名的斯巴達。斯巴達位於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的拉哥尼亞平原,面積達8500平方公里,其自然地理環境十分優越:三面環山,中間有一塊肥沃平原,歐洛河由北向南,縱貫全境,適於農業耕作。約公元前9世紀左右,多利亞人建立了斯巴達城,包括四個村莊,不過沒有城牆,也沒有像樣的街道。居住於此的多利亞人,被稱為斯巴達人。

斯巴達國家形成於對外征服的過程中。據說,斯巴達在攻陷了拉哥尼亞南部的希洛城後,把全體居民變為奴隸,這種奴隸由此叫作希洛人。在征服了拉哥尼亞以後,斯巴達人又向西侵入美塞尼亞。從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464年,斷斷續續共進行了3次美塞尼亞戰爭。斯巴達幾經周折才將其完全征服。所有美塞尼亞國土都被斯巴達人佔有,所有美塞尼亞人也被稱為希洛人,淪為奴隸。斯巴達人對希洛人的統治是極為殘酷的。他們迫使希洛人穿著標誌卑賤的衣服,不許希洛人有任何獨立人格的表現。不論有無過錯,希洛人每年都要按時挨打,以明白自己的奴隸身份。希洛人中壯實勇敢的青年人,經常在夜晚遭到突然殺害。每年新當選的監察官上任,首先要舉行向希洛人「宣戰」的儀式,因為宣戰之後,希洛人就成為敵人,可以毫無顧忌地屠殺。

殘酷的壓迫激起了希洛人的頑強的反抗,為了維持對希洛人的壓迫與剝削,斯巴達人需要一隻強壯的軍隊。斯巴達人不重視文化發展,也不事生產。除了參與公民大會和相關政治活動外,斯巴達人的生活基本上被軍事訓練和對外戰爭所佔據,整個國家如同一個大兵營。

斯巴達的男性公民一出生就要過兩道生死關:首先,母親用烈酒給嬰兒洗澡,如果他抽風或失去知覺,就證明他體質不堅強,任他死去。第二,抱到長老那裡接受檢查,如果長老認為他不健康,那麼就棄之荒谷。幼兒階段,母親訓練孩子不怕黑暗、不怕孤獨、不計較食物、不啼哭喧鬧。男孩7歲開始過集體生活,12歲起不許穿內衣,1年之內只能穿1件外衣,無論冬夏只能赤手光足。晚上要睡在自己編製的草墊上。斯巴達少年,從小就要鍛煉忍受肉體痛苦、飢餓、寒冷、黑暗和孤獨的能力。他們無需學習過多的字,只要會記名姓、傳軍令即可。青年男子到20歲時,便正式成為軍人。每個男性公民從20至60歲,都必須住在軍中,每日參加軍事訓練,並且不得在家中住宿和用餐。斯巴達軍隊約40人成一小隊,約500人成一中隊,組成密集的步兵方陣。軍事訓練的主要內容是使用武器和操練步兵方陣。

斯巴達的少女雖然住在家中但也不嬌生慣養。為了使身體結實,必須競走、格鬥、擲鐵餅、投標槍,使得未來的孩子在母親的孕育中就有結實的身體,以保證嬰兒的正常發育,做母親的也因為身體健康而易於分娩。

斯巴達人的婚姻也很特別,20歲訂婚,30歲結婚。婚姻的目的是生育健康的後代,培養出強健的戰士和能生育這種戰士的健壯的母親。斯巴達男人在結婚之後,只能在黑夜偷偷地溜出軍營,跑回家中同妻子幽會,天不亮就得返回,直到有了孩子,丈夫才能在白天仔細看清妻子的容貌。如果丈夫的身體不很健壯,容貌也不英俊,妻子有權和她鍾情的、更優秀的男子生育後代,而丈夫則把孩子視為己出,沒有絲毫的嫉妒之情。

斯巴達軍隊的戰鬥力在當時希臘的各個城邦中可謂無與倫比。他們在衝鋒時,隊列齊整,伴隨著優美的笛聲,投入殊死的搏鬥。出征前,斯巴達戰士的母親或妻子在送別自己的兒子或丈夫時,往往指著盾牌作出這樣的臨別囑託:不是攜它凱旋,就讓它抬著你的屍體而歸。

斯巴達人在征服別人的過程中,把被征服者變成奴隸,但也給自己套上了唯恐希洛人起義的枷鎖。正是這種恐懼心理,使他們頑固不化地反對改革。甚至由於擔心其他城邦危險思想的影響,因而斷絕與外部接觸和往來,使斯巴達文化表現出極端的落後性。

由於其特有的傳統和社會生活,斯巴達人在文化方面的貢獻甚小。在美塞尼亞戰爭結束之前,斯巴達還產生過一兩位詩人,也有其自製的陶器和工藝品,可是以後再也沒有產生過1位詩人或藝術家。這個希臘最大城邦的都城斯巴達,就像1個大村莊。斯巴達人並不熱心於城市的建設,他們堅信勇敢是最好的城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