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楚軍撤軍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年227年)十月中旬,進攻大梁、滎口的秦軍退出了中牟,撤軍到南陽郡駐守。

而就在秦軍從中牟撤軍的同時,韓騰率領兩萬秦軍從南陽郡出發,經由潁川郡南下,直取楚國東北的軍事重鎮上蔡。

自從秦國攻魏之後,曾派人出使楚國,指責楚國出兵援助魏國的行為,而楚國則極力的分辯,申明救援魏國的乃是項家的私軍,並非楚國朝廷之意,而且楚王負芻還是模是樣的下詔,命令項棟等人趕緊撤軍回來。讓秦國的使臣也無話可說,只好悻悻的回到秦國。而這時秦國正在全力進攻魏國,也無暇去理楚國,好在楚國的援軍並不多,因此也就沒有深究。

而楚國君臣也以為得計,加上項棟不斷從魏國發回來消息,說秦軍在魏國的進攻並不順利,屢遭敗陣,損兵拆將,因此楚國君臣也都大為安心,認為有魏國幫助楚國擋住了秦軍,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於是對邊境的守衛也十分鬆懈,加上這一次秦軍的進攻確實十分突然,打了楚國一個措手不及,結果楚軍還沒有反應過來,秦軍就己經佔領了上蔡。

秦軍佔領上蔡之後,立刻驅散城中的百姓,並放火燒城,將上蔡城焚之一爐,隨後韓騰又揮兵東進,轉戰楚國東北部,連奪城陽、繁陽、寢城、平輿等地,一直打到了楚國的舊都郢陳(河南陳留縣)城下。

郢陳現在雖然不是楚國的國都,但仍然是楚國東北的軍事重鎮,楚國在這裡駐紮了十萬大軍駐守。守將名叫屈盪,是楚國的世族屈氏一族的子弟。

而這時楚國也探聽清楚,原來攻打楚國的秦軍只有二萬人馬,因此屈盪帶領五萬大軍,出城迎戰秦軍。本想著以多打少,可以擊敗秦軍,結果一戰下來,楚軍被秦軍殺得大敗,拆軍過半,屈盪逃回陳郢,閉門不出。而韓騰畢竟所帶的兵力不多,又是孤軍深入,因此也不敢在楚國久留,這才率軍返回潁川郡駐守。

不過秦軍所到之處,將百姓全部驅離,然後村莊城鎮全部焚之一爐,結果短短十幾天的時間裡,造成了楚國東北部的數城被毀、村莊多達三十餘人,流離失所的百姓達三十餘萬人。同時也大肆宣揚,秦軍要報復楚國出兵援魏,將出動五十萬大軍進攻楚國。

而失去住所的百姓為了生存,自然四外遊盪,成為流民,並且搶劫其他村落,結果一些並沒有遭到秦軍洗劫的地方卻遭到了流民的劫掠,也造成了巨大的動蕩不安,加上流言四起,等傳到楚國的都城郢壽(安徽壽春)之後,就成了秦國將出動百萬大軍來進攻楚國。

郢壽的朝野頓時一片驚慌失措,楚王負芻急忙招集楚國的大臣、宗室、世族商議對策。

楚國的大臣頓時爭吵成一團,以令尹景泰、左徒昭雄、太師屈陽為首,把矛頭對準了大司馬項燕,紛紛指責項燕不該出兵援魏,結果遭致秦軍攻楚,而項燕也據理力爭,極力為自己分辯,援魏之舉乃是為唇亡齒寒之防,不得不為,而現在秦軍不可能大舉進攻魏國,只是以少量兵力騷擾楚國,而造成現在的局面,完全是因為楚軍的邊境守軍鬆懈怠慢有關。因此項燕也主動請令,願意領軍出戰,擊退秦軍。

其實項燕所說的道理,景、昭、屈三家的大臣並不是不知道,他們只是借這個機會來打擊項氏,因為景、昭、屈三家都是楚國的老世族,只是隨著楚國東遷,衰弱下來,而新興的世族趁勢崛起,大有取而代之之勢,項氏就是新興世族的代表。儘管景、昭、屈三家仍然佔據著令尹、左徒、太師等重要職位,但掌握軍權的大司馬卻一直被項氏牢牢掌握,現在楚國六成的軍隊都被項氏掌管,而項氏的私兵,更是楚國最強的軍隊,實力己經凌駕在景、昭、屈三家之上。

新興世族的實力提升,自然要求在朝中增加自己的發言權,而老世族又不甘心交出手中的權力,這種結構性的矛盾就導至了楚國的新老世族之間的鬥爭十分激烈,雙方都不會放棄一切打擊對方的機會,而像現在這樣的局面,老世族自然不會放過。

幸好是楚王負芻還算是頭腦清醒,新老世族之間爭權奪利,對楚國王室來說,當然是好事,因為王室正好可以在各世族之間左右逢源,巧妙周旋,拉隴一方打擊一方,不讓一方獨大,讓世族們互相止衡,以保持王室的權勢。

