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條約簽訂

「這次的和會還真是醜惡啊…」

看著已經吵成了一片的會場,嚴光多少有些無趣的道。

「早知道是這樣的,我就讓你和徐世昌來了…」

聽到嚴光這麼說,顧維鈞也苦笑了一下。

「說實話,我也沒想到和會最後會變成這個樣子………本來我還是很期待的…」

以嚴光和顧維鈞的話作為背景,在和會的會場上,英美法三國的代表正吵成一團,徹底的把帝國主義國家醜惡的一面給暴露了出來。

至於剩下的兩個國家哪去了?和會是在1919年的1月18日開始的,現在距離和會開始時已經過去了兩個多月。而就是在前一些時間裡,由於義大利的首相奧蘭多因·阜姆的問題和美國總統威爾遜爭吵了起來。

阜姆當時多為義大利裔,義大利原本希望獲得此地,使其版圖更加完整,同時進一步取得亞得里亞海的經濟利益,但威爾遜認為這違反「十四點和平原則」,因此並未同意。

本來如果只是美國不同意那也沒什麼,問題是和英法美三國相比,義大利在整場歐戰中的作用幾乎是微乎其微的,頂多也就是替英法牽制了幾十萬德奧聯軍而已。

所以在和會上,奧蘭多的發言權自然沒有威爾遜那麼大。

而在無法得到自己想到得到的利益的情況下,最終結果就是義大利離場,原本六個國家組成的12人委員會也因此變成了五國十人委員會…

這五個國家就是英法美中日五國,十個委員會成員自然就是五國的首腦和各自國家的外長——其實在歷史上,日本應該是早於義大利退出會場的,因為日本在歐洲並沒有什麼利益,而在歷史上的日本也已經獲得了在亞太地區應得的利益,因此已經沒有必要在留在和會。

不過現在…

為了牽制中國,日本也就成為了必須要留下來的一員。

於是在和會上,日本代表團也就和中國代表團一樣,成為醬油代表團。基本上就是坐在和會的代表席上,看著英法美三國為和會的事情進行爭吵。

反正中日都只在乎自己應得和已經得到的利益,對和會上英法美爭吵的事情完全沒有興趣。

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因,雖然在和會上依然存在著十人委員會,但是其實整個和會幾乎都是由英法美三國把持著的,形成了由三巨頭共同主導的局面——當然,會這樣和中日沒有興趣也有很大的關係。

三巨頭分別是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大衛·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蒙梭,他們三人主導了和會的進行。三人的背景、理想乃至性格,均有顯著差異。威爾遜是大學教授出身,因此立世出身帶有理論色彩,為一理想主義者,但非手腕靈活、反應迅速的外交家。勞合·喬治和克列孟梭則屬另一典型,他們闖蕩政壇多年,兩人皆是熟悉處理國際問題事務之能手,為歐洲舊傳統現實主義者。

威爾遜與勞合·喬治、克列蒙梭二位的衝突,正代表著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矛盾,也是戰後世人一般心理狀態之反映,一方面人人渴望永久建立世界和平,一方面又念舊惡充滿報復的心態。由於英國、法國、義大利等國,在戰前或戰時曾締結多項秘密條約,自然難以達到十四點和平原則中理想的效果,在巴黎和會中,由於克列孟梭主張嚴懲德國,與威爾遜有著激烈的爭論,勞合·喬治則周旋於兩人之間,不過所獲之結論,常偏於法國一方。

當然,在這種情況下英法美也曾經詢問過中日的意見,畢竟中日不可能完全的被無視,何況作為十人委員會的一員,英法美也需要中日在這上面對自己進行支持。

而當英法將橄欖枝拋向日本的時候,日本毫無懸念的站到了英法一邊——的確是毫無懸念,因為就連威爾遜也覺得西園寺公望不會站到自己一邊,畢竟在過去日本和美國的關係可絕對稱不上良好,何況日本人對威爾遜提出的什麼和平十四條也是完全沒有興趣,畢竟過去日本一直主張的就是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

而且雖然在華的一切權益都已經失去,但現在的日本依然佔有著台灣和朝鮮,要是遵循威爾遜十四條里的第五條:平等對待殖民地人民和民族自決等思想,那日本還混不混了?

