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不一樣的二戰 第555章 美日對峙(中)

共和2781年(西元1940年)3月6日,莫三比克海峽。

摩杉(莫三比克)的三月比日本暖和多了,這個月的日均氣溫是22-30攝氏度,和日本四島五六月份的氣溫差不多。不過這裡沒有四季,只有雨季和旱季,旱季比較短,為每年四月至八月;雨季很長,為每年九月到次年三月。

三月正是雨季的最後一月,降雨量開始明顯下降,熱帶的海峽風景也變得格外的美麗。這裡原本是灰藍色的海面連著同色的天空,其間襯托著朵朵浮雲,宛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畫掛在天邊。但是在不久之前,卻被一股金戈鐵馬的氣息衝破了這幅美麗的畫卷。

美日兩國的三百餘艘戰艦,數百架戰機像鬥雞似的在此對峙著,這些代表著人類工業文明的產物,殺氣騰騰的互相逼視,誰也不肯退步。兩邊的戰艦都快把距離縮小到不到一公里的危險距離,在這個距離上,就相當於把大炮指到對方腦門上了,而兩邊的飛機也在互相近距離逼迫,壓制,做著各種危險動作,好多次雙方的飛機都差點撞到一起。

就好像兩貨搶地盤的社團分子,揮舞著刀片棍棒,打著社團旗號,在長街上站在兩排互相瞪眼。一邊的旗號是「喧嘩上等」,一邊的是「基樂往生」,呸呸呸,是「極樂往生」,「極樂往生」!反正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雙方的艦艇陣容都是非常的強大。日本海軍算得上全家大小都出動了,他們所有的十艘正規航母、四艘輕型航母、二十艘戰列艦、十六艘重巡洋艦,等重型艦艇全都到了。此外還有三十多艘輕巡洋艦和八十多艘驅逐艦。

美國海軍也毫不示弱,他們以十六艘戰列艦、八艘大型航母、十艘重巡洋艦為首,帶著二十餘艘輕巡洋艦和六十多艘驅逐艦。雖然看起來他們似乎要比日本的少點兒,但是請注意,這只是他們不到一半的家當。還有一半在太平洋呢,而且他們的戰艦明顯要更新,戰列艦可都是十六英寸以上的主炮,可不像日本還有好些十四英寸級別的戰列艦在湊數呢。嗯,金剛、扶桑、伊勢,說的就是你們。

日本海軍艦隊的帶頭大哥自然是大和、武藏這兩艘最新的大和級戰列艦,而美國的代表則是那四艘依阿華級。順便說一句,本位面的大和級和依阿華級都和原時空的同名作有很大區別。

大和級還好些,至少外表差別還不算太大,除了那門讓人詬病的155毫米副炮被改成了一座四聯裝40高炮,別的炮位都和原時空的差不多。當然,所有的155毫米和127副炮全部換成了從中國引進的130毫米高平炮和75毫米高炮,這兩種高炮都是配有VT引信的,其他的小口徑高炮也換成了中國標準的40、20兩種口徑。當然,其他的火炮、雷達、聲納、火控系統等電子設備,動力系統、船體鋼結構以及裝甲鋼等子系統,都下比原時空的大和級有了極大的提升。

比如最大航速這一項,本位面的大和級因為採用了燃氣輪機系統,功率達到了18.8萬千瓦(25.2萬軸馬力),最高速度就達到32節,可以輕鬆跟上航母編隊。而且動力系統省下的重量和空間,被用來增加動力系統防禦和增加燃油搭載,使其續航力達到了一萬二千海里,而且這還是全電推的戰列艦哦。

完全可以這樣說,本位面的大和級如果對上原時空的同名產品,一打二都不是問題,沒辦法,火控和主炮、炮彈、裝甲等各方面都差太多了。如果是遇上敵方飛機的話,其防空能力更是比原型起碼要高五倍以上。

大和級的改變雖然很大,但主要還是在內部和各個子系統,比起原版,至少外表差別還不算太大。但依阿華級就完全不一樣了,要是來一個剛從原時空穿越來的軍迷,恐怕打死都認不出這是依阿華級。

本位面的依阿華級變化太大了,首先就是主炮也換成了十八英寸口徑,最大的變化還是在於它的艦體。因為本位面的巴拿馬運河船閘在一戰期間被擴建加寬了,從以前的33.53米寬、12.55米深,擴大到了72米寬,24米深。所以美國就不用因為巴拿馬運河的寬度和深度頭疼了,他們本位面的依阿華級也就可以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因此依阿華級原始型的排水量就漲到了6萬3千噸,艦體寬度放大到了39米,和大和級差不多。

本位面的依阿華級也是一波三折,它原本是一戰後期設計的,用於對抗德國的俾斯麥級,後來因為戰爭提前結束,又加上西班牙流感肆虐,建造就暫停了。等到西班牙流感過去,海軍假日又開始了,於是剛剛鋪好龍骨的四艘依阿華級就被拆除。

