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徐州亂 第154章 東望

看著諸葛亮那猶帶著幾分稚嫩的面容,劉闖沉默了。

「孔明的意思是,先取東萊,再定北海?」

諸葛亮如小雞啄米般,連連點頭,他沉靜道:「孟彥哥哥,你以為你便是得了四縣,又當如何?

安丘,淳于、昌安,皆在濰水之陰。

哥哥你占居四縣,便要跨濰水屯兵,勢必會造成兵力分散。

縣縣欲顧,而縣縣顧不得……孟彥哥哥莫忘記了,當初你之所以能連戰連勝,是因為你始終把兵力聚集於一處,故而可以集中全力。如果你真的分兵四縣,只怕於哥哥而言,並非好事。」

「那你的意思是……」

「哥哥只需占居夷安和高密兩縣,屯駐於濰水與膠水之間。

進可以去下密,退可以守夷安。東進則取即墨,西退則據三縣……這樣的話,哥哥便可以集中力量,先謀取東萊。而齊郡袁譚,既然曹操讓彭璆做了北海相,便由著他去阻擋袁紹。

哥哥只需守好濰水,便可若泰山穩固。

趁此機會,哥哥向東擴張,不需一年,必可奪東萊十三縣。到那時候,哥哥便是不說,彭璆這北海相也做不穩當。最重要的是,哥哥用這一年的時間,足以在青州暫時站穩腳跟……」

諸葛亮說起來,頭頭是道。

劉闖坐在席上,屈肘置於案上,沉思不語。

這孔明,果然如妖!

這是一個十五歲,好吧,馬上十六歲小孩子能想出的東西嗎?

怪不得司馬徽對劉備說,卧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鳳雛,太尼瑪遠了,我估計見不到他。

但是這個卧龍……

不管用什麼辦法,都要把他留住。

讓這傢伙跑去輔佐劉備的話,日後哪裡還有我折騰的餘地?

想到這裡,劉闖突然嘿嘿笑了,笑得極為得意。

諸葛亮則詫異看著劉闖,半晌後輕聲道:「孟彥哥哥,莫不是孔明有什麼地方考慮不周,說錯話了嗎?」

劉闖連忙擺手,「孔明之計,甚得吾心。呵呵,我只是想到得意時,忍不住失聲發笑,與你無關。不過……孔明,我記得你馬上就要十六歲了吧。明天我準備與老大人懇請,讓你留在高密就學。鄭公門下,多俊才,想來你在這邊,必有所得……孔明,你可願意留在這裡?」

十五歲,正是求學的好年紀。

劉闖當然想要把諸葛亮帶在身邊,但從長遠看,會毀了卧龍。

自己有多大本事,肚子里有多少墨水,劉闖自己心裡清楚。他可以給諸葛亮灌輸一些後世的想法,但是卻沒有能力教導諸葛亮。且不說這能力是否足夠,劉闖的年紀,也就比諸葛亮大三歲而已。這種情況下,他實在不知道該教導諸葛亮什麼,倒不如留給鄭玄教導為妙。

在原有的歷史上,諸葛亮耕讀卧龍崗,求學水鏡山莊。

劉闖就不信,鄭玄的水平會比司馬徽差嗎?

而且,他留在自己身邊,也可以有很多機會實踐。最重要的,是可以改變他那事必親躬的毛病。

歷史上的諸葛亮,在蜀國事必親躬。

真的是他不知道培養後繼之人?劉闖覺得,未必!

在諸葛亮之後,有蔣琬費禕,又有向寵這些人才,他還專門去培養姜維,希望為蜀漢留下人才。可這些人,在後來都未能夠挽救蜀漢的命運……是大勢所趨,也是缺乏實踐。劉闖前世在讀三國的時候,曾有過一個小小的猜想。不是諸葛亮不想培育人才,而是他不放心。

過早承擔起家庭的重擔,從豫章逃亡襄陽……

諸葛亮想來有很強烈的危機感,以至於讓他養成了事必親躬的習慣。

他不是不想培育人才,而是他有些不太敢相信別人,以至於到最後,除了自己,誰也不信。

劉闖不知道他這種猜想是否正確,但他卻希望,能夠糾正諸葛亮的這個習慣。

諸葛亮沉吟片刻,輕聲道:「那孟彥哥哥,也來高密嗎?」

「呵呵,這個自然。」

諸葛亮頓時笑了,「既然如此,我自然願意在鄭公門下求學。」

……

第二天一早,劉闖便帶著諸葛亮,與鄭玄請安。

在聽了劉闖的想法後,鄭玄也連連點頭。

「孟彥所慮,也的確是有道理。

此前倒是我考慮不周,貿然佔領四縣,的確會使你兵力分散,反而不美。既然你無心安丘三縣,那就依你所言,先在高密和夷安屯駐吧。不過,你今天最好還是去拜訪一下王叔治,畢竟他才是高密令;至於夷安……」