要知道,現在日本可就靠著台灣和朝鮮維持著了。

因此毫無懸念的,在這件事情上日本人站在了英法的一邊。

不過和日本人的選擇相比,嚴光的選擇多少就讓人有些吃驚了。

因為在英法和美國分別尋求中國的支持時,嚴光居然是毫不猶豫的站到了英法的一邊。

這一點不但出乎了英法的預料,同時也超出了美國人的預料。

眾所周知,在歐戰爆發前中國和德國的關係一向良好,而在歐戰爆發後,雖然中國也曾經派出遠征軍到高加索,但是因為一直沒有和德國爆發太大的衝突,所以兩國間的關係也還算不錯。

再加上國社政府在成立的時候,曾經受到過許多德國人的幫助,而且德國過去在華的利益也是相當少的那一國,因此德國在國社政府的軍政兩屆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哪怕是現在,在國社政府的中上層也有德國人在為國社政府的利益服務著。

所以在德國戰敗後,依然居住在北京的德國大使馬爾贊,還有那些服務於國社政府的德國人就已經開始動用自己的影響力去影響國社政府的上層人物,希望他們能夠在德國戰敗後給予一定的幫助…

畢竟這時的中國的影響力已經不同於戰前,在整個巴黎和會的二十七個戰勝國當中,中國的影響力僅次於英法美,而高於日本和義大利,因此如果中國能夠出面的話,絕對能給德國帶來很大的幫助。

譬如說…

支持威爾遜的和平十四條…

這裡稍稍說明一下威爾遜的和平十四條原則。

第一條.無秘密外交。第二條.航海自由。第三條.消除國際貿易障礙。第四條.限制軍備。第五條.平等對待殖民地人民。第六條.德軍撤出俄國領土。第七條.恢複比利時之獨立性。第八條.德國歸還亞爾薩斯及洛林予法國。第九條.根據民族性原則,重塑義大利邊境。第十條.奧匈帝國的民族自決。第十一條.鄂圖曼帝國的民族自決。第十二條.同盟國撤出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和黑山。第十三條.恢複波蘭之獨立性。第十四條.成立國際聯盟以維持世界和平。

從這十四條可以看的出來,威爾遜提出的這十四條究竟是多麼的寬鬆。如果遵循這十四條的話,德國人也的確是能夠接受。

事實上,威爾遜本人也是因為他所提出的這十四條,而獲得了1919年當年的炸藥和平獎。

當然,威爾遜會提出這麼十四條,也是因為當時的美國國情。

在1917年4月美國參戰前後,美國國內盛行孤立主義,民眾普遍認為應及早從歐洲事務中脫身。因美國在一戰中通過貿易受益並成為第一經濟強國,政府傾向於安撫德國並保證平等的貿易機會並順利收回戰爭債務。

在戰爭結束前,威爾遜就提出了十四點和平原則,該建議比英法兩國的條件都更寬鬆,更容易被德國民眾接受。

美國民眾普遍不希望再次發生世界大戰,基於此威爾遜總統感到過分苛刻的條款會造成德國的復仇心理,戰爭將無可避免。因此他提出建立國際聯盟以維持國際秩序,即國際社會提供保證以避免弱國遭到強國侵略。但歐洲強國普遍認為這種構想過於理想主義且不符合歐洲各國的實際,而且這種政策將會導致美國軍事力量過分捲入國際事務。

威爾遜意識到為了達到建立國際聯盟的目的,他的十四點建議需要做出妥協。而且他堅持「民族自決」政策,例如剛從一戰後的德國和俄國中重新獲得獨立的波蘭。同時他極力反對建立秘密條約,例如秘密軍事聯盟等,不過他同意要削弱德國軍力到一個較低的水平。

中德間的友好關係,無論是對英法還是對美日都不是什麼秘密,事實上中國也從來都沒有將這件事情當成是秘密過。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所以美國才對中國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畢竟憑藉著過去中德間的友好關係,再加上德國人正在中國國內動用的影響力,讓嚴光在和會上站出來支持威爾遜並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

而事實上,在和會前,國內也的確有很多電報傳到了嚴光這裡,甚至是嚴光還在印度洋上飄著的時候,電報就已經傳了過來。

雖說那些發電報的人,在電報上都給予了這樣、那樣的理由,但這些人其實都是德國人動用影響力的結果,在這點上絕對是毫無疑問的。

只可惜…

就在德國人的確是竭盡全力的動用了自己在中國的全部影響力,而美國也對中國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但是在稍後的巴黎和會上,嚴光卻旗幟鮮明的站到了英法一邊,而且就連一點猶豫都沒有。

這一點,無疑讓其他四國跌破了眼鏡。

畢竟以過去中德間的友誼,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