不過平時斗一斗沒有什麼大問題,但現在是什麼時候,秦軍己經打過來了,還要互相爭鬥嗎?而且楚王負芻也十分清楚,項燕的話有道理,救援魏國實際就是保全楚國,而且現在秦軍不可能大舉進攻楚國,不過楚國也不能對此置之不理,應該立刻出兵,趕走秦軍。而現在楚國的大部份軍權都在項氏一族的掌握之中,項燕也是楚國最優秀的大將,因此只能讓項燕領軍。

於是楚王負芻立刻下令,命項燕統領十萬大軍,立刻趕奔郢陳,迎擊秦軍,另外又命項燕立刻下令,趕緊把項棟、項梁、項伯兄弟招回楚國來。萬一再惹怒了秦國,說不定秦國會真的出動大軍來進攻楚國。因為現在秦國的大軍就駐守在南陽郡,這裡既可以進攻魏國,同樣也可以進攻楚國。

項氏兄弟接到了項燕的命令之後,當然不敢在魏國停留,一來是因為父親下令,二來現在楚國正遭到秦國的攻擊,因此項棟立刻向高原告辭,準備率軍返回楚國。

這時離秦軍完全撤出中牟,只過去了三天的時間,老實說,秦軍突然撤軍,也讓高原有些意外。雖然仗打到了這一步,秦軍固外傷亡重大,但聯軍的傷亡也不小,共計陣亡了三萬八千餘人,其中當然是以魏軍的陣亡最多,超過了三萬人,而楚軍陣亡了近五千,而只有代軍的傷亡最小,也達到了二千五百餘人。

如果排除秦軍渡河的那一仗之外,秦軍的傷亡其實並不比聯軍多多少,因為魏軍的素質本來就不算太高,只是憑一口氣支撐著,而且秦軍一般都是以滎口城外的陣地為主要的進攻目標,雖然建有堅固的工事,但比城牆還是要差得多,雙方白刃戰的機會很多,這樣一來,魏軍的傷亡自然不少。

因此秦軍在這個時候退軍,也讓高原十分不理解,不過高原也判斷,秦軍並不是真正的撤軍,而且暫時撤退,畢竟秦軍只是在南陽郡駐紮,並沒有退回關中去,因此秦軍一定是另有打算,也許是想讓自己麻痹大意,然後再突然進攻魏國,當然也許秦國還有其他的計畫。

於是高原也不敢大意,一面命人嚴密監視秦軍的動向,一面又加緊防禦,準備等著秦軍再進攻過來。

而項棟來向高原辭行,也讓高原意識到,秦國的反擊果然來,而且遠比自己預想得厲害。雖然高原也清楚,秦國這只是聲東擊西,並不是真正的進攻楚國,只是藉機給楚國施加壓力,迫使楚國撤軍,不在援助魏國。

雖然楚軍並不是守衛滎口的主力,但也確實是高原的一大助力,而楚軍最大的作用還是一種心理支援,有楚軍在這裡,就會讓魏人有楚國在援助我們的感覺,雖然楚國並沒有名將,但國力要遠強於代郡,因此也總要讓人覺得可靠一些。

但高原也沒有道理阻止項氏兄弟撤軍回國,因為楚國畢竟是受到了秦國的攻擊,楚國把他們招回去參戰,也是合情合理的。因此高原也十分痛快的答應了他們,並且表示如果楚國需要,自己可以率領代軍去援救楚國。

項棟兄弟三人也頗為難捨,因為經過了這半年多的戰鬥,他們三人可以說是有脫胎換骨的變化,畢竟在這半年多,他們可都是在和這個時代最強的軍隊作戰,而且又是跟在高原的身邊,和以前對楚國的那些附庸國家作戰,是完全不同,因此他們兄弟三人都覺得這一次魏國之行確實是不虛至行。

而且這時隨他們兄弟三人入魏的一萬五千楚軍雖然只剩下了一萬餘人,不過這一萬餘楚軍和剛到魏國時大為不同,因為戰場才是士兵最好的磨鍊場所,因此經過了鐵血磨鍊之後,剩下的這些楚軍己經真正成為了合格的士兵,既使是在戰場最危急的時候,也能夠堅持得住,和以前那種情緒化的打仗方式大為不同了。項棟認為,現在帶著這一萬多士兵回到楚國,完全可以對抗三倍以上的楚國軍隊。可以說,這樣的機會可以說是十分難得的。

項棟也向高原表示,等秦軍再次進攻魏國的時候,自己一定還會帶領楚軍再來援助魏國,和高原一起並肩作戰,再抵抗秦軍。

於是就在秦軍撤退之後的第五天,項棟兄弟帶領著楚軍離開魏國,返回楚國。而魏王假得知以後,也帶領著魏國的文武大臣,給楚軍送行,並且還送給楚軍許多財物,感謝楚軍援救魏國。因此楚軍也算得上是滿載而歸。

但楚軍離開之後,高原心裡總是隱隱覺得,秦國的行動絕不僅僅於此吧,一定還有其他的後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