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關中之亂 第五一七章 首屆農博會

就在各路勢力忙著勾心鬥角的時候,劉和卻已懶得關心他們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他覺得近期各地不會再有什麼大事發生,便將手頭上的一些事情交待給了留守鄴城的鮮於輔和田疇,然後帶著一群屬下返回鄴城,準備參加在鄴城舉辦的首屆「農博會」。

農博會的全稱叫做大漢農業博覽展示會,是劉和親自敲定的,整個會展的時間長達三個月,足夠一些偏遠地方的行商和慕名而來的展客抵達薊城。當然了,這個偏遠也是有限度的,目前而言也就是指東到樂浪,北到扶余,西到臨戎,南到徐州的範圍。如果想讓西域諸國的商人或者是交州的旅客參加這場別開生面的展示會,沒有半年以上的時間,趕路的時間都不夠。

沒辦法,大漢的疆域實在是太廣袤了,而薊城的位置又不在腹心之處,所以最西邊和最南邊的人要是想趕過來,光是在路上耗費的時間和財物就是一筆很大的開銷。

之所以將會展的地點放在鄴城,劉和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鄴城目前處於自己實際掌控的地盤中心位置,無論從遼東、從九原、還是從鄴城前往薊城,距離基本上差不多,因為薊城正好處於Y字形的中心位置。二是鄴城經過這些年不停的建設和發展,已經具備了窗口示範的作用,可以為其他地方提供一個建設和發展的思路。

按照劉和的規劃,農博會今後每四年舉辦一次,具體地點則仿照後世的城市申辦制,在大漢境內各地輪流舉行,主要目的就是展示各種優質農產品和籽種,以及各種新式的農具和農業水利建設模型,促進各地農業的融合發展,推廣良種和高效農具的使用。

經過去年的那場大饑荒,讓劉和更加堅定了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的決心,他在心中暗暗發誓有生之年一定要讓大漢的糧食產量達到種一年可以吃三年的水平,類似人吃人的事情再也不會發生。

劉和返回鄴城時,距離農博會的正式召開還有十天時間。此時幽州各地的春耕已經全部結束,農民們正好可以利用接下來的一段空閑時間前來參觀。如今幽州各郡縣之間都通上了平坦寬闊的灰泥馬道,來往於各地的馬車隨處可見,大大地方便了普通百姓的出行,縮短了路途上耗費的時間。

幽州牧劉惠對於舉辦這場盛會十分重視,不僅親自擔任了籌備組的組長,而且還把蔡邕、鄭玄、邴原、管寧、華佗、張機、徐岳等遠近聞名的人物全都拉近了評判組,由他們來裁定各地送來參展的農品等級高低優劣。按照籌備會提前半年就在大漢時報上刊載的告示所說,這次各種參展的品類都要評出獎項,獲獎的縣鄉和送展人的名字不僅會出現在大漢時報上,而且還能獲得一筆可觀的獎勵。

劉惠聽說劉和返回薊城,急忙從主會場也就是燕京大學農學院的大操場上趕回公子府向劉和彙報準備的情況。

「我不在幽州的這段時間,辛苦子惠了!」

「公子言重了,能在幽州這樣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地方施展一番,此生無悔矣。」

「各地收到邀請的行商和豪族大戶到了多少?」

「幽州、遼州、冀州、寧州的全部到齊,青州和并州因為還有其他勢力盤踞,到了一半。」

「嗯,還不錯,大傢伙還算給我面子。」劉和打趣說道。

「主要還是前期的宣傳做的好,通過《大漢時報》的宣傳,不僅是各地的行商和種糧大戶對這場盛會抱以極高的期待,就連普通的小戶人家也聽說了此事,如今正從各地趕往薊城想來開一開眼界。」

劉和聽說農博會的參觀人數有可能失去控制時,皺起了眉頭。「想來參觀的人多是件好事,說明農博會已經引起了農戶們足夠的重視,只是上百萬人全都湧向薊城的話,不僅安全保衛工作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薊城內可以提供吃住的客棧、酒樓、驛館也無法容納這麼的人。」

「公子,既然《大漢時報》的影響力如此深遠,不如由籌備組撰文提醒各地百姓,讓他們避開開幕式前後這段最為擁擠的時段,反正農博會要持續三個月的時間,也不必如此趕時間。」程秉提議說道。

「程曹掾的提議很好,我看籌備組可以抓緊時間印製一批入場劵,然後分批派發給各郡,再由各郡下發給各縣,農博會開展之後,凡是想入場參觀的,必須手持入場劵,這樣就可以調節和控制前來參觀的人流數量。另外,考慮到外州外郡的百姓前來參展和參觀不容易,因此農博會開幕之後,有限照顧他們,幽州本地的百姓可以適當靠後一些。對於這些調節措施和手段,一定要在報紙上向百姓們解釋清楚,免得引起誤讀和誤解。」

