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殺青州 第162章 兩個蹺家女

時已仲春,桃汛到來。

伴隨著春暖花開,冰雪消融,貫穿北海的兩大河流,濰水和膠水,也紛紛迎來了汛期。

河水暴漲,水流湍急。

兩岸楊柳露青,顯示出盎然生趣。

一場小雨後,劉闖帶著諸葛亮和諸葛均走出高密縣城。

「孟彥哥哥這次倒是好運氣。」

「嗯?」

「嘿嘿,袁術早不造反,晚不造反,卻在這個時候造反,倒是給了不少人方便。」

劉闖露出一抹笑意,搖搖頭卻沒有開口。

是啊,他居然把這件事給忘記了!

歷史上,袁術好像就是在這一年稱帝造反,也使得曹操兵敗宛城的影響,被降低至了最低。

而今,天下大亂,諸侯林立。

大家或許都有心自立,但卻知道,還不到時候。

天下人仍心向漢室,漢祚仍未斷絕。在這種時候,誰敢跳出來造反,那就是自找苦吃。越是想要自立,就越是要表現出擁漢的態度。誰跳出來,就會立刻成為眾矢之的。曹操宛城之敗,痛失愛子,損兵折將;孫策在江東勢如破竹,奪取吳郡和會稽,已自成氣候;包括劉闖的一紙任命,本應該是引來各方嫉妒,可正是因為袁術的造反,令這一切都不再重要……

這袁術,還真是個能吸引仇恨的MT!

劉闖本已經做好準備,和臧霸決裂,與袁譚反目。

哪知道袁術這一造反,使得所有的事情,都被掩蓋下來。

「袁公路這次,可是犯了眾怒。」

他嘆了口氣,輕聲道:「可惜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偌大名望被袁公路毀於一旦。若他家祖宗有靈,恐怕也難以安寧。我聽說,袁紹已經發布檄文,和袁術劃清界線……呵呵,接下來,恐怕又要一陣動蕩。不過這樣也好,我正可加快對東萊郡整合,也許用不得一年,就能夠穩定北海局勢。」

渾水摸魚,趁著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袁術身上,劉闖自然要加快速度。

說實話,北海東萊這地方不錯,背山靠海,氣候和環境都很好。只可惜青州這地方,也是個四戰之地。曹操、袁紹、呂布,都不會坐視劉闖擴張。一旦劉闖穩住局勢,必然引來戰事。

而且,北海和東萊郡的人口實在是太少了!

雖然薛州表示,可以從徐州遷徙流民過來,但對於整個膠東地區而言,不過是杯水車薪。

兩郡總人口也不過五六十萬,又能有多大發展?

劉闖一直在考慮,要如何趁著這個機會壯大自己。但無論他怎麼想,都覺著發展空間太小。

「孟彥哥哥,可有意投奔袁紹?」

「孔明何以會有此問?」

一行人在濰水河畔駐足,向遠處眺望,便可以看到一片燒荒過後的土地。

這裡,也是屯田之所。

位於濰水和汶水之交,渡河只需一日,便可抵達淳于。

王修已在此處招攬了數千流民,準備季春到來後,開犁春耕。

雨後的農田,一片焦黑。

前兩日燒荒開地留下的灰燼,在這一場小雨的滋潤之後,已經和土地融為一體。劉闖甩蹬下馬,走到一處山丘上。諸葛亮緊隨在他身後,看著大好河川,也不禁生出一絲豪壯之氣。

山丘下,周倉帶著諸葛均在玩耍。

那孩童天真的笑聲傳來,令劉闖心中更感責任重大。

他既然已經走到這一步,就必須要努力守護住大家的幸福。

諸葛亮輕聲道:「袁本初雄踞河北,虎視幽州。公孫瓚自此前一敗之後,頹然無力,已無法再與袁紹相爭。一旦公孫瓚失敗,袁紹雄霸並幽冀青四州之地,定會虎視中原,與曹操之間,必有一戰。此一戰,將會是定鼎中原的關鍵之戰,勿論誰勝誰負,孟彥哥哥當何去何從?」

諸葛亮只有十六歲,可是這眼光卻毒辣的很。

劉闖臉色微微一變,輕聲道:「孔明,如何看待袁曹之爭?」

諸葛亮沉默了。

片刻後,他道:「亮倒是不在意袁曹之爭,亮所在意者,哥哥將如何自處。」

「嗯?」

「袁曹之爭前,孟彥哥哥必須要做出決定。

是想要歸附一方,亦或者想要自立諸侯。若歸附一方,無非袁曹兩人之選,就如同一次賭博。可即便是賭對了,孟彥哥哥漢室宗親的身份,都少不得要被兩人猜忌,日後必然艱難。

可若是要自立為諸侯……」

諸葛亮想了想,低聲道:「孟彥哥哥的機會,只有一次。」

莫非,諸葛亮已經有了對策?

