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激情與迷茫 第五章 中國首例私塾教育案

一個8歲就可以流利朗讀《a Daily》(《每日中國》報)上所有英文內容的孩子;一個8歲就通讀過《三國演義》和《四書五經》的孩子;一個8歲一直獨自在家中接受父親言傳身教的孩子;一個8歲就被離異父母不可調和的教育觀念爭來奪去的孩子;一個8歲就要應付媒體的輪番"轟炸",把接受媒體採訪當作"大戰"的孩子;一個8歲孩子引起的中國首例私塾教育案。

一個孩子的命運能有多曲折?一個孩子的未來能有多少種選擇?私塾教育與中國的主流教育模式孰優孰劣?當這些問題依然是大多數人心中尚未解開的謎團時,8歲的小鴻儒的父母為了讓他走一條各自認為正確的學習道路,展開了一場較量。從2006年6月北京石景山區人民法院受理了這起以現代私塾挑戰學校教育引發的變更撫養關係糾紛案件後,此案歷經一、二審程序,2006年12月26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作出了終審判決,小鴻儒依舊歸父親侯波撫養。

複雜童年,兩歲就變成了單親兒童

8歲的小鴻儒有著超出同齡孩子的成熟,他回答問題總是出乎人們的意料。他說對動畫片"不屑一顧",最喜歡看的電視節目是《國寶檔案》和《海峽兩岸》;他不喜歡和小朋友玩,因為他們太"幼稚",只有和大人交流,才能"增長見識,開拓視野";他有超強的英語和漢語閱讀能力,已經能夠自己閱讀英文小說、雜誌,平時看的是《全漢賦》、《傅雷家書》、《諸子百家》、《參考消息》之類的書報。在小鴻儒與父親侯波住的簡陋房間里擺著各類藏書1000多冊,中、英文各一半,現在小鴻儒已經讀了許多。最令人欣喜的是,這個不過8歲的孩子表示"自己以讀書為樂"。而這一切,都是小鴻儒的父親侯波在家進行私塾教育的"成果"。

"我認為,現在學校緩慢、古板的教育體制根本不適合培養天才,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沒有比爾·蓋茨的原因。"說這番話的人是小鴻儒的父親侯波,因為不滿學校教育,他在兩年半的時間裡對當時不滿6歲的兒子進行一對一式的家庭教育,希望將小鴻儒培養成為一名"天才少年"。

而小鴻儒的母親、侯波的前妻王育對此則有截然不同的看法:"這完全在一種封閉的狀態下教育孩子,讓孩子整天面對他一個人,將來孩子怎麼融入集體,融入社會?一個有健全人格的人,遠遠比一個孤獨的天才要重要的多。"王育堅決反對侯波對孩子進行封閉式家庭教育的做法,她認為8歲的兒子不能進入學校接受正規的義務教育完全是由於侯波一意孤行造成。2006年4月,王育向北京石景山區人民法院遞交了起訴狀,請求法院變更自己為兒子侯鴻儒的監護人。

是何種教育促使小鴻儒成了今天這般模樣?又是什麼造成小鴻儒的父母如此對立?

在小鴻儒的背後,是一個不完整的家庭。父親侯波原來是北京市石景山區一家醫院耳鼻喉科的醫生,1997年通過登徵婚廣告,結識了某報記者王育。起初雙方覺得還算滿意,戀愛3個月後就結了婚。王育說:"我被那則徵婚廣告的知識分子氣質吸引住了,那上面沒有一點兒身高、收入等庸俗的東西,都是有關理想抱負之類的話。侯波的語言文字功底很好,喜歡讀書,在我眼裡有點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但婚後我發現他不切實際,總是有''拯救中國教育事業''的空想,而且不擅交流。"王育在懷著小鴻儒的時候就與侯波感情惡化,1998年11月,她獨自回老家生下了小鴻儒。由於雙方性格差異較大無法繼續共同生活,2000年11月,侯波與王育協議離婚,當時小鴻儒剛滿兩歲。因為侯波有北京戶口,小鴻儒的撫養權歸了侯波,可實際上孩子一直和王育生活在一起,母子倆共同生活了兩年多。

2004年6月的一天,小鴻儒原本平靜的生活突然被打破了。這一天,侯波突然出現在幼兒園,要將小鴻儒接走。因為孩子的撫養權歸屬於父親,得到老師通知後趕到幼兒園的王育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兒子被侯波帶走。從此,小鴻儒的心中沒有了母親的概念。王育說:"自從孩子被侯波接走後,她就再也沒有見過孩子。兩年半的關門教育,侯波不讓我探視,孩子對我已經產生敵意,小鴻儒再也沒有叫過媽媽。"這樣的與世隔絕,孩子越來越像他的父親,變得有些偏執、自負,王育下決心要把孩子"奪"回來。

