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一戰風雲 第289章 澡盆里的海軍

同盟國在地中海的勝利,無疑是對協約國的沉重打擊。同時這也是義大利和奧匈帝國的勝利,義大利的海軍一下子就成了世界新貴不提,就連一直被人詬病的奧匈海軍,也從一支不受待見「岸防艦隊」變成了一支可堪一戰的海上力量了。至於土耳其,就更不用說了,他們在俄土黑海之戰已經出了一把風頭。

他們使用的主力艦自然也成了各方勢力的關注對象,土耳其的不用說了,伏羲級作為當今世界上製造數量最多,使用國家最多的「標準戰列艦」早就被世人熟悉,對它的那些性能參數,各國的海軍專家和技術人員都可以倒背如流了。

義大利此次參戰的無畏艦有三種,但丁·阿利格伊切里號已經戰沉不作討論,三艘加富爾伯爵級和兩艘安德烈亞·多利亞級都在戰鬥中表現出色。加富爾伯爵級和原時空歷史上的同類完全一樣,沒什麼變動,這裡就不多說了。

安德烈亞·多利亞級的變化就很大了,同樣是受到了伏羲級的刺激,意呆利當時對於新的戰列艦也提出了比原時空更高的要求,原本準備配置的12英寸級主炮就顯得落伍了。義大利海軍就要求設計方把主炮提升到14英寸級別,設計師就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放大,重新設計了安德烈亞·多利亞級。

當時義大利其實並沒有生產14英寸級主炮的技術,不過用不著擔心,協約國和同盟國都在拉攏他們,主炮上的門檻對於義大利來說,武器不是問題。同盟國這邊給的是和伏羲級一樣的360毫米艦炮,而協約國給的和金剛級一樣的14英寸(356毫米)主炮。也就是說,義大利是當時世界上唯一一個,同時掌握了兩大對立陣營的主炮技術的國家。

同時被兩大列強集團伺候的感覺好棒好棒的,義大利人當時就挑花眼了,不過最後他們考慮再三,還是選擇了英國的14英寸(356毫米)主炮。

原因有兩點,其一是因為這款主炮是牛牛當年給小弟日本量身訂造的,考慮到了日本的生產能力,所以特別降低了技術要求,簡化了工藝。而義大利人的生產能力也就比日本強一點兒,這款主炮對於他們來說,更容易上手。其二嘛,自然是對於日不落帝國的盲目信任了,當今地球頭號海軍強國的東西能差嗎?

於是比原時空大了一圈的安德烈亞·多利亞級就出現了,外形和武器布局倒是變化不大,武器換成了三座三聯裝及兩座雙聯裝356毫米45倍口徑主炮,主裝甲帶厚度也增加到12英寸(原版是9.8英寸),這麼一來排水量就直線上升,達到了34000噸,比原版多了一半。

該級軍艦義大利一共建造了兩艘,安德烈亞·多里亞號和卡約·杜伊利奧號,都是1911年10月份開工,1915年的8月份和12月份相繼入役。

……

奧匈帝國海軍的無畏艦隻有兩種,第一種聯合力量級和原時空差別不大,就是把主炮從原來的305毫米換成了310毫米45倍徑炮。另外就是炮塔不一樣了,原版的聯合力量級雖然也是使用的三聯裝炮塔,但是他們炮塔設計有問題,炮塔的彈藥提升通道卻只有兩條,使得彈藥供給速度受到限制,不能充分發揮其主炮配置的優勢,所以只能算是「偽三聯裝」。而在本位面由於得到了中國的三聯裝炮塔設計,這個毛病就沒有了。本位面的聯合力量級同樣是製造了四艘,聯合力量號、泰格霍夫號、歐根親王號和聖·伊斯特萬號。

而第二種無畏艦,就是原時空沒有的型號。這種被稱為「伊麗莎白皇后級」的超無畏艦,是本位面第一種三座三聯裝主炮塔,前二後一布局的戰列艦。這一級戰艦的設計是參考了德國的巴伐利亞級(伏羲級的放大版),主炮同樣是390毫米45倍徑,而由於採用了球鼻艏,所以外形初看起來有些像是小號的「大和級」。

因為本位面造艦競賽更加劇烈,看著各大列強都在憋著勁的下餃子,此時實際掌握奧匈帝國軍政大權的皇儲費迪南大公也坐不住了。他也是個雄心勃勃的君主,有心讓本國海軍擺脫「岸防艦隊」的帽子,對於海軍建設也非常上心。

在費迪南殿下和帝國政府的親切關懷下,奧匈帝國海軍得到了大力扶持,建造出了「聯合力量級」這種跟得上時代的無畏艦。但是費迪南殿下的野心可不止這點兒,看到隔壁的義大利正在建造安德烈亞·多利亞級之後,他又睡不著了。比起13門356毫米主炮的安德烈亞·多利亞級,只有12門310毫米主炮的「聯合力量級」就完全被碾壓了。

