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伐魏決議(二)

鄭國就是付責督造鄭國渠的韓國水工,在鄭國渠建成之後,他依然在秦國擔任水令,主管秦國的水利工程。鄭國本是韓國人,因為其人善於興修水利工程,曾經到魏國專門考查過鴻溝,因此對大梁城附近一帶的水利情況也十分了解,既然他說可以借鴻溝引黃河水灌攻大梁城,那麼就不會錯到那裡去。

原來在滅趙之後,王剪就己經意識到了,秦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魏國,而大梁城就是秦軍必須攻克的一道難關,因此王剪也多方收集魏國的資料,考慮攻克大梁的計畫。而王剪也敏銳的發現,大梁城周邊的河流眾多,於是就萌生了以水攻大梁的構思,這一點和李牧的想法不謀而合,也算是英雄所見略同。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古代戰爭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水火都被應用到了戰場上,有銘文記載的水攻戰術有兩次,第一次是發生在春秋末期的晉國。當時晉國由智、魏、趙、韓四家大世族並立,以智氏最強,脅迫魏韓兩族聯軍圍攻趙氏的封地晉陽(即太原市)。但晉陽城池堅不可下,智氏便掘開晉水淹沒晉陽。大水灌進晉陽之時,三族首領站在山頭觀看,智氏得意道:「吾始不知水可以亡人之國也!乃今知之矣!」

但這句話卻引起了魏韓兩族的警覺,因為魏氏的封地安邑城邊有汾水,韓氏的封地平陽城邊有絳水。智氏既然能以水攻晉陽,那麼以後也可用同樣的戰術來對付魏韓兩族。而這時趙氏也快抗不住了,於是派人出城暗中與魏韓兩族聯合,三家共滅了智氏,不久以後,魏韓趙三家進而瓜分了晉國,從而也結束了春秋時代,進入到戰國時期。

而這次水淹晉陽,也是中國正史記載的最早水攻戰術。

另一次水攻戰術發生在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當時秦昭襄王命名將白起舉兵伐楚,進攻鄢城(今湖北宜城)。楚國也調主力軍隊拒守鄢城,白起指揮秦軍攻城不下,遂於鄢城西築,掘漢水灌城。鄢城頓成水澤,楚軍民溺死者多達數十萬。鄢、鄧等城皆失。次年,白起又趁勝指揮秦軍克郢都。楚國被迫東遷,從此國勢益衰,無力再與秦國爭雄了。

這兩個戰例,都是藉助河水之勢,協助攻城,並且都是卓有成效,智氏雖然最終被魏韓趙三家所滅,但掘晉水攻晉陽,在戰術上卻是成功的,而鄢之戰則更是一場近乎於完勝的勝利,而且這還是秦國在四十年前自己打的,這也說明,水攻之法確實是一個有效的戰術。再加上現在秦國又有像鄭國這樣優秀的水工,因此水攻大梁之計,也是完全可行的。

不過王剪畢竟用兵謹甚,又專程去諮詢水令鄭國,在得到了鄭國的答覆之後,才做出最後的決定,今天才向秦王政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因此秦王政也一拍桌案,道:「好,寡人心意已決,伐魏之舉,不可更改。」

其他大臣見了,齊聲像秦王政拜道:「大王決斷。」

秦王政點了點頭,道:「昔日我秦國尚未崛起之時,曾屢受魏國之欺,當時舉國上下,皆視魏國為心腹大敵,後來幸好孝公任商君變法,秦國奪取西河之地,始得強大,如今秦國統一天下的大勢將成,韓趙勻亡,唯有魏國仍在,滅亡魏國,統一天下就指日可待,成敗在此一舉。」

東方六國中,秦國人對魏國的感情最為複雜,因為在秦魏兩國之間,確實是恩怨交錯,此消彼漲,也是整個戰國時代走勢的一個縮影。

在戰國之初,魏國的國力雄厚,秦國屢被魏國打擊,喪失了整個西河之地,魏國設置西河郡,並派名將吳起坐鎮,牢牢的厄制住了秦國的東進之路,如果不是因為當時魏國的主要進攻方向是南方的楚國,而是全力西進,秦國確實有亡國之險。

後來秦國進行了商鞅變法,國力開始強大,而魏國因為一系列的戰略戰術失誤,又兩敗於齊國,國勢大降,秦國趁機進攻,復奪西河之地,從此之後,兩國的國勢此消彼漲,秦國愈強,成為戰國七雄中的頭號強國;而魏國愈弱,淪為二流國家,僅比燕韓兩國略強,而領土也喪失近半。

