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巨龍騰飛 第439章 關東大地震(上)

共和2764年(西元1923年)8月31日。

科社黨政府是很重視城市綠化和環境保護的,作為首都的漢京自然更是如此。漢京城區在規劃時,就設計了大量的公園、花壇和草坪。綠化帶佔據了整個城區30%的面積,特別是所有的道路兩旁,都栽種著很密集的行道樹。

此時正值夏末,城區的植被正處於高峰期,整個城市都掩映在綠樹花叢中。香樟樹這種常綠大喬木是漢京城區最主要的行道樹,幾乎所有的大街小巷的兩旁都種植著這種枝葉茂密,氣勢雄偉的樹木。在這個時節,整個城市中都充斥了一股淡淡的樟腦香氣。

對於這件事已經有不少文人吐糟過,他們都覺得香樟樹毫無典故,一點兒都不高大上,而且造型太過大眾,一點兒都不好看,總的來說就是毫無風雅。作為天朝首都,就算不種上蒼松古柏,也該是桃李成蹊或垂柳依依才對,最起碼也該種上造型優雅脫俗的檀木或黃葛樹吧。香樟樹算個什麼玩意兒,居然能登上大雅之堂?

沒辦法,文德嗣是個全身沒半根兒雅骨的大俗人,他考慮事情都是以實用為主。當時建設部要確定首都的綠化樹木品種,就去徵求老大的意見,文總想了想就點了香樟樹作為主要行道樹。因為他覺得,這種樹很實用,其一它是常綠喬木,一年四季都綠茵茵的。其二,這是一種很好的木材,香樟木堅硬美觀,材質上乘,是製造傢具的好材料。其三,這種樹對很多有害氣體有很強的抗性,還能驅逐蚊蠅。其四嘛,就是可以提制樟腦和提取樟油,也是一種經濟作物。

而且他們現在種的這種香樟樹還是後世魔改過的新品種,除了具有以上功能,還能吸附氯氣、二氧化硫、氮化物以及氟化物等有害氣體。至於什麼象徵意義啊,典故啊,好不好看啊等等考慮,根本就沒在文總腦海里出現過。

儘管文人覺得這種樹木有損天朝首都威嚴,但作為始作俑者的文德嗣卻非常滿意,他現在就站在辦公室的落地窗旁邊,一臉愜意的看著公路兩旁一眼望不到頭的香樟樹。

他頭也沒回,淡淡的問道:「我們的人都出來了嗎?」

此時,在他身後站著中國三大情報機構中的負責人,國家安全部部長王琦,國家情報局局長霍進思、中央社會調查部部長范含。

范含首先說道:「文總,遵照您的吩咐,在這段時間裡,我國在關東地區的留學生、商人、企事業單位和政府的工作人員,都被我們以各種理由調離當地了。」

「對於那些居住在日本大多數的華人華僑,我們都以各種理由讓他們離開了……」王琦也說道:「也有一部分反體制者沒有管他們,如原清廷支持者和同盟會的死硬分子等……」

「嗯,就讓這批人留在那裡好了,他們的生死我們不用操心,任其自生自滅好了……」文德嗣笑了笑。

這些人都是些不認同新中國的反體制者,如清廷的支持者,同盟會的死硬分子,還有一些諸如匪首、買辦、漢奸等跑得快的專政對象等等,在國內混不下去的他們就移民到了國外。歐洲那邊是一戰的主戰場,太危險了。美國那邊倒是安全,可又太遠了點兒,還有排華法案也不好混。而日本因為比較近,文化上也比較接近,又和中國政府不太對付,對於這些遺老遺少很是優待,於是就成了他們這些人的移民首選。

當然文總從來就不是一個以德報怨的人,其中罪行嚴重的,油水多的都在這些年裡都被特工們清理了,該殺全家的殺全家,該移民海地的移民海地,其家產嘛自然是全部捐贈給一些和諧的、有愛的慈善機構了。剩下的那些都是罪行不太重的,文德嗣也不想這些人身上浪費力氣,自然也不會去關心他們的死活,任其自生自滅好了。

「霍進思,青年日本會那邊準備得怎麼樣了?」文德嗣問道。

霍進思答道:「文總,按照計畫,青年日本會定於今天開全國大會,已經提前一個月通知會員,目前該會的骨幹大都已集中到大阪了。另外一些有價值的對象,我們也想辦法用各種理由將其調離危險區了……」

