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尼羅河的恩賜 時間就這樣開始——公曆的由來

在農業社會中,農業生產與氣候條件密不可分,耕作、播種、收穫只有在一年中適當的時候進行才能保證豐收,所以確定天文曆法年非常重要。人們通常把現在世界上通用的曆法稱為公曆,而古代埃及的太陽曆則是公曆的鼻祖。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把埃及稱為「尼羅河的禮物」。古埃及的大部分國土都是沙漠,氣候炎熱,雨水稀少,然而這一切都不妨礙埃及成為農業發達的地區,因為有尼羅河由南到北貫穿埃及全境。在阿斯旺大壩(1970年啟用)建成調節尼羅河水流之前,埃及全仰仗尼羅河每年定期泛濫得以繼續生存。每年6月尼羅河開始漲水,7月到10月則是泛濫期,這時洪水夾帶著大量腐殖質,灌溉兩岸龜裂的農田。直到11月大水才消退,留下一層沃土。尼羅河每年的漲水基本是定時定量,從沒有洪水滔天淹沒一切的大災。這就為古埃及人最早創建大規模的水利灌溉系統和制定曆法提供了方便。

曆法的主要內容是確定年、月、日的計算方法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其中「日」和「月」比較容易確定,因為其周期現象有著非常顯著的起止標誌,而年的長度卻不太容易確定。因此各種曆法的基礎就是確定一年由哪一天開始。在古王國時代(約公元前3100—前2200年),埃及人觀察到當尼羅河開始泛濫時,在清晨便可看到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出現在埃及的地平線上(天文學上稱為偕日升),於是古埃及人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第一天。但是,天狼星偕日升的周期並不是完全相同,埃及人經過推算證明,天狼星偕日升那天在120年之後,與120年前偕日升那一天正好相差一個月,而到了第1461年,偕日升那天又成了一年的開始。埃及人把這個1460年的周期叫做天狗周,因為他們是用神話中的天狗來稱呼天狼星的。古埃及人的計算結果和今天的天文學計算相差無幾,以365天為一年,比實際一回歸年(365.25天)少了0.25天,120年過去則少了30天,1460年之後就會少365天,正好接近於一年。這樣,一年的天數就確定下來了。然後,把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年終再加上五天宗教節日,還把一年分為3季,即「泛濫季」、「長出五穀季」、「收割季」,每季4個月,這樣就形成了完整的太陽曆。古埃及人制定出了這樣精確的曆法,與他們長期細緻的天文觀測密切相關。

太陽曆傳入歐洲後,公元前46年,羅馬統帥儒略·愷撒以太陽曆為基礎編製了儒略曆。針對埃及太陽曆中每年約四分之一天的誤差,儒略曆作了這樣的調整:設平年和閏年,平年365天,每四年設一閏年,閏年366天,一年12月,單月31天,雙月中的2月平年29天,閏年30天,其它雙月每月30天。愷撒死後,繼承人奧古斯都因為自己生在8月,便從2月中抽出一天加在8月上,使8月也變成大月,即31天,同時相應把9、11月定為小月,10、12兩個月定為大月。經過這樣的改動,各月的天數與今天使用的公曆基本相同了。

公元325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在一次宗教會議上,規定儒略曆為基督教的曆法,但沒有規定哪一年是它的起點。公元六世紀時,基督教徒把500多年前基督教的創始人耶穌基督誕生的那一天,說成是公元元年。「公元」拉丁文的意思就是『主的生年』,用英文A.D表示。在這一年以前稱為『公元前』,意思是『基督以前』,用英文B.C表示。

儒略曆雖然比古埃及的太陽曆有所進步,但是和太陽運動———周期回歸年相比,還是有11分14秒的誤差,積128年又要相差一天。儒略曆在歐洲通行了1600多年,至16世紀下半葉,曆法上的日期比回歸年遲了10天。比如,1583年的春分應在3月21日,曆法上卻是3月11日。此外,教會規定耶穌復活節,應在過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由於春分已相差10天之多,耶穌究竟在哪一天「復活」的,也成了問題。因此,對儒略曆作進一步的改革,已經勢在必行。到了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時,又組織了一批天文學家對儒略曆修改,宣布將1582年10月5日到14日之間的10天撤銷,繼10月4日之後為10月15日,所以1533年的春分又復歸於3月21日;過去將4年置1個閏年,400年共計100個閏年,現在改為400年中有97個閏年,以彌補11分14秒的誤差。置閏的方法是:把設置閏年的方法改為以公元紀年為標準:凡是逢百年那一年可以用400除盡的就是閏年,除不盡的就不是,如1600是閏年,1700就不是閏年。這樣就大體上彌補了每年11分14秒的誤差,要3000多年才會比太陽曆的時間多一天,這就是現在世界上通用的曆法,人們稱之為公曆或格列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