已經開始接受監察事務的田豐插話說道:「對於入場劵的分配和下發,須防止有人從中漁利。比如,入場劵分發到縣鄉之後,具體操辦這些事務的地方小吏以此劵為質,從百姓手中勒索錢財。又比如,地方小吏按照親疏遠近分發入場劵,將一些沒有依靠和裙帶關係的普通民眾隔絕在外。」

劉和對田豐能如此進入角色投以讚許的目光,然後徵詢大家說道:「元皓先生所言並非杞人憂天,我們可不能把這件惠及千家萬戶的好事辦成了怨聲載道的壞事。」

御用「宣傳部長」徐邈建議說道:「公子,方才大家都在提《大漢時報》,屬下忽然有個大膽的想法,何不趁農博會召開在即,再開辦一份專門宣傳農事的報紙呢?若是有了這份新報紙,籌備組完全可以將每期分發到各縣的入場劵數目進行公示,同時將違反規定的官吏姓名進行通報批評,這樣地方小吏必然不敢上下其手,陽奉陰違!」

到底是久經考驗的宣傳戰線上的元老,徐邈如今居然已經學會了利用輿論進行公示和監督的手段,貌似這些做法要到後世才會出現吧?

其餘幾人聽了徐邈的建議之後,都陷入到思索之中。顯然,徐邈的提議不僅大膽,而且對眾人的啟發很多。

若是真的可以創設一份關於農業的報紙,那麼是不是也可以創設一份關於手工製造和商業的報紙呢?是不是也可以創設一份關於各種先進技術的學術性報紙呢?

若是可以將分給各縣鄉的入場劵在報紙上進行公示,那麼是不是可以將每年需要百姓繳納的稅賦數目標準也進行公示呢?是不是也可以將官府每年收上來的賦稅數目以及使用去向進行公示呢?

若是可以將違規的地方官吏在報紙上進行公示,那麼是不是可以將勤政廉潔的官員在報紙上進行褒揚呢?是不是還可以將各地官員的擢升、調整、貶斥、誡勉的具體情況也進行公示呢?

劉和見眾人都陷入到沉思之中,便咳嗽了一聲,然後說道:「關於創辦新報的事情,我現在就拍板定下來。新的報紙名字就定為《豐報》,景山你負責挑選一位總編,至於其他的具體細節,等總編人選確定之後,你們搞個具體的章程呈報上來。」

當日眾人散去,徐邈馬上去拜訪了管寧和邴原,然後第二日便來見劉和,說是《豐報》的總編已經有著落了。劉和問徐邈是誰,徐邈回答說是管寧,劉和覺得有些出乎預料。

劉和問徐邈:「像管寧這樣的名士,我讓他做官他都不肯,怎麼會答應你出任《豐報》的主編?」

徐邈笑著說:「管幼安雖然是個執拗的人,但為人心底善良,他在遼東避禍時,不忍看到附近的百姓忍受苦寒貧窮,便親自教授他們耕種之法。我告訴他,《豐報》是一份專門教授天下農人如何種田,如何提高糧食產量的報紙,他聽了之後便痛快地答應了下來。」

「好!既然管幼安願意出山,其他的事情都好辦了。我給你一份手令,馬上去農學院內挑選一些今年夏季將要畢業的學生,將這些學生分配到《豐報》,協助管幼安做事。其他的後勤供應、技術保障之事,你看著辦,反正《大漢時報》一直都是由你負責的。九天之後,也就是農博會開幕的時候,我要看到《豐報》的創刊號!」

「公子,大漢時報創刊的時候,你專門撰寫了署名文章,你看這次《豐報》創刊,是不是也意思意思?」徐邈厚著臉皮說道。

劉和翻個白眼,嘟囔說道:「就不能讓我鬆口氣嗎?」

「嘿嘿,『民以食為天』,『農業是國之命脈根基』,『無農不穩』,這些話可都是公子你平常反覆提到的,只要《豐報》辦得好,我敢說就這一份報紙的威力,比十樣良種和十樣新式農具還要大!」

「好啦,好啦,我算是怕你們了!剛才韓珩跑來見我,要我批准在遼州創辦林業學院和礦業學院;杜幾的特使來見我,說是想在九原創辦畜牧學院;就連遠在徐州東海的糜家也想在郁洲山島上創辦什麼漁業學院,一個個的還真是能折騰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