鄭玄沉吟一下,輕聲道:「夷安長左子邑是個老實人,他與劉政交情不淺,你可以讓子和出面與他說項,想來不會太難。畢竟你現在身無功名,只能暫時借居兩縣,以免落人口實。

我已聯名幼安根矩等人,劉子正也願意派人前往許都,與上奏於天子。

不過,這絕非短期可以促成,畢竟歸宗認祖,還需要許多事情。我會促成朝廷儘快答覆,然後與你一個功名,可以安心在此落腳。嗯,在此之前,你千萬記住,盡量不要與彭璆衝突。」

「小侄明白。」

鄭玄有些啰嗦,但劉闖聽得出來,他對自己的那份關懷,是發自於內心。

劉闖心裡也非常感動,不過他並未忘記答應諸葛亮的事情。

與鄭玄一說,鄭玄顯得有些為難。

他畢竟七十歲了,說實話,精力已不似當年那般充足。

不過既然劉闖開口,鄭玄也不好推辭。特別是諸葛亮也算世家子弟,他老爹諸葛珪,還有他的叔父諸葛玄,在琅琊郡也頗有名望,諸葛家也算是大族……鄭玄想了想,最終還是答應下來。

「孟彥,你舉薦孔明來求學,足見你也是一個好學之人。

我知你早年流落民間,劉勇恐怕也沒有那個能力教導你,雖有你父親留下的書籍,但想來所學不多。你父當年,文採風流,為天下人所稱讚。你既然歸宗認祖,便不可以弱了你父親的名聲。況且潁川劉氏,素以《春秋》《書》而著稱,你若不能熟讀這些,豈不落了你父威名?」

劉闖突然有一種不好的預感,「世父的意思是……」

「正好你也要前來高密,就在我門下讀書。」

「啊?」

劉闖心裡一咯噔,不禁頓感頭大。

我只是想讓孔明求學,但是沒說我也要來求學啊……

腦海中,突然浮現出前世翻讀鄭玄著作時的那種痛苦。

鄭玄精通《易》、《書》、《毛詩》、《儀禮》、《禮記》、《論語》、《孝經》等等,更是東漢時期,最為傑出的訓詁學宗師。他治學非常嚴謹,如果真的在他門下讀書……劉闖激靈靈打了個寒蟬。

「此事就這麼說定。

你來高密,便住在我家裡。

孟彥,我知道這或許有些為難你,但你既然身為子奇之子,就必須要繼承他所學,否則的話,必被他人笑話。」

鄭玄把話都說到了這個份上,劉闖知道,他恐怕是逃脫不了這個命運。

心裏面無比糾結的答應了鄭玄的要求,甚至為日後的生活,感到莫名傷感。

他這種糾結,若是被那些讀書人知道,少不得又要一番口誅筆伐。這天底下有多少人希望能拜入鄭玄門下而不得,如今鄭玄主動要收他為弟子,他還覺得痛苦,簡直就是罪大惡極!

當然了,劉闖是不會把這種糾結告訴任何人。

與鄭玄商議妥當之後,他在當天又去拜會了王修。

這王修,究竟何許人也?

三國演義當中,他是袁譚的部屬,青州別駕。

袁譚死後被梟首,王修不顧曹操的命令,在袁譚屍體旁哭泣。

曹操因而讚歎說:河北義士,何其如此之多也?可惜袁氏不能用,則吾安敢正眼覷此地哉?

之後,王修被封為中郎將,演義中再未登場。

只是劉闖卻沒有把此王修和三國演義里的王修合而為一。

原因,就是那一句『河北義士』,令劉闖一直以為,王修是冀州人,所以此王修是青州人氏,劉闖自然沒有和三國演義里的王修聯繫在一起。在拜訪王修之後,他發現這個人也是一個才學極其出眾的人物。加之王修曾經遊學潁川,所以對劉闖的態度,也顯得非常友善。

他向劉闖建議,暫時不要渡過濰水,謀取安丘三縣。

「此三縣土地貧瘠,人口稀少,且盜賊出沒頻繁。

倒不如讓出三縣,居濰水膠水之間,一來可避免與彭相直接衝突,二來若得機會,向東擴張,取即墨膠東,遠勝三縣。」

王修的建議,竟然和諸葛亮不謀而合。

這也讓劉闖對他,不由得高看幾分。

在和王修商議妥當之後,劉闖又匆忙拜訪了劉政。

劉政聽聞劉闖的請求,也沒有推辭,二話不說便答應下來,並表示會即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