天才少年,獨特教育方式下的獨特孩子

接走孩子後的兩年,侯波沒有讓小鴻儒再去上學,而是把孩子放在家中自行教育,把培養小鴻儒成才作為自己人生的最大目標。為了把孩子培養成"天才",侯波與醫院解除了勞動關係,回到家裡全心全意地教育孩子。

父子倆每天的課程安排得很有規律。由於晚上學習時間較長,兩人起床稍晚,吃完早飯後開始學習,幾乎沒有作業和考試。"累了就看一會兒電視、健身,還可以閉目養神。"侯波介紹說。"小鴻儒先學了半年的基礎中文,四書五經、孔孟之道、蒙學的知識,然後是現代的東西,全球優秀華人小學生作文選,從那兒開始我們嘗試從閱讀中去識字。我國的私塾教育有幾千年歷史,現代學校教育不過100多年。私塾教育其實很不錯,它教會了我們怎樣做人……"在一本日曆上,侯波記錄著孩子的學習進度,半年左右已經學習了6000個英語單詞。

侯波的這種教育方法源於自身經驗的總結,侯波說:"1990年我大學畢業,發現在學校學了那麼多年的英語,卻看不了《a Daily》。我就開始自己鑽研怎麼看懂英文報紙和原版小說。我按照自己的路子摸索,5年的時間我做到了,但現在小鴻儒只用了一年半就做到了。起初,小鴻儒每天記三五十個單詞,我只要求孩子努力記憶,慢慢地他自己掌握了,開始讀《英國童話故事》、《伊索寓言》,全是英漢對照。《新概念英語》第2冊,我只教了他兩課,後面居然是孩子自己學會的。6歲半以後我們開始背托福單詞……"

相對於學校,侯波認為自己的私塾教育是成功的,而兩年的教育"成果",似乎也印證了他的預期。現在,小鴻儒的英文閱讀水平已經可以與大學生媲美。不僅如此,這個8歲的孩子還讀完了《古文觀止》和《三國演義》。對於學習這件枯燥的事情,小鴻儒卻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喜歡。在父親的熏陶下,小鴻儒每天能主動背幾十個單詞,自覺學習7個多小時。開庭時,小鴻儒當著所有的媒體記者,即興朗讀了《a Daily》中的一節,又一字一頓地進行了翻譯。有的記者還想"為難"他,隨便找了報紙上的一段讓他讀,沒想到他不假思索地讀出了原文併當場翻譯,令在場記者驚嘆不已。二審判決後,小鴻儒在媒體記者的包圍下作出勝利的手勢。顯然,8歲的孩子十分"享受"這種在人群中被關注的感覺,父親為此也相當興奮,對自己創造兩年的"作品",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小鴻儒不僅在幾次"突擊考驗"中都展示出了過人的英文水平,談吐中也顯露出成熟的思想和表達:"他們(同齡人)頭腦方面比得過我嗎?能力、文學、專業方面比得過我嗎?""我要達到博士生的水平,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一個個成語脫口而出,語速很快,臉上總帶著一點兒得意和不耐煩。

實際上,侯波對中國的教育體制有"保留看法",他認為學校教育是一種標準化模式教育,這種教育模式意味著一個老師要向數十個能力各異、秉性不同的孩子灌輸同樣的知識。老師的精力又是極其有限的,不可能針對每一個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這種教育的缺陷就在於它壓抑了孩子的創造力,無法將每一個孩子的優勢和能力挖掘出來,這在根本上不僅不利於孩子的學習,而且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效果。侯波認為,一個家長對著自己的孩子,每天自由地學習,這種方式是學校教育沒法比擬的。教育的實現方式可以多種多樣,現在小鴻儒能夠做到每天非常輕鬆地讀100頁中、英文書,讓這樣的孩子再去讀小學非常荒謬。

而小鴻儒的母親堅信孩子必須上學,必須接受中國主流式的學校教育。為此,王育起訴了侯波,決心贏得孩子的撫養權,讓小鴻儒享有和同齡兒童一樣的生活。

爭奪神童,法庭上一家三口上演口水大戰

2006年9月,這起關係著小鴻儒未來命運的案件在石景山區人民法院開庭,法庭里充滿了"火藥味"。在核對完原、被告身份後,小鴻儒的父母都對對方的身份表示強烈的質疑,刺耳的語句反覆出現,法庭氣氛一度陷入僵局。侯波惡狠狠地指著王育,說她是河南一家工廠的下崗工人,沒有大學學歷,是一個職業廣告騙子!而王育也列舉了侯波作為一名醫護人員在"非典"期間等緊急情況時的數次"臨陣脫逃"。除了王育與侯波的相互攻擊之外,最引人矚目的還是旁聽的小鴻儒。他對母親所說的任何語言都表示出了強烈的不滿,"她說的不對!"這是當時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法庭上,王育與侯波圍繞著誰撫養孩子更有利的陳述和辯論也是讓人感慨萬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