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權力與陷阱 第二章 草根行長「勿忘在莒」

在講述張恩照的故事之前,我先給大家講一個成語故事。這個成語叫「勿忘在莒」。

說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有一次齊桓公和宰相管仲、大夫鮑叔、寧戚四人一起喝酒,喝到高興時,齊桓公對鮑叔牙說:「為什麼不給我祝酒?」鮑叔牙聽了,就雙手捧著杯站起來說:「希望您不要忘記流亡在莒國的時候,希望管仲不要忘記在魯國成為階下囚的日子,希望寧戚不要忘記在齊都城外放牛的時候。」

齊桓公還沒當上齊桓公之前,為避齊襄公之亂,逃居到莒國,也就是現在的山東莒縣,受盡了磨難;管仲為了公子糾曾被拘押在魯國,吃盡了苦頭;寧戚當初從衛國逃到齊國時,曾在車下喂牛,也是窮困潦倒。這三個時期,是三個人的人生中最艱苦、最難過、最困頓的時期。齊桓公繼位之後,任命管仲、寧戚為重臣,三個人都有點驕傲情緒,正是基於這個原因,所以正直無私的鮑叔牙才借敬酒提醒他們不要忘記了那些苦難。應該說,鮑叔牙的提醒是及時的、深刻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人應該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多回憶過去,進而珍惜現在,繼續保持以前艱苦奮鬥的作風,不忘自己的本色。

這個典故出自《呂氏春秋直諫》,原文是這樣的:齊桓公、管仲、鮑叔、寧戚相與飲酒酣,桓公謂鮑叔曰:何不起為壽?鮑叔奉杯而進曰: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縛在於魯也,使寧戚毋忘其飯牛而居於車下。

勿忘在莒,簡單說就是「不忘本」。

很多人知道張恩照的名字,並不是他接任王雪冰擔任中國建設銀行行長,而是他跟隨王雪冰「前腐後繼」倒下之後。也是在這個時候,人們才知道這位省部級高官來自山東莒縣。

山東莒縣,就是剛才成語中「勿忘在莒」的古莒國之地,地處民風淳樸的沂蒙山腹地,曾經為中國革命立下汗馬功勞的沂蒙老區。張恩照是沂蒙山區里走出來的高官之一,也是沂蒙子弟中在新中國級別最高的落馬官員。

根據司法機關提供的權威資料稱,張恩照,男,60歲,1946年12月17日出生,漢族,出生地山東省莒縣,大專文化,原系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任原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行長,住北京市西城區某小區某號樓某單元室,戶籍所在地:上海市徐匯區某路某弄某公寓;因涉嫌犯受賄罪,於2005年6月13日被羈押,同日被逮捕,羈押在公安部秦城監獄。2006年11月3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一審以受賄罪判處被告人張恩照犯有期徒刑15年。一審判決後,張恩照沒有上訴,但卻提出了到上海服刑的請求。

大上海,繁華的大上海,是沂蒙子弟張恩照的發跡之地。

勿忘在莒,張恩照此時想起他的崛起之地,是不是有點晚了?

上海故事,從城市平民拔地而起

張恩照祖籍山東莒縣,解放前全家遷到上海虹口區,張恩照的父親是一位普通工人,母親是家庭婦女。張恩照的出身用現在時髦的辭彙講,確實很「草根」。

長大後,張恩照考入上海著名的重點中學復興中學,他的學習成績不錯,然而高考時卻沒有考上大學。1963年,張恩照被招入上海建設銀行做學徒。兩年後,張恩照當上了撥款員。

據有關報道稱,「文化大革命」爆發後,上海建設銀行的業務基本停頓,但山西、山東等地的幾個軍工廠和鋼鐵廠一直沒有停產,張恩照因為年輕沒有家庭負擔,被派出專門負責這幾個地方的建設撥款。所以張恩照沒有被捲入當時的「滾滾洪流」,也沒有參與任何派系鬥爭,躲過了這場浩劫。

1979年8月,國務院決定恢複中國建設銀行,但十年浩劫讓建行內部的年輕人出現了斷層,33歲的張恩照此時成了為數不多的中堅分子。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分行為了滿足業務的人才需要,決定從社會上大量公開招聘人才,通過設立培訓班使其速成。

張恩照因為撥款業務熟練,又是高中生,成為培訓班當仁不讓的授課老師。憑藉過硬的業務水平、和藹可親的平民性格,張恩照很快贏得了學生們的尊重,加上張恩照骨子裡山東人的直爽樸實,在學員中樹立了很高的威信。

