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布滿荊棘的成長路 第271章 發酵

由《拉貝日記》改編製作的類似傳記電影的《約翰·拉貝》終於在全美上映了,無論安吉拉有多麼的期盼這一刻,美國人是不會知道的,所以他們只會根據自己的感官去評論。

雖然其中不缺乏某些為攻擊而攻擊的文章,但絕大多數人的意見還是比較中肯的,一個影評人就在自己的專欄里這麼寫道:

「安吉拉第二部以戰爭題材的電影終於上映了,雖然這部電影像以前一樣從製作開始就充滿了爭論,但和《約翰·拉貝》有關的爭論要凌亂許多,比如關於約翰·拉貝其人其事又或者那場人道主義災難有多麼嚴重。然而,爭論得最多的還是這部能否超越她之前的那部相同題材的作品《鋼琴家》,要知道那部電影的口碑幾乎是一邊倒。

今天我們終於可以做出評論了,坦白地說,我也像很多人那樣認為超越自己是件困難的事情,這部電影同樣也證明了這點,但要說《約翰·拉貝》比《鋼琴家》差卻不盡然。雖然在很多主題上它們是一致的,比如反映戰爭的殘酷又或者對人性的展示等等,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兩部不同的電影。

《鋼琴家》反映是在那種可怕的情況下一個人為生存而掙扎,而《約翰·拉貝》則展現的是以拉貝為首的一群人從人道主義出發幫助更多的人從那場可怕的戰爭生存下來。這裡沒有英雄,只是那些普通的想要救助更多人的人。雖然電影的名字叫《約翰·拉貝》,但更多的還是一場場的群戲,我們可以看到這裡面有很多安吉拉曾經用過的手法,綜合起來卻給了人完全不同的感受,她依然保持著那種讓人驚訝的創作力。

無論如何,拉貝他們都應該得到尊重,不應該被遺忘。」

正如之前的安吉拉所預料的那樣,人道主義抓到了美國人的目光,加上她在鋼絲上走得很穩當,還有從911至今兩國間的微妙關係以及從最開始就刻意的小心引導著輿論,讓這部電影在上映後得到不亞於《鋼琴家》的關注。即使影評人對某些地方有各種不同的看法,還是在人權以及人道主義上面的意見還是非常一致的。

「兩個小時的時間裡我們看到的只是拉貝等人彷彿無頭蒼蠅一樣跑來跑去,凌亂的剪輯讓每個人看起來都彷彿瘋了似的,蒼白的劇情、做作的表演,只有梅麗爾·斯特里普的表演稍微好上一些。不得不說這是部失敗的作品,安吉拉徹底的選錯了題材。」充滿惡意的評論哪裡都有,無論是那些心懷不軌的傢伙還是長期以來為反對而反對的記者,都大肆地攻擊著。但即使這樣,他們也不能在電影主題上面指責什麼。

不過,安吉拉雖然盡了最大努力,對於某些評論依然只能保持沉默。

「……作為曾在國際安全區工作過的一員,同樣救助過許多中國人的劉易斯·史密斯在看到這篇報道的時差點哭出來,他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會成為中國政府口中的『美國人點完名後,便由日本人進行處』那類人。還好他的中文教師安慰他,說『南京城裡的十多萬人都知道你們所做的事情』,這真是荒謬而滑稽……」

這是《華盛頓郵報》上面的一片文章,其中列舉了種種中國政府曾經因為意識形態的對立而抹黑那些曾在國際安全區工作過的美國人,而且不少資料還引用的是愛麗絲·張的那本書。雖然兩個國家相互之間沒少給對方抹黑過,但在這件事情上面實在沒什麼好說的,安吉拉自己也在記者招待會上說過「無論抱著什麼目的,他們的確救了那麼多的人」。

所以遇到這種問題她只能說很遺憾,然後將話題引開。

當然,這樣的報道是不會在中國的主流媒體上出現的,即使網民通過各種渠道已經知道,他們精力都放在了宣揚電影獲得美國媒體一致稱讚之類的上面。

得承認,華誼在發行和宣傳方面做得很不錯,雖然大剪刀難免剪了幾下,對劇情的影響不是很大。而且在這種宣傳下,又是作為難得的和美國那邊同時上映的電影——要知道其他地區還沒有發行,而且根據太平洋上的換日線,中國甚至比美國更早上映。所以原本很多持觀望態度的民眾也按捺不住,在第一時間進入了電影院。

