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不一樣的二戰 第569章 猛禽之戰(下)

「各機注意,德國佬的援軍來了。一點鐘方向,300公里之外,6500米高度。好傢夥,68架,全是噴氣機……」黃家偉高興的叫起來。

「戰鷹」座艙中央的飛火控綜合計算機顯示屏上的雷達圖像,顯示出有一群飛機正在從南方急速趕來。在這些代表敵機的藍色游標周圍,彈出一個對話框,有高度、速度、方位角度、機型大小、種類、可能型號、相遇時間……等等各種數據和文字在裡面滾動著。

殲-12「戰鷹」的機載雷達是目前中國的最新型號的「鷹眼-5型」有源相控陣雷達系統,具有2000個發射/接收單元。採用了疊層半導體強製冷系統等各種先進技術,性能極高,最大探測距離達到400公里(大型飛機),並具有同時追蹤20個空中目標,12個地面目標的能力,遠遠超過了作為原型的蘇-35。

如果是現在這個300公里距離,對於戰鬥機這種大小的目標,「鷹眼-5型」也只能偵測出個大概,根本不可能發現對方是什麼東西。但是「戰鷹」並不是獨自在戰鬥,它還有完善的戰場數據鏈。

此時,任何一個時刻,在太空中都至少有七顆以上的偵查衛星在不同軌道監視著這片地區。其中最大的一顆是「千里眼3號」巨型同步監測衛星,這顆重達3000多噸的巨型衛星在變軌之後,就一直對準了這片地區。因為中國的衛星基本上不用考慮重量和體積問題,這樣就能加上很多設備,功能十分強大。又有通天橋和天宮一號空間站提供支持,衛星加註燃料也十分方便,用不著斤斤計較的扣著用,想怎麼變軌就怎麼變軌。

比如像「千里眼3號」這種與其說是衛星,還不如說是小型太空站的大傢伙,性能就十分的逆天了。它平時在三萬公里高的同步軌道繞行,一旦有需要,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裡趕到重點地區上空,與其他的衛星組成衛星偵查網,並作為情報處理和指揮中心。現在千里眼系列巨型衛星一共組裝了八顆,1號和2號負責亞歐大陸,3號負責非洲,4號負責美洲,5號負責太平洋地區,6號負責印度洋地區,7號負責大西洋地區,8號作為機動力量。

千里眼衛星是載人衛星,裡面不但裝有大型偵查設備,還有一台用於情報匯總和分析的大型電腦,以及大型通訊設備,基本上就是按照一個指揮部來設置的。雖然自動化程度很高,但裡面是有人執勤的。平時裡面駐有九名工作人員,分三班輪值,每七天就通過通勤飛船與天宮一號基地的待機人員換班。在現在這個時候需要它擔任指揮中心,裡面的工作人員就翻了兩倍,增加到了30人。而按照設計,它四周都留有介面,還可以和其他功能艙段繼續組合、擴大,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太空指揮部。

當然,現在還用不著,畢竟只是一場局部戰爭,30個人組成的情報分析和指揮小組就已經足夠應付了。

除了這些衛星之外,在三萬米的平流層高度,還有兩艘「天眼-1型」高空預警飛艇在監視著東非軍隊的一舉一動。這些飛艇是最新型號的太陽能遙控飛艇,可以在平流層高度工作一個月以上,期間不用著陸。在它稍微下面的空域,還有二萬米高度的兩架高空偵察機。更加不用說,在中國機群的百多公里後的一萬二千米空域,還有一架空警-2「望樓」預警機在盤旋,這是一種性能和原時空E-3差不多的東西。

在這樣的多層次監控網路之下,東非軍隊的一舉一動都在中華軍隊的監視之下。不要說來了這麼多飛機,哪怕就是來了一個班的步兵,也會被這些無孔不入、明察秋毫的監視網路發現。這些來自各個偵查單位的信息,不斷的通過數據鏈匯總到「千里眼3號」,再由上面的工作人員藉助中央計算機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處理,然後再把處理好的情報發送到各個作戰單位的信息設備終端上。

此時,中國空軍戰機的終端就是通過數據鏈和「千里眼3號」情報中心連接起來了,黃家偉在顯示屏上看到的內容,可不僅僅是本機雷達的探測結果,更多的是來自情報中心的分析結果,以及其他偵查單位的信息。

機載雷達和偵查設備功能有限,在300公里距離上根本不可能分辨出來的是些什麼玩意兒,但是高解析度的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卻可以,預警飛艇、空警-2「望樓」預警機和大眼金雕上的專業偵查設備也可以。它們取得的信息在經過中央計算機的整合和分析後,那麼就更清楚更詳細了。

