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集 兄弟鬩牆 第22章 聯軍瓦解

「時事急迫。不能固守常規。故特晉封并州皇甫岑車騎將軍稱號,總領冀並兩州兵卒。務必蕩平逆賊,安保大漢社稷,不使天子失望也!」

車騎將軍,位比三公,可開府,諸將軍稱號中,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平素間,除非皇甫岑能幹出霍去病那番大事業,才能稍微有丁點希望,以少年之軀,榮登車騎將軍之位。不過,倫理說,除了年紀上,皇甫岑不足三十,尚年幼。但論其他文治武功,他皇甫岑都當得此職位。而董卓詔書冊封皇甫岑為車騎將軍,也絕對是不懷好意,只是拉攏、褒獎皇甫岑。

董卓這樣令出,皆因兩皇甫並沒有在山東諸侯反己之時而輕動。

卻說,袁紹自渤海起兵,入冀州數日,便廢棄渤海太守,自稱司隸校尉。蓋因渤海太守是董卓任命,而司隸校尉則是何進昔日任命。袁紹舍渤海太守而自稱司隸校尉,一是表示他不尊從董卓任命。二則是欲借司隸校尉之名,表明他袁紹本是何進一系,進而以之策反洛陽城中故何進帳下部曲。不久,張邈設盟,奉袁紹為盟主。袁紹統帥山東諸侯後,若再用司隸校尉官職,已經不甚妥當。於是袁紹又自稱車騎將軍,以車騎將軍之權職,領司隸校尉。隨後袁紹不經洛陽朝廷許可,私自授山東諸侯大大小小官職名號。

袁紹昨日自稱車騎將軍,董卓今日又詔書冊封皇甫岑為車騎將軍。但是漢世制度,車騎將軍同時間只能存一。這麼一來,便涉及到一個嚴重問題:大漢車騎將軍,究竟是袁紹,還是應為皇甫岑?

畢竟,董卓之冊封,經尚書台簽、天子玉璽蓋章,比起袁紹這種「自稱」,卻是更為正統。

但是話又說回來,山東諸侯,豈會願意棄袁紹而奉皇甫岑為車騎將軍?

然而,若是袁紹拒絕承認皇甫岑車騎將軍合法性,則被董卓舉辟的劉岱、韓馥、孔伷等人,卻又該如何自處?若是袁紹承認皇甫岑車騎將軍的合法性,那袁紹又該如何做盟主,統帥山東諸侯?

一個車騎將軍,董卓不動聲色間,將袁紹、皇甫岑推到對立面。

皇甫岑若主動棄守上黨郡,推車騎將軍予袁紹,董卓則可以斷定皇甫岑不懷好心,必會勒令張濟奔襲太原郡。反之若是皇甫岑受車騎將軍稱號,穩守上黨郡,則干擾袁紹計畫,只要袁紹尚有擊敗董卓之志向,必然會和皇甫岑引直接衝突。

董卓還是袁紹?眼下成為皇甫岑的必選題。

一句話,皇甫岑想坐山觀虎鬥,但是董卓豈會讓皇甫岑如意!

第三步,董卓又以劉協名義,言洛陽兵少,請皇甫岑送數千兵卒勤王,保衛天子。

這還不算,自得到皇甫嵩拒婚的消息後,董卓沒有讓李肅趕回來,反而派去了大批從羌胡之中招募的死士,在朝那附近,伺機而動。

令皇甫岑送兵至洛陽。一是藉此稍稍削弱皇甫岑勢力,二是董卓前兩步計策的一種延伸。

簽數道命令後,董卓有些猶豫:「昔日皇甫岑兩夫人受襲淇水,他卻充耳不聞,強渡黃河。若不是我佔據地利,早他半日入京,怕洛陽局勢已成另個模樣。這些計畫雖然周詳完全,但是難保皇甫岑不受威脅,強硬行事!」

一旁的李儒眼珠一轉,突然想起一事:「主公大人若是擔憂皇甫岑掩襲,我卻還有一計。」

「嗯?說來聽聽!」

李儒道:「前年皇甫岑為使匈奴中郎將時,曾定下五分匈奴、以漢人為司馬統帥政策,遂引起匈奴老王權貴集體反對。而後,匈奴老王權貴暗下聯絡,欲襲殺皇甫岑,結果一著不慎,反被皇甫岑識破。當天夜裡,皇甫岑聯合匈奴單于於扶羅,圍剿美稷城,肆殺匈奴權貴無數,甚至身為匈奴四大貴姓之一的須卜氏,更是慘遭滅門。皇甫岑以殺伐立威匈奴,匈奴各部長老,外雖恐懼不敢稍逆皇甫岑心意,內則皆恨皇甫岑殘暴,多有叛離之心。縱然是匈奴單于於扶羅,也令親信潛行至洛陽。欲上訴天子,告皇甫岑侵暴匈奴各部。」

董卓眉頭一揚,說不出是喜是悲:「竟有這等事?我怎不知。」

李儒道:「皇甫岑五分匈奴,三部於漠南牧守,兩部內遷西河耕種,而後皇甫岑令文丑巡視河朔,又令左政嚴把西河郡要道,截斷匈奴與中原聯繫。故,於扶羅親信,不得不繞道,過幽州、冀州前來洛陽上書。」