從1979年到1981年,培訓班一共舉辦了3期,共培訓了數百人,這3期學員後來成為上海建設銀行的骨幹力量,當然,這也與張恩照當上行長後的提拔是分不開的。即使後來在張恩照當上行長以後,他的這些學員私下也是以「老師」稱呼他。後來,這3期學員被戲稱為上海建設銀行的「黃埔生」,而張恩照儼然成為類似於「蔣校長」那樣的「核心」人物。畢竟,當年的「張老師」後來成了一方諸侯「張行長」。

據有關媒體報道,張恩照對他的學生相當義氣,在提拔、住房、甚至家屬的調動和孩子的工作安排上,只要能幫他都要幫。1987年張恩照就任建設銀行上海分行行長後,對自己當年學生大力提拔和重用。尤其到1990年代中期後,上海的主要支行領導以及信貸、公司業務等重要部門,基本上都是張恩照「黃埔生」的天下,其中80多名當上處級幹部。

其實,張恩照不僅僅是個重情義的人,也是個勤奮好學的人。3期培訓班結束後的1982年,張恩照到上海復旦大學進修了2年,獲得金融管理專業大專學歷。在當時,大專應該是高學歷了,風光程度並不比當下的研究生差多少。

1984年張恩照從復旦大學進修後回到建設銀行。此時,恰逢國家號召引入外資,鼓勵成立合資公司。中國建設銀行於1981年開始籌備中國投資銀行,投資銀行實際上和建設銀行內部的投資業務一個班子兩塊牌子。由於張恩照有實踐經驗,又有學歷,他被委派負責建設銀行上海分行投資業務部的籌建,這個部門對外稱「中國投資銀行上海分行」,張恩照的身份是副行長。由此,張恩照人生的第一次大跨越開始了。

20世紀80年代中期,建行上海市分行的客戶上海石化總廠準備上馬三期工程,由於資金不足,又等不到貸款的計畫,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引進的設備遭受風吹雨打,一天天鏽蝕老化。面對客戶緊蹙的眉頭,張恩照按照從教科書上所學籌資知識,冒著有可能失敗的風險,大膽組織以花旗銀行為首的國外銀團貸款,由建行轉貸給上海石化,並代理上海石化發行企業債券8億元人民幣。

此舉被當時上海的媒體譽為「上海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一次引進外資行動」,在國內引起了強烈反響,被稱之為「打破了中國銀行界的封閉」,具有歷史意義。世界銀行對此發表評論稱讚張恩照:「對方談判代表雖然是一個新手,但精明能幹,以高效率達成協定……」

儘管張恩照為此「一心想著為客戶排憂解難,沒日沒夜地干,結果把身體給累壞了」,但此舉的成功不但讓整個上海金融界對張恩照刮目相看,更引起了當時上海市領導層對其才幹的關注。之後不久,張恩照成為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分行副行長,一年後擔任行長。此時,張恩照的這個行長只不過是一個處級。但在他擔任行長後不久,建設銀行上海分行升格到局級單位,張恩照也升任副局級。

短短三年,張恩照完成了「連升三級」的仕途跨越。此時,張恩照剛滿40歲。

二度飛升,從上海灘到北京城

張恩照出事之後,有些媒體評價張恩照「水平一般、酷愛雙頭鮑魚和高爾夫」,甚至有的媒體把張恩照描述成一個「善於見風使舵、投機鑽營」的人物,這實在是有點冤枉了張恩照,有點落井下石的意思。

其實,張恩照在上海建設銀行一直是以務實能幹聞名。從才能上,張恩照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就提出「一米線」、「微笑服務」、「誰砸我的牌子,我砸誰的飯碗」和「為客戶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務」等等10年後才興起的概念。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張恩照提出「封閉貸款法」,在信貸上強制改變國企依賴財政撥款,不按市場原則對待銀行貸款的行為。在上海改變了建行的粗放經營,以盈利和效率為目標,全方位為客戶服務。當時,張恩照領導下的上海分行的許多經驗,不斷在整個建設銀行內部推廣,他對建行改革所做的功績是不能抹殺的。

另外,張恩照工作中表現出來的勤奮、踏實和創新精神,也得到了各級領導們的注意。1988年,上海市委託建設銀行出面組織了一個以法國為首的6國銀團,對上海市的重工業進行投資,因此張恩照多次得到了上海市領導的誇獎。另外,在張恩照主持建行上海分行的整個90年代,建行上海分行繼續積極配合上海市的各項工作,尤其是國企改革和城市建設,建行上海分行投入了巨大的資金。

20世紀90年代初,住房商品化已成為上海房改的必然途徑。在推出政策性公積金貸款的基礎上,建行上海分行放出一筆11萬元5年期的貸款,使其成為上海個人住房商業貸款「吃螃蟹的第一人」。「建行模式」在外部形成了「滾雪球」效應,上海乃至全國各大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