作為堂堂神羅帝國的傳承者,怎麼能被區區意呆利壓倒?因為奧匈的軍艦設計能力有限,費迪南殿下就向德國求援。此時德國已經有好幾款新型戰艦,對於奧匈這個重要盟友,他們並沒有留一手,拿出了所有的型號讓這位殿下挑選。

原本德國是準備推薦他們的國王級,也就是德國版的伏羲級。但心氣很高的費迪南大公卻不滿意,他認為,這一級戰列艦雖然性能不錯,但主炮小了點兒,並不能對義大利的安德烈亞·多利亞級形成壓倒性優勢。於是他就看上了德國正在建造的巴伐利亞級,這一種390毫米主炮的戰列艦。

是的,大公是準備玩一次大躍進,把本國戰列艦的主炮從310毫米級別直接跳到390毫米級別上。這也是世界各國主炮口徑提升幅度最大的一次計畫。

至於主炮的問題倒是完全不用擔心,就連德國的390毫米主炮製造技術都是從奧匈的斯柯達公司引進的,當年他們和中國的技術合作可沒白玩。可以說在本位面,奧匈帝國擁有僅次於中國的大口徑火炮製造技術。

最初奧匈是準備完全照抄巴伐利亞級的設計,反正德國連全套圖紙都給他們了。但後來他們尷尬的發現,帝國的資金不太充裕,無法滿足同時建造兩艘的需求。於是費迪南大公就只好鬱悶的讓設計師修改,奧匈的設計師們就在巴伐利亞級的基礎上進行了重新設計,他們減掉了一座後主炮塔,又調低了航速和續航力,這樣一來費用就大幅度下降了,總算滿足了可以同時開工兩艘的要求。

於是就有了這款原時空歷史上沒有的「伊麗莎白皇后級」戰列艦,雖然這是縮水的巴伐利亞級,但也是奧匈帝國距今為止建造的最強大的戰艦了。「伊麗莎白皇后級」的標準排水量達到34500噸,三座三聯裝390毫米主炮,最大速度22節,續航力5000海里。雖然航速和續航力被砍了很多,但是裝甲卻一點兒沒縮水,360毫米的主裝甲帶,130毫米的水平裝甲,400毫米的炮塔和指揮塔正面裝甲,可謂防禦驚人。

值得一提的是,這級戰艦的命名還有個波折,原本它的名字是被定為「神聖羅馬帝國級」,但這個名字實在太拉仇恨了,假想敵義大利不爽就不用說,就連親密盟友德國也心頭不舒服,這種事關正統的事情,是開不得玩笑的。在接到德皇威廉二世的私下抗議後,費迪南大公就只好把艦名改為他嬸嬸「伊麗莎白皇后號」(也就是茜茜公主),另一艘就用了他叔叔的名字「約瑟夫一世皇帝號」。

「伊麗莎白皇后號」和「約瑟夫一世皇帝號」這「兩口子」是1912年6月動工,比義大利安德烈亞·多利亞級晚了大半年,但奧匈帝國的建造速度卻快多了,這兩艘戰艦在1915年2月和4月就分別入役了,比義大利早了半年。

這兩艘戰列艦的表現也確實不負眾望,在科西嘉海戰中,表現極為搶眼。英法的那些戰列艦根本打不動它們的裝甲,而它們的390毫米重炮卻是極為要命的東西。英國的非洲號前無畏就是被伊麗莎白皇后號一炮打爆了,還有鄧肯號、快速號和紐西蘭號前無畏,以及法國的讓·巴爾號無畏艦也都是死在它們手裡。要不是奧匈帝國的海軍官兵素質差了點兒,英法的損失還會增加。

……

科西嘉之戰後,協約國的情況就不怎麼好了。陸軍損失大都還好辦,反正英法擁有廣闊的殖民地,炮灰多得是,又有中美兩國敞開了賣武器和船隻,裝備和運力也不用擔心。

但海軍就不好辦了,一個月不到的兩場敗仗,讓協約國海軍損失慘重,尤其是大型戰艦的損失極為嚴重。現在英國的無畏艦就只剩「澳大利亞號」這根獨苗了。法國在科西嘉之戰還有5艘,兩艘孤拔級受到重創,至少需要兩到三個月時間才能完全修復。還有三艘最新的布列塔尼級,但這些戰艦都部署在大西洋沿岸,用於防備德國人,英國本土艦隊全滅後,法國的海防壓力就更大了,現在根本不可能把它們調到地中海去。

現在即使向中美兩國下訂單也來不及了,人家同盟國可不會在旁邊傻等。

現在協約國成員裡面,俄國那邊的海軍就不要指望了,黑海艦隊被土耳其打殘了。波羅的海艦隊也被德國人堵住,空有四艘甘古特級無畏艦,和四艘前無畏艦,也發揮不了作用。

倒不是說俄國的海軍不敢打,而是他們的體制有問題,波羅的海艦隊的行動居然要受陸軍節制。陸軍大佬們覺得,海軍只要守好自己家門口,不讓二德子登陸就好了,用不著出去打,於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