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 三

重要作品淺釋

為完成我這篇粗疏的研究起計,我將選擇貝多芬最知名的作品加一些淺顯的註解。當然,以作者的外行與淺學,既談不到精密的技術分析,也談不到微妙的心理解剖。我不過摭拾幾個權威批評家的論見,加上我十餘年來對貝多芬作品親炙所得的觀念,作一個概括的敘述而已。我的希望是:愛好音樂的人能在欣賞時有一些啟蒙式的指南,在探寶山時稍有憑藉;專學音樂的青年能從這些簡單的引子里,悟到一件作品的內容是如何精深宏博,如何在手與眼的訓練之外,需要加以深刻的體會,方能仰攀創造者的崇高的意境。——我國的音樂研究,十餘年來尚未走出幼稚園;向升堂入室的路出發,現在該是時候了罷!

一鋼琴奏鳴曲

作品第十三號:《悲愴奏鳴曲》(Sohé「tiquein」.)——這是貝多芬早年奏鳴曲中最重要的一闋,包括AllegroAdagioRondo—-三章。第一章之前冠有一節悲壯嚴肅的引子,這一小節,以後又出現了兩次:一在破題之後,發展之前;一在復題之末,結論之前。更特殊的是,副句與主句同樣以小調為基矗而在小調的Adagio之後,Rondo仍以小調演出。——第一章表現青年的火焰,熱烈的衝動;到第二章 ,情潮似乎安定下來,沐浴在寧靜的氣氛中,但在第三章潑辣的Rondo內,激情重又抬頭。光與暗的對照,似乎象徵著悲歡的交替。

作品第二十七號之二:《月光奏鳴曲》(Sonatequasiuna「fantasia」〔「MoonlightinC」〕 .)——奏鳴曲體制在此不適用了。原應位於第二章的Adagio,佔了最重要的第一章。開首便是單調的、冗長的、纏綿無盡的獨白,赤裸裸地吐露出凄涼幽怨之情。緊接著的是Allegretto,把前章痛苦的悲吟擠逼成緊張的熱情。然後是激昂迫促的Presto,以奏鳴曲典型的體裁,如古悲劇般作一強有力的結論:心靈的力終於鎮服了痛苦。情操控制著全局,充滿著詩情與戲劇式的波濤,一步緊似一步。十幾年前國內就流行著一種淺薄的傳說,說這曲奏鳴曲是即興之作,而且在小說式的故事中組成的。這完全是荒誕不經之說。貝多芬作此曲時絕非出於即興,而是經過苦心的經營而成。這有他遺下的稿本為證。

作品第三十一號之二:《「暴風雨」奏鳴曲》(Soem「 BpestinD」min.)——一八○二——○三年間,貝多芬給友人的信中說:「從此我要走上一條新的路。」這支樂曲便可說是證據。音節,形式,風格,全有了新面目,全用著表情更直接的語言。第一章末戲劇式的吟誦體(récitatif),宛如莊重而激昂的歌唱。Adagio尤其美妙,蘭茲說:「它令人想起韻文體的神話;受了魅惑的薔薇,不,不是薔薇,而是被女巫的魅力催眠的公主……」那是一片天國的平和,柔和黝暗的光明。最後的Allegretto則是潑辣奔放的場面,一個「仲夏夜之夢」,如羅曼·羅蘭所說。

作品第五十三號:《黎明奏鳴曲》(SonatelAurore』inC)——黎明這個俗稱,和月光曲一樣,實在並無確切的根據。也許開始一章里的cresdo,也許Rondo之前短短的Adagio,——那種曙色初現的氣氛,萊茵河上舟子的歌聲,約略可以喚起「黎明」的境界。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在此毫無貝多芬悲壯的氣質,他彷彿在田野里閑步,悠然欣賞著雲影,鳥語,水色,悵惘地出神著。到了Rondo,慵懶的幻夢又轉入清明高遠之境。羅曼·羅蘭說這支奏鳴曲是《第六交響曲》之先聲,也是田園曲。通常稱為田園曲的奏鳴曲,是作品第十四號;但那是除了一段鄉婦的舞蹈以外,實在並無旁的田園氣息。