「嗯,那就好了。」文德嗣說道。

「文總,日本真的會發生地震嗎?」這時,范含卻忍不住問道。沒辦法,他可不是本位面的土著,當然不可能知道關東大地震。

「當然,這是我們科學家預測的,在9月初日本東京附近會發生一場特大地震。」文德嗣臉色不變的回答道:「你還記得大前年的海原大地震嗎,那也是我們科學家預測出來的……」

「我們的科學家真是了不起!全世界也就我們才有這種技術吧!」范含翹起了大拇指。

「當然,這可是我國的重大科學成就。」文德嗣面不改色的笑著說道:「不過,這項技術目前還不太完美,級別小的地震還不能預測,有時候也不太准。而且還有時間限制,大約只能在半個月到一個月之前預測到……」

文德嗣也不是胡說,地震預測這項技術確實存在,但那是百多年之後出現的。地震預測這玩意兒直到21世紀中期都是難題,這個大坑不知埋了多少科學家進去。這種高科技成為現實,那都是21世紀後期的事情了,當然這在23世紀也算不上什麼了。當時文總上班的採礦基地都有這玩意兒,採礦行業是很怕遇到地震的,所以他們是最先應用到這項技術的行業之一。這套地震監測設備的終端倒是在辦公樓基地,但是地殼探測器等相關的配套設備卻在外面,並沒有一起穿越過來。

這項技術的理論和設備原理倒是有現成的資料,但那些相關設備的製造工藝卻不是20世紀的科技能夠再現的。

所以前些年文總也沒這個本事去預測地震,他都是靠著歷史記錄來「預測」呢。好在地殼運動這種東西是很穩定的,不會受到所謂「蝴蝶效應」的影響,或者說能夠影響地殼運動的玩意兒已經不能叫「蝴蝶效應」了。要不他也不敢這麼肯定。

當然科社黨政府雖然可以從歷史資料上知道有啥時候在哪裡會有地震,但也沒辦法消除,這項高科技就連23世紀都難以辦到。

直到去年4月份,再眾多科學家的努力下,並使用了部分基地上的後世設備,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製造出了一些勉強能用的代用品。

不過這些東西也只是勉強能用,其性能遠遠不能和後世的同類比,敏感度、誤差和預測時間等各種指標都要差八條街那麼遠。震源太深的,震級小的地震預測不了,預測時間的也短,短則一天,最多不過半個月,而且誤差也比較大,從一天到十天不等。所以他給范含的解釋也是加了很多限制條件。

但是不管怎麼說,這種技術在目前甚至100年後,都已經算是黑科技了。至於更好的地震監測系統,就只有慢慢攀科技樹了。

……

1923年9月1日,樂浪省帶方市,省地質研究所。

帶方市就是原時空的漢城或者叫「首爾」,在本位面因為漢江已經被改回舊名帶江,所以這個江邊的城市自然也恢複舊名為「帶方」了,這個名字源於魏晉時期的帶方郡(在漢代叫真番郡)。

地質研究所也是負責地震監測的機構,因為目前的地震監測裝置局限性很大,監測範圍比較小,所以必須多點設置。按照地域分布,每個省郡級機構都設置了至少一個地震監測機構,樂浪省這邊就有兩個,帶方市一個,濟州縣一個,面積大的省郡甚至有十幾個。

這套設備造價可不便宜,一套設備加上建築、水電等相關設施的投資,起碼上百萬華元,全國要全面鋪開的話,得花幾億華元。或許有人會說,既然有對於地震的歷史記錄了,再去花這筆錢不是冤枉嗎?這錢投資是完全值得,且完全必要的。先不說以前的那些歷史記錄也不是那麼完備,也有一些沒有記錄到的地震。單就在科研方面,這些設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突破,它們的功能可不僅僅是預測地震呢,對於地球物理、地質等學科都有重要意義。再說,有了這些東西,也就有充分的理由來說明中國政府為什麼能預知地震。

樂浪省地質研究所的地震監測中心是第一批完成的,因為這裡臨近地震活躍帶。這個把月來,省地質研究所的地震監控中心就一直在忙碌著。

監控中心的保密級別很高,是設置在研究所的地下室里。在地下室的最下面,是一台很大的機器,佔地上百平方米,這就是地震監測系統終端的一部分——地震波信號接收器。

這台地震波信號接收器上伸出了十幾根粗粗的導線,連接著上一層的電腦,隨時將其接收到的信號後,再傳導到配套的大型電腦上加以分析,再以專用軟體轉化為人類能看懂的各種圖文信息。

是的,受到工藝所限,原本一體化的地震監測系統終端設備不得不分成了「接收」和「分析及顯示」兩個部分。沒辦法,這已經是現在的工藝所能做到的極限了,很多代用零部件因為工藝所限,不得不增加體積遷就性能。所以原本只有一個筆記本大小的終端,就變成這個需要用兩層樓來存放的大堆儀器了。比起23世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