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印度河文明 偉大的阿育王

公元前327年,馬其頓人亞歷山大大帝率軍隊越過興都庫什山侵入西印度,他試圖征服恆河平原,取道坦叉始羅和拉瓦爾品第,向南部和東部推進,遭到當地力量的抵抗。當時恆河平原最強大的勢力是摩揭陀國,處在難陀王的統治之下。大約在公元前317年,該國一名出身剎帝利貴族、名叫旃陀羅笈多的青年,率軍擊敗了西北印度的馬其頓人的部隊,並宣布了印度的自由。之後他進抵摩揭陀國的首都華氏城,推翻了難陀王的統治,掌握了政權,建立了孔雀王朝。之後他又吞併周邊若干鄰國,實力日漸強大。

旃陀羅笈多在位時,孔雀王朝有3萬騎兵、60萬步兵、9000頭戰象,軍事力量已經十分強大。公元前298年,旃陀羅笈多逝世,傳位其子頻頭沙羅,頻頭沙羅在位期間,大肆對外擴張,傳說他曾消滅了16個大城君主,擴大了帝國的版圖。然而這時孔雀王朝的統治並不鞏固,各地叛亂頻仍,這給了雄才大略的阿育王以用武之地。

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旃陀羅笈多之孫。18歲時,他被任命為阿般提省總督。約公元前273年頻頭沙羅身染重病,朝中未立太子,為了奪取王位,阿育王在大臣成護的幫助下,加入了爭奪王位的鬥爭。傳說阿育王曾經謀殺的兄弟姐妹有99人。最後,阿育王獲得了勝利,約公元前269年,阿育王舉行了正式登基典禮。即位之初的阿育王沿著祖父的腳步前進,企圖通過軍事力量來擴大自己的領土。這時的他是以一個暴君的形象出現在歷史舞台上的,尤其是南征羯陵伽的戰爭,更是表現了他的極度殘暴。

羯陵伽位於孟加拉灣沿岸,海外貿易發達,經濟繁榮,是南印度的一個強國,約公元前262年,阿育王親率大軍大舉進犯羯陵伽。羯陵伽雖然實力比較雄厚,但面對兵力物力數倍於己的孔雀王朝,終於敗下陣來。有15萬羯陵伽人被俘,不計其數的人被殺,血流成河。羯陵伽被征服後,由王室充任的總督統治,駐托薩利,至此孔雀王朝的領土又進一步擴大,整個南亞次大陸,除了南端以外,盡為其所有,變成了一個空前統一的龐大帝國。

羯陵伽戰爭對阿育王影響極大。在羯陵伽戰爭結束後,阿育王轉變了原有的治國方針,放棄了一切侵略性的軍事行動,並致力於政治穩定和發展經濟文化。他採用佛教作為他的宗教哲學,曾經發布過一個敕令,在敕令中他說:他對羯陵伽人民在戰爭中所遭受的苦難「感到深切的憂慮和悔恨。」後來他又一次向全國的人民宣布:「戰鼓的響聲」沉寂了,代替它的將是「法的聲音」。從此以後,他不再向鄰國派遣軍隊,而是派去宣揚佛法的高僧,其本人的形象也變成了慈悲為懷的仁愛之君。

阿育王不久宣布佛教為印度的國教,下令在王宮和印度各地樹立石柱,開鑿石壁,將他的詔令刊刻在上面。他還召集了全國的一大批佛教高僧,編纂整理佛教經典,在各地修建了許多佛教寺院和佛塔。

為了弘揚佛法,阿育王派出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大批使者和僧侶,到鄰近的國家和地區去傳教。印度公主在去錫蘭(今天的斯里蘭卡)傳教時,不僅帶去了許多僧侶和佛典,還帶去了一枝神聖的菩提樹的樹枝,並親自種植在錫蘭,這棵菩提樹在錫蘭一直生長到今天。

經過一番宣傳和使節往來,佛教不僅傳遍了錫蘭,而且很快傳到了埃及、敘利亞、緬甸、中國和世界各地。據佛教文獻記載,在阿育王即位的第17年,在華氏城舉行第3次佛教徒大結集。以後他向國內的邊陲和周鄰諸國派出許多傳教使團,以廣布佛教。經阿育王的宣揚和傳播,佛教不僅在國內大張,而且廣為傳播於國外,開始成為世界性的宗教。據傳說,阿育王在位期間,曾建造8.4萬座佛塔。他的諭令刻寫在摩崖和石柱上,分布全國各地。

除了宣傳佛教,阿育王還採用了各種人道的統治方法,他建立醫院和政治保護區,修訂粗暴的法律。在主幹道的交叉點附近,設立國家糧倉和倉庫,供緊急時候使用。在各條道路兩旁植樹,隔約三里挖一口井,設立行人休息的處所。此外,為了提高農業產量,還在各地修建了運河和蓄水池,建立了較完善的灌溉體系。為了向民眾貫徹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在所統治範圍內各地樹起許多石柱,刻上詔文,表明自己的決心,希望獲得人民的支持。這些詔文是用多種文字寫成的,被稱為「阿育王詔敕」。在西北印度、阿富汗以及東南海岸各地都有發現。有的詔文是刻在磨平的崖岩上的。他還任命特別的政府官員——達摩官吏來教導人們要虔誠,要相互促進友好關係。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