作品第五十七號:《熱情奏鳴曲》(SonateAppassionna「-tainFmin」.)——壯烈的內心的悲劇,石破天驚的火山爆裂,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式的氣息,偉大的征服……在此我們看到了貝多芬最光榮的一次戰爭。——從一個樂旨上演化出來的兩個主題:獷野而強有力的「我」,命令著,威鎮著;戰慄而怯弱的「我」,哀號著,乞求著。可是它不敢抗爭,追隨著前者,似乎堅忍地接受了運命一段大調的旋律。然而精力不繼,又傾倒了,在苦痛的小調上忽然停篆…再起……再仆……一大段雄壯的「發展」,力的主題重又出現,滔滔滾滾地席捲著弱者,——它也不復中途蹉跌了。隨後是英勇的結局(coda)。末了,主題如雷雨一般在遼遠的天際消失,神秘的pianissimo。第二章,單純的Andante,心靈獲得須臾的休息,兩片巨大的陰影第一與第三章中間透露一道美麗的光。然而休戰的時間很短,在變奏曲之末,一切重又騷亂,吹起終局(FinaleRondo-)的旋風……在此,怯弱的「我」雖仍不時發出悲愴的呼籲,但終於被狂風暴雨獷野的我淹沒了。最後的結論,無殊一片沸騰的海洋……人變了一顆原子,在吞噬一切的大自然里不復可辨。因為獷野而有力的「我」就代表著原始的自然。在第一章里猶圖掙扎的弱小的「我」,此刻被貝多芬交給了原始的「力」。

作品第八十一號之A:《告別奏鳴曲》(Sonate「LesAdieuxinE)」b本曲印行時就刊有告別、留守、重敘這三個標題。所謂告別系指奧太子魯道夫一八○九年五月之遠遊。——第一樂章全部建築在solfami--三個音符之上,所有的旋律都從這簡單的樂旨出發;這一點加強了全曲情緒之統一。復題之末的結論中,告別即前述的三音符更以最初的形式反覆出現。——同一主題的演變,代表著同一情操的各種區別:在引子內,「告別」是凄涼的,但是鎮靜的,不無甘美的意味;在Allegro之初,第一章開始時為一段遲緩的引子,然後繼以Allegro。它又以擊撞抵觸的節奏與不和協弦重現:這是匆促的分手。末了,以對白方式再三重複的「告別」幾乎合為一體地以dimio告終。兩個朋友最後的揚巾示意,愈離愈遠,消失了。——「留守」是短短的一章Adagio,彷徨,問詢,焦灼,朋友在期待中。然後是vivacissimamente,熱烈輕快的篇章,兩個朋友互相投在懷抱里。——自始至終,詩情畫意籠罩著樂曲。

作品第九十號:《E小調奏鳴曲》(SonateinEmin.)——這是題贈李希諾斯夫基伯爵的,他不顧家庭的反對,娶了一個女伶。貝多芬自言在這支樂曲內敘述這樁故事。

第一章 題作「頭腦與心的交戰」,第二章 題作「與愛人的談話」。故事至此告終,音樂也至此完了。而因為故事以吉慶終場,故音樂亦從小調開始,以大調結束。再以樂旨而論,在第一章 內的戲劇情調和第二章 內恬靜的傾訴,也正好與標題相符。詩意左右著樂曲的成分,比《告別奏鳴曲》更濃厚。

作品第一○六號:《降B大調奏鳴曲》(SonateinB)——貝多芬寫這支樂曲時是為了生活所迫;所以一開始b便用三個粗野的和弦,展開這首慘痛絕望的詩歌。「發展」部分是頭緒萬端的複音配合,象徵著境遇與心緒的艱窘。作曲年代是一八一八,貝多芬正為了侄兒的事弄得焦頭爛額。「發展」中間兩次運用賦格曲體式(Fugato)的作風,好似要尋覓一個有力的方案來解決這堆亂麻。一會兒是光明,一會兒是陰影。——隨後是又古怪又粗獷的Scherzo,惡夢中的幽靈。——意志的超人的努力,引起了痛苦的反省:這是AdagioAppassionna Bto,慷慨的陳辭,凄涼的哀吟。三個主題以大變奏曲的形式鋪敘。當受難者悲痛欲絕之際,一段Largo引進了賦格曲,展開一個場面偉大、經緯錯綜的「發展」,運用一切對位與輪唱曲()的巧妙,來陳訴心靈的苦惱。接著是一段比較寧靜的插曲,預先唱出了《D調彌撒曲》內謝神的歌。——最後的結論,宣告患難已經克服,命運又被征服了一次。在貝多芬全部奏鳴曲中,悲哀的抒情成分,痛苦的反抗的吼聲,從沒有像在這件作品裡表現得驚心動魄。

二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在「兩部奏鳴曲」中,即提琴與鋼琴,或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貝多芬顯然沒有像鋼琴奏鳴曲般的成功。軟性與硬性的兩種樂器,他很難覓得完善的駕馭方法。而且十闋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內,九闋是《第三交響曲》以前所作;九闋之內五闋又是《月光奏鳴曲》以前的作品。一八一二年後,他不再從事於此種樂曲。在此我只介紹最特出的兩曲。

作品第三十號之二:《C小調奏鳴曲》(Sonatein.)題贈俄皇亞歷山大二世。——在本曲內,貝多芬的面目較為顯著。暴烈而陰沉的主題,在提琴上演出時,鋼琴在下面怒吼。副句取著威武而興奮的姿態,兼具柔媚與遒勁的氣概。終局的激昂奔放,尤其標明了貝多芬的特色。赫里歐法國現代政治家兼音樂批評家有言:「如果在這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