劉闖眼睛一眯,看向諸葛亮,輕聲道:「孔明,你且細細說來。」

哪知道,諸葛亮卻賣了個關子,搖頭道:「孟彥哥哥莫著急,亮而今只是有這麼一個想法,但具體如此為之,尚未想出一個章程。此事,鄭師也曾與我談及,他說孟彥哥哥若只想自保,最好是趁此機會,請辭封賞,前往許都。如此一來,不管誰勝誰負,孟彥哥哥都無需擔心。因為無論是袁紹還是曹操,在這個時候,絕不會對你不利,甚至會對你加以善待。」

劉陶才死了十年,他的人脈猶在。

在劉陶的影響力未消亡之前,曹操和袁紹不會輕舉妄動。

不過,等到劉陶的影響力消亡了,只要劉闖老老實實,沒有野心,一樣可以得到善終……

可問題是,劉闖會甘為人下嗎?

見劉闖不說話,諸葛亮笑了。

「鄭師說,孟彥哥哥性子剛烈,寧折不彎。

在這一點上,與中陵侯頗為相似……所以,他猜測孟彥哥哥不會甘於如此,必然會奮起反擊。再說了,孟彥哥哥如今,也算是有些勢力,又豈會束手待斃?鄭師說,你定不會甘心。」

劉闖聞聽,頓時笑了!

看樣子,鄭玄對諸葛亮頗為看重啊。

劉闖雖然也算是鄭玄門下,但由於公務繁忙,真正去求學的時間不多。

反倒是諸葛亮,經常會向鄭玄求教。加之諸葛亮天資聰穎,甚得鄭玄所喜,可謂是傾囊相授。許多話,鄭玄不會和劉闖說,但他會通過諸葛亮之後,提醒劉闖。而諸葛亮呢,似乎也對這傳話筒的工作頗為愜意,每天從鄭玄家中回來,總會找劉闖,巴拉巴拉的說上一通。

對於自己的事情,劉闖並沒有去刻意隱瞞諸葛亮,甚至經常有意識的讓他參與其中。

每天各地呈報上來的重要公文,劉闖會著人抄錄一份,送給諸葛亮。

諸葛亮若遇到不懂的地方,也不去詢問劉闖,而是向鄭玄請教。運氣好的時候,若管寧邴原也在,他還會與管寧邴原討論一番。這口才,這見識,這判斷力,短短時間裡便增長許多。

「知我者,鄭師也!」

劉闖深吸一口氣,揉了揉諸葛亮的腦袋。

「那就拜託孔明,為我好好謀劃一番,也好將來能夠自保。」

「孟彥哥哥現在要做的事情,是要好好利用大漢皇叔的身份。

這可是天子親口認可!有這麼一個身份在,孟彥哥哥何愁不能穩住局勢?難道你沒有發現,此前王叔治雖然願意配合你,卻並未流露出親近之意。可他現在,卻事事向你稟報,哥哥何不將其招攬過來?此外,夷安左子恆也有向哥哥歸附之意,可哥哥卻好像沒有覺察出來。」

劉闖一怔,看著諸葛亮,半晌後突然赧然而笑。

「孔明這麼一說,我倒是想起來了。

前日左子恆還派人來,進獻他所制的紙張……你還別說,左子恆製作的這種紙張,確是比市面上流通的蔡紙強百倍。」

慢著,慢著,慢著!

劉闖突然產生一個靈感,但是卻極為模糊。

左伯,字子恆,與太史慈同鄉,東來掖縣人。

此人擅長書寫八分,算得上是東漢末年的書法大家。他在初平年間,聲名鵲起,略遜色於鍾繇。而他除了書法之外,還有另一門技術,便是造紙。後世因為蔡倫造紙這個典故,很多人以為紙張是由蔡倫所造。其實,早在秦末漢初時期,紙張就已經出現。但由於紙張的製作成本很高,所以流通並不是特別廣。而到了漢和帝時,蔡倫改進了造紙的技術,令紙張更適於書寫。

左伯,便是在蔡倫的基礎上,對造紙工藝進一步改進。

他製作的紙張,又叫做左伯紙,為許多讀書人所推崇。

以至於到了隋唐時期,蕭子良在回答王僧虔的書信里提及:左子邑製作的紙張,美妙有光,如果和韋仲將製作的墨一起使用,墨黑如漆。再加上張伯英製作的筆,可謂是天作之合。

左伯,左子邑……

劉闖突然問道:「孔明,鄭師可說過,左子邑為官如何?」

孔明一怔,想了想道:「鄭師言,王叔治可掌一郡,左子邑當入少府。」

這一句話,也就表明了這兩個人的才能區別。

王叔治是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