「於扶羅親信行至幽州時,兩張(張舉、張純)叛亂尚未完全平息,故前進不得,耽誤不少時日。而後於扶羅親信行至洛陽,卻正逢先帝身死,朝廷無閑暇召見匈奴胡。而後何進上台,朝政稍理,於扶羅親信遂買通門吏,遞交文書至朝廷。」

想了想,董卓回應道:「叔穎好像同老夫提及此事。」

「奈何當時身為大鴻臚,負責諸蠻夷文書章程的乃是故太尉馬日磾。馬日磾與皇甫岑連同一體,護佑之。因此,他瞧見於扶羅親信遞來上訴皇甫岑殘暴的文書後。遂將這於扶羅親信以妖言罪名擒拿,關禁司隸牢獄。所幸,自何進秉持朝政後,內憂外患繁多,馬日磾一時無暇處理,這於扶羅信使因之得以活命。今年初,山東賊兵叛亂,主公大人遂大赦天下,安穩人心。趁此機會,於扶羅親信才得以從牢獄中活命走出。偶然機會,下人疑惑此人長相類似匈奴。遂旁敲側擊,打聽出些內幕,引薦給我。」

「文優是說擾亂他皇甫岑的後方?」

「主公既擔憂皇甫岑掩襲,何不鼓動於扶羅叛亂,令皇甫岑自顧尚且不暇。」

董卓冷笑一聲:「匈奴蠻胡……當真和西域蠢賊一般模樣。不過,如今卻正好能利用一番,阻隔皇甫岑步伐。……不妥。匈奴疲弱,久無精良戰陣騎卒,尚不如烏桓精銳能用。以皇甫岑軍陣能力,匈奴掀不起大浪。怕又是一個不成器的蜀郡賈龍。」董卓原本打算支持賈龍,擊潰劉焉,從而連勢益州,誰知外似強大的賈龍,卻在劉焉面前連戰連敗,眼下隨時有可能被劉焉擒殺。

董卓出生隴西,靠近羌胡;又曾在西域擔任過戊己校尉,在并州擔任過并州刺史,最是知曉邊疆蠻胡心態。越是比較匈奴士氣、勢力,皇甫岑破擊蛾賊、鮮卑、匈奴時的用兵,董卓心中越對匈奴沒底。

李儒勸道:「有一賈龍總比沒一賈龍好!賈龍雖然不成器,但是因為他叛亂,劉焉卻不能出益州半步。匈奴雖不可能破擊皇甫岑,但是作為疑兵,干擾皇甫岑心神,免得他謀劃洛陽,卻是足夠。」

董卓起身度幾步,又眯起雙眼,右手食指中指併攏,在西河郡美稷城與太原郡、雲中郡之間軍事地圖上,用力划來划去。皮革繪製的地形圖,被董卓粗粗的手指,划出幾道白痕,然後輕聲道:「就依文優之計,不過李肅那邊也要隨時準備,如果他皇甫岑真的出兵,迫不得已之際,老夫也只有陰損一把!」

……

十二路諸侯討伐董卓的鬧劇始於初平元年(190年)正月,高潮產生在隨後的遜帝劉辨被鳩殺、司徒袁隗一門盡誅,身為盟主的袁紹帶著多路諸侯發起了最為猛烈的衝擊,不過在徐榮的穩紮穩打下趨於平靜,少了孫堅、曹操這兩股助力,十二路諸侯的戰力真的很有限。甚至連董卓火燒洛陽,遷都長安這樣的事情都沒有發生,便被擊潰聯軍數次進攻。

不過好在山東諸侯短期間內齊心協力,一時間還不至於授人把柄。

兩方面都知道各自糧草短缺,戰事接觸的也就少了起來,僵持半年之久後。

就在此時兗州刺史劉岱為了一舉私語率先攻擊盟友東郡太守橋瑁,並將其殺死,之後引發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整個盟軍頓時停滯不前,戰事不利,其中又內鬥頗多,似乎就要在一夜之間,整個山東聯軍就已經瓦解。

時,天下有志之士也紛紛看出,山東諸侯的私心與目的,紛紛調轉輿論風頭,指責山東這些諸侯。

搶奪漢帝不成,袁紹與韓馥卻另生心思,企圖另立新帝。

袁紹大營。

酒宴剛剛撤下,眾諸侯相互道別後。

袁紹匆匆聚集自己手下三大智囊,郭圖、審配、逄紀大帳商議。

逄紀是從袁紹任職何進府內幕僚時結交下的同僚,一如陳琳,不過逄紀儼然要比陳琳受寵的多。此次聚會,袁紹一改往日,竟然沒有通知陳琳。而審配是袁紹初到渤海,招募的冀州本土勢力。加之從潁川舉家投靠而來的郭圖,袁紹手下一時間也是風起雲湧。

「主公,此事萬萬不妥啊!」

審配臉色微變,沖著袁紹說道。

「是啊!主公,此時另立君王卻有不妥。」

郭圖雖然同審配一向政見不和,可是審配此話卻是很對。除卻一點隔閡,郭圖還是很認同審配此人。

逄紀看了看身旁的審配、郭圖,鼻子輕哼,他當然看得出袁紹心思。然臣不為主謀,要之何用。袁紹此事分明是要立劉虞與洛陽的天子劉協分庭抗禮,取得道義上的名正言順,否則亦如眼下被天下人抓住把柄,往日,或許輿論所向,天下人還會把董卓當成賊子,但如今山東諸侯內亂,亂臣賊子倒好像是變成了他們。隨即上前道:「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