然後呢?中國的主流媒體的看法是相當出色的電影,完全不比安吉拉之前的那部《鋼琴家》差多少。總之,基本上都是叫好的聲音,除了網路上。

「這個女人把中國人拍得太沒用,沒有精神跟沒有希望,在她眼裡中國人就這德行?」

「說什麼喜歡中國文化,還唱中文歌曲,結果拍成這個樣子,太讓人失望了。」

「什麼跟什麼啊,歷史上的韓湘琳哪是這個樣子,拍得也太窩囊太噁心了點吧?居然還讓姜文那SB來演,什麼狗屁的Miss Angel,也就這個樣子了。」

「剪輯得要多爛有多爛,我承認那時確實有很多人幫忙救人,但是其他的中國人到哪裡去了?中國人只是被救助者?而且明明電影叫《約翰·拉貝》,那兩個美國人反而看起來更像是主演!所謂天才也不過如此,讓人作嘔!」

諸如此類的言論在網路上絡繹不絕的出現,即使每次出現都被別人駁斥得體無完膚,可始終有人樂此不疲的發表這種言論,並與駁斥者連番爭論。

雖然早在電影上映之前就已經預料到會出現這種情況,安吉拉在瀏覽那些中文網頁的時候依然忍不住磨著牙齒蹙起眉頭。很正常,在網路中人和人是平等的,任何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簡介都可以盡情展現自己的個性——然而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自私的表現,反正在網路里看不見對方的表情聽不到對方的聲音,所以只需要考慮自己的感受就行了。

尤其是在這個開放的世界裡,任何的人的觀點、言論只要放到了上面,都有可能被世界上所有人看到。很多人都會想要把自己表現得與眾不同、特立獨行,所以有這種出位的言行也就不奇怪了,尤其是頭一次發現有人會聽自己說話的中國人。

算了,何必在乎這些言論,在網路中這種爭論永遠不會有結果,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就行。被勾起某些回憶的安吉拉在心裡如此對自己說道,只是依然忍不住在心裡輕嘆了口氣。

首映之後,她很快接受了ABC電視台的某個談話節目的邀請——艾斯納下台後新上任的CEO羅伯特很快做出了補救措施,迪斯尼和皮克斯之間的合作變得更加緊密。

這讓很多人都小小的驚訝了一番,要知道安吉拉以前基本上也就出席下電影首映式,最後再錄製些關於製作的訪談花絮,別的什麼宣傳工作一概不參加。

有人認為這是因為票房不理想的緣故,雖然《約翰·拉貝》在影評人當中的口碑還算不錯,但是上映院數只有《鋼琴家》的一半大約500家左右,這還是艾德溝通了許久以及院線的老闆們看在天使小姐的份上得到了結果,畢竟這個關係其他太平洋那邊那個國家的電影能不能賺錢實在很難說。

這應該是安吉拉的電影頭一次在這麼少的電影院中公映,因此票房也是頭一次如此的少,首周不過300萬美元。根據某些人的分析,如果一直這樣的話即使最後上映院數能達到1500到2000家,最終票房也就投資差不多。加上作為美國電影最主要的海外市場,日本又拒絕這部電影公映,《約翰·拉貝》很可能將成為安吉拉首部虧本的電影,所以她才會這麼破例的出來為電影宣傳。

「你怎麼看日本拒絕這部電影上映?」主持人這麼問道。

「我大致能體諒他們的心情,」安吉拉微笑著說道,「雖然他們只是含糊地說什麼不適合在日本上映,但我能猜出他們在顧忌什麼,畢竟之前和南京大屠殺有關的電影也曾在日本公映過,所以在這方面不存在問題。所以我想他們會拒絕上映大概是因為電影涉及到了日本皇族,就是那位朝香宮鳩彥親王。」

「就因為這個?」主持人微微有些驚訝。

「是的,因為在不少日本人心目中,皇族依然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有資料顯示以前的日本電影在涉及到天皇的時候,只會給出個模糊的背影。」安吉拉解釋地說道,「所以他們拒絕《約翰·拉貝》在日本上映,我是可以理解的。」

「真不敢相信,在現在這個時代還有這樣崇拜存在。」主持人要有感嘆道,有些嘲諷又有些憐憫,「這麼說以前的關於南京事件的電影都沒有日本皇族的身影了?」

「是這樣,我想《約翰·拉貝》是第一次在這方面提出疑問的。」安吉拉攤開手。

「是什麼讓你想要嘗試著將這些被忽略的東西重新展現出來呢?」主持人忽然露出好奇的目光。

「是責任,」安吉拉簡短的回到,然後做了個手勢:「發現錯誤就要改正,不能因為涉及到某些事情而把它藏起來。就像南京大屠殺一樣,有多少人曾知道幾十年前和我們並肩作戰的盟友身上曾發生過這樣的人道主義災難?又有多少人知道有一群人曾為了救助災難中的人們而付出了什麼?我們的確曾經遺忘過,但是現在已經找了出來就不應該再忽視!」

安吉拉才不在乎票房什麼的,參加訪談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