後來1936年賣給蘇聯的兩艘,就是依阿華級的改進版。美國一邊賺到錢了,一邊也趁機積累了經驗,等到1935年海軍假日快要結束的時候,因為德奧合併造成的噸位爭議,再加上蘇聯那四艘超級戰列艦的刺激,使得各國都不想繼續華盛頓條約。於是美國佬就趁這個機會耍了個花招。他們在1936年6月宣稱要上馬四艘條約型戰列艦,用於取代艦齡超過18年的四艘加利福利亞級老式超無畏艦,實際上卻是進行了再次設計的新依阿華級。

等到1937年1月1日,海軍假日正式結束,英國因為擔心西班牙內戰會引發世界大戰,就掀起了造艦競賽,以吸引各大列強注意力。各國在氪金大建,揚基佬就馬上就原形畢露,宣布了自己大建的新依阿華級。

也就是說,其實現在的依阿華級從首次設計到完工,中間足足折騰了23年,期間圖紙大改了兩次,可謂是建造周期最長的軍艦了。但是這麼久的時間也不是白費的,他們有著充分的時間來完善自己的設計,加上蘇聯自願來當小白鼠,給美國練手,這一級戰列艦的設計是非常成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缺陷。

新依阿華級擁有九門MARK-Ⅱ型18英寸48倍徑主炮,六萬八千噸標準排水量,31節航速,20000海里的續航力,性能極為均衡。美國佬對這級戰列艦也非常的滿意,認為是繼紐約級(伏羲級)之後的又一款「標準戰列艦」。他們預計用這一款戰列艦來取代以前的那些所有的老式戰列艦,於是一口氣就計畫大建一打,十二艘!

現在這四艘依阿華級是和日本的大和級差不多同時完工的,都是還在進行海試,沒有正式服役的新艦。現在為了給自己撐場子,雙方也顧不得這麼多了,沒服役的一樣頂上來。

「該死的米國鬼畜!」在日本海軍的總旗艦大和號的艦橋上,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栗田健男海軍大將一幅羨慕嫉妒恨的語氣,看到對面那四艘耀武揚威的依阿華級,他臉上的表情就跟吃了一泡大便一樣。

「米國的國力太強了,這還只是他們不到一半的力量……」第一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大將,也是滿臉的陰鬱。「不過,幸好我們的航空母艦佔有優勢……」

和原時空不一樣的是,日本的航母要比美國發展得更好,他們的翔鶴級可是四萬噸級的大型航母(當時自稱三萬五,玩秤了),不但各項性能比原時空的同名產品更好,數量更是達到四艘。而且還留下了改裝的餘量,到了條約結束後,他們馬上學中國就把四艘翔鶴級裝上了裝甲飛行甲板,排水量上升到四萬八千噸。

翔鶴級的玩秤還算好的,大鳳級就玩得更狠了,完全就是喪心病狂。原本按照華盛頓條約,日本是能夠開建三艘標排45000噸級的航母,但是大鳳級的實際標排排水量卻是六萬噸!整整超了三分之一!日本人很狡猾的在「裝甲」上面做了文章,他們報稱的時候,是沒有一點兒裝甲的裸奔航母,這排水量雖然也超了,但並不多,在大夥都玩秤的背景下,也不太引人注意。

但這還不算,他們卻造了四艘!第四艘赤鳳號居然是以大型高速集裝箱貨輪的名義建造的。他們利用條約快到期的空子,打了個擦邊球,在1936年3月開工,等到條約結束時,船體也完成了一半。這時候就沒人管了,他們也就大大方方的宣稱,俺們要把一艘「集裝箱貨輪」改建為航母。

現在日本這八艘大型航母,還有四艘輕型航母(鳳翔、龍驤、麟振、鶴舞),再加上更先進的艦載機,在航空力量上確實壓過了美國。再說,另外還有空軍的陸基飛機支援呢。

……

美日兩國的海空力量在莫三比克海峽的對峙,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哪怕此時歐戰已經是人腦子打出狗腦子了,各國也派遣了不少外交人員和媒體人員跑來圍觀。

「呼呼呼……」空中的發動機轟鳴聲響成一片,幾百架戰機像一群蒼蠅一樣,開足馬力來回的穿梭著,做出各種危險動作,引起下面圍觀的各國醬油眾們不斷發出一陣陣驚呼。

在附近一艘郵輪上,擠滿了協約國的記者,甲板上架起了幾十架攝影機,鎂光燈更是閃過不停。一位泰晤士報的記者看得眉飛色舞,對身邊的同伴說道。「美國人會不會和日本打起來?」

旁邊的法國記者說道:「難說啊,要是美國和日本打起來了,那麼就意味著人革聯和西約兩大集團的正面衝突,我想他們不會這麼不理智,但是也有可能會出什麼意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