更不用說,這些外銷機型都有留下的「後門」,當然這些外銷型的一代機不可能有原時空後世那種全電子化的飛控火控系統,這樣子的「後門」是無法做到諸如讓發動機停車,雷達鎖定失效之類的功能。這個「後門」是幾個隱藏在發動機、儀錶、機身等位置的微型信號發射裝置,它在接受到外界的特定信號後,就會發送出一組加密信息,僅僅能提供機型和國籍等數據,這組信息簡短而且經過了壓縮,極為短促,以目前各國的技術根本無法分辨,只會把它當成雜波。

現在這批東非空軍的飛機才剛剛起飛,就已經把底褲都露出來了。

……

高志航看著屏幕上顯示的對方機型信息,不由有些無語:「68架?來支援的是一個大隊,但是食猴鷹、山鷹、飛熊、鶻鷹各一個中隊是怎麼回事?還有四架獵鷹,真是奇怪的配置……」

現在各國航空兵編製大小差別很大,比如戰鬥機中隊這一級,最少的是蘇聯中隊,只有四架;最多的是美國中隊,有24架。中國模式的中隊是18架,德國版本的中隊是16架,兩者相差不多,都是下轄四個四架編製的小隊,不過中國多了一個兩架編製的「中隊長指揮組」。而上一級的大隊,差別就比較大了,中國一個大隊下轄兩個中隊,加上大隊長直屬小隊,一共是40架。而德國是下轄四個中隊,加上大隊長直屬小隊,一共是68架,比中國的多了一半還多。東非這邊的部隊編製也是照搬的德國版本。

一般來說,一個大隊都只有一種到兩種飛機,因為多了就不好指揮,而且從後勤上考慮,一支部隊也不可能裝備太多機型。而現在來的這個東非大隊,卻有五種機型,而且還全是中國的外銷型號。真是讓人十分無語。

其實這並不是德國人真的不懂這種事情,只是因為他們是想通過這場作戰,來驗證幾種機型的實戰性能。德國人現在從中國買到了全部的六種外銷型噴氣式戰鬥機,除了協約國已經大量購買的FC-9「獵隼」,出於為了便於分辨被首先放棄之外。另外五種看起來都不錯啊,挑花了眼的德國人也不知道哪種更好了,那麼就在實戰中檢測吧。

是的,現在中國的噴氣機外銷型號多達八種,FC-14「幻影鷹」和FC-15「鬼梟」這兩種二代機是專供人革聯盟國的機型,其他國家有錢也沒地方買。而另外六種一代機就是敞開了買,誰買都可以,最多就像後世購車一樣,根據各國的腰包豐滿程度選擇不同配置而已。除了成飛、鄂飛和廣飛三家老牌戰鬥機生產商推出了各自的機型,其他幾家飛機公司看著眼熱,也想辦法擠了進來。

二戰本來就是一場難得軍工盛宴,又趕上了噴氣機的風潮,這市場就越發的火熱了。看到三家戰鬥機專業戶參與之後賺得不要不要的,別的飛機廠眼珠子都紅了,其中北航(北京航空設備公司)、南航(南昌航空設備公司)、沈飛這三家以輕型飛機、教練機為主的廠家也想辦法加入了這場盛宴。按照沈飛老總在某次航空行業例會上的話就是:「現在這麼多肥肉,你們三家也吃不完啊,總得給我們留點兒湯水吧……」

在一切向錢看的指導精神下,他們也很快推出了自己的東西。他們雖說是從來沒有生產過正牌戰鬥機,但是各種輕型運輸機、聯絡機、教練機可是搞了不少。再怎麼說也是正牌的航空企業,他們設計戰鬥機也不算什麼。要知道,在原時空大圖朝的某個時期,連燈泡廠都跑去設計直升機,比起這個總是靠譜多了。反正對於這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事態,文德嗣一向是持鼓勵的態度,反正基地內的那些各種相關的飛機設計資料,這些國有廠家都是共享的,戰鬥機的資料他們也同樣有。

就算重新設計有困難,照著抄總是會的。當然,這幾家設計師的節操還沒掉光,同時他們也對自己的專業技能很有信心,並沒有完全照抄那些資料。

一向中規中矩的南航最先推出的FC-13「山鷹」,差不多是後掠翼版的F-80。

有「萌機專業戶」外號的北航,也不負眾望,繼續發揚他們專搞萌機的傳統,搞了一款以薩伯-29為藍本的FC-12「飛熊」。但是北航還嫌不夠,又把它魔改了一下,把進氣道的形狀和位置調整了,正面看起來就是一款「笑口常開」的飛機。圓滾滾的機身加上一張笑臉,樣子就更萌了,因此被取了個「飛行彌勒」的外號。

而對此最為熱心的沈飛則搞了一款外形高大上的FC-17「鶻鷹」,嗯,其原型就是原時空英國佬在五十年代搞的「蚊蚋」,但沈飛還嫌不夠帥,又把它的外形美化了一番。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