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尼羅河的恩賜 法老的轉世之夢——金字塔

在尼羅河下游開羅附近的基澤和薩卡拉等地,保存著大大小小的金字塔79座,他們和尼羅河風光交相輝映,古往今來,引來了無數遊客紛至沓來。人們不禁會問:這些小山似的金字塔究竟造於何時?在生產技術能力落後的上古時期又是如何建造成的呢?

金字塔是古埃及國王的陵墓。但是在古埃及早期,金字塔並不是法老們的靈魂安息之所。在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法老的權力還不十分強大,因此修建的墳墓和貴族一樣,都是「馬斯塔巴」(阿拉伯語,意即「凳子」,呈長方形,用泥磚建成)。第三王朝的第二個法老喬塞爾在位時,國力強盛,他認為馬斯塔巴不能體現法老的尊貴地位,於是讓傑出的建築師伊姆荷太普修築一個高大而不朽的王陵。伊姆荷太普用山上採下的方形石塊來代替泥磚,並不斷修改修建陵墓的設計方案,最終建成一個六級的梯形金字塔,高達61米,外面包裹著精緻的白色石灰岩,周圍則建起了高大的祭祀殿堂。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雛形。金字塔是一種高大的角錐體建築物,底座呈四方形,每個側面是三角形,樣子就像漢字的「金」字,所以在中文中稱之為「金字塔」。

古埃及第四王朝時期(約公元前2650年—公元前2500年),隨著建築技術的日益精湛,出現了三座規模最大的金字塔,它們坐落於開羅附近的基澤,是由三代胡夫、哈夫拉、孟考拉祖孫三代法老建造的。

胡夫金字塔是所有現存的金字塔中規模最大的,原高146.59米,雖然經過歲月的風霜雨雪,它的頂端已經被剝蝕了近10米,但在1888年巴黎建起埃菲爾鐵塔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胡夫金字塔的底面呈正方形,佔地5.29萬平方米,比7個國際標準足球場還大一些。塔身大約由230萬塊巨石砌成,平均每塊石重2.5噸,最大的一塊重約160噸,全部石塊總重量為684.8噸。令人吃驚的是,這些石塊之間沒用任何粘著物,完全靠石塊自身的重量堆砌在一起。塔身表面接縫處嚴密精確,至今人們也很難用一把鋒利的刀刃插入石塊之間的縫隙。正是這樣的設計,使金字塔能歷經千年而不倒。

另外,在胡夫金字塔塔身的北側離地面13米高處有一個用4塊巨石砌成的三角形出入口。這個三角形用得很巧妙,因為如果用四邊形,那麼,一百多米高的金字塔本身的巨大壓力將會把這個出入口壓塌。而用三角形,就均勻地分散開了壓力。

胡夫死後不久,在他的大金字塔不遠的地方,又建起了一座金字塔。這是胡夫的兒子哈夫拉的金字塔。塔的附近建有「上廟」和「下廟」兩座神殿,還有一個雕著哈夫拉的頭部而配著獅子身體的大雕像,即所謂的「獅身人面像」,西方人稱它為「司芬克斯」。雕像高22米,長57米,面寬5米,一隻耳朵就有兩米高。除獅爪是用石塊砌成之外,整個獅身人面像是在一塊巨大的天然岩石上鑿成的。它至今已有4500多年的歷史。在古埃及神話里,獅子是各種神秘地方的守護者,也是地下世界大門的守護者。古埃及人認為法老死後要成為成太陽神,所以就造了這樣一個獅身人面像為法老守護門戶。

孟考拉金字塔比前兩座小得多,塔高僅66米,但也相當於二十幾層的高樓。

金字塔的建造現已無任何記錄留存,唯一的記載,就是希臘的史學家希羅多德在金字塔建成後兩千年所寫的《歷史》一書,他認為金字塔是由十萬名勞力花二十年才完成的。但是一般學者均認為不足為信。根據考古學家及科學家們研究推測,建造金字塔這樣浩大的工程,至少須花費30年及許多工人的勞力才得以完成。通常一次都是由10萬名工人一同工作,每三個月輪替一次,交換著做這極為辛苦又危險的勞役。建金字塔所用的石塊,有的就地取材,有的采自尼羅河西岸或亞斯文,然後再利用尼羅河用小船運至工地。由河岸到工地,勞工們需以勞力再加上鋪在地面的樹榦,慢慢地拖至工地。建築金字塔必須一層一層往上壘,所以工人們還得花10年搭建運建材的斜坡,然後再用20年的光陰將金字塔完成。

金字塔除了是墳墓之外,還代表了什麼意義?這一直是個引人深思的問題。許多學者由古時候流傳下的文獻中發現,金字塔在古埃及人的心中,並不只是墳墓那麼簡單,它象徵了太陽的光線,同時也是幫助法老到達天堂的階梯。古埃及人深信法老是人間的神,他引導戰爭勝利,主持正義而且也控制國庫,當然,他也代表了上下埃及的統一。這個中央集權的政府意味著他可以利用埃及的所有資源來建造他的金字塔,所有出色的雕刻家、泥瓦匠、工程師以及數不盡的工人之所以花費許多年來建築法老王的墳墓,是因為他們相信若能為法老王建一道通往天堂的階梯,那麼在來世,法老也會保護他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