但就在這時,魏國出了一個信陵君,兩度組成五國合縱聯軍,擊敗秦軍,將秦軍打得一直退守到函谷關,不敢出關迎戰。魏國也連帶著聲望大增,還收復了大片失地,又將領土重新推進到黃河東岸邊。眼看著魏國的復興有望,但魏安厘王卻猜忌信陵君,解除了信陵君的兵權,將其閑置起來,結果信陵君抑鬱而終,魏國也徹底失去了復興的希望,國勢再度下落。

而秦國緩過了這一口氣之後,再度出兵東進,奪魏國河東之地,設置東郡,日漸蠶食魏國的疆土,現在魏國己被秦國三面包圍,滅亡已是危在旦夕。不過正如李斯所說,魏國正在秦國腹地,將趙韓兩地分成兩塊,因此魏國一日不滅,趙韓兩地就一日不穩,秦國就無法再向外擴張一步。這一次伐魏之戰,不僅是秦國統一天下的重要一步,同時也將秦魏兩國的恩怨,做一個徹底的了斷。

等眾臣說完之後,秦王政才轉向韓騰,道:「韓卿以為如何?」

韓騰道:「臣謹遵大王之令。」

秦王政點了點頭,雖然韓騰對伐魏之舉提出了質疑,但秦王政到並不以為怪,因為廷議就是討論,傾聽各種不同的意見,不同的聲音,既使是有反對的聲音,也在情理之中,只有綜合所有意見,才能做出正確的決意來,這點胸懷秦王政還是有的。

不過討論歸討論,一旦做出了決議,那麼就必須全力的執行,那怕是對決議持反對意見。因此韓騰的回答也讓秦王政十分滿意,至少在表面上,韓騰己經接受了這次廷議做出的決議。

隨後秦王政立刻下令,任命王剪為伐魏的主將,隨同王剪出戰的大將有楊端和、韓騰、王賁、羌瘣、章邯等人,水令鄭國也隨軍出征,出動秦軍二十萬;又命蒙武、蒙恬父孑率領駐守趙地的十萬秦軍,進駐曲陽、番吾一線,進逼代郡,牽制代郡的兵力;又命大將李信、馬興率領五萬秦軍,進駐潁川郡,一方面是幫助駐守韓地的昌平君彈壓韓地,同時也是阻攔楚國出兵援救魏國。

又命馮劫、尉繚率軍十萬,並征民役四十萬人,進駐南陽郡,作為後備兵力,並保障前線的糧草供應。咸陽地區,再徵集民役五十萬,負責糧草物資的供應。而在咸陽,由李斯、王綰全權付責整個戰事。

然後,秦王政當場將象徵著兵權的令符交給了王剪。

王剪接過了令符,立刻宣布,明天一早,所有武將都到上將軍府來報到,聽從自己的調令。

這一次伐魏之戰,雖然投入到前線作戰的軍隊只有二十萬,但秦國實際出動了五十萬軍隊,因為秦國在潁川郡還駐有五萬軍隊,因此駐守地方的軍隊達到了二十了,而徵調的民役接近一百萬人,原因就在於韓趙兩地被魏國隔開,難以形成統一的保護,假如秦國滅亡了魏國,只需要在大梁城駐守十萬軍隊,淇就可以穩穩的守住趙魏韓三地。從這個角度來看,首先滅亡魏國,也確實是秦國的當務之急。

退朝之後,眾大臣也各自出宮,二二三三,和自己熟識的大臣同行,韓騰是外來人,歸降秦國也沒有幾天,加上平時也刻意低調,因此和誰都不熟,每一次進出宮都是自己一個人行走,不過今天韓騰在朝堂上的意外表現,更顯出了他的特立獨行,有一些大臣甚至在他背後指指點點,小聲議論。不過韓騰並不在意,臉上還帶著一絲不屑的冷笑。

走出了宮門,在門口迎接韓騰的是曹無傷和熊無力兩人,見韓騰出來,兩人立刻迎了上去,道:「大人,您出來了。」

韓騰點了點頭,道:「怎麼樣?」

曹無傷道:「計無智己經從齊國回來了,正等著要面前大人。」

韓騰道:「好,我們馬上回府,我也要進行安排布置,這一次伐魏之行,對我們十分關建。」說完之後,眾人各自上了馬車,打馬揚鞅而去。

現在韓騰官列大將軍,是秦國的重臣之一,不僅有自己的封地田邑,而且在咸陽還有自己的府邸,規模當然也不小,韓騰和他手下的眾人全部都住裡面,而韓騰部下的南陽軍,有一部份住在府邸里,還有一部份駐紮在韓騰的封地里。

而回府之後,韓騰立刻招集手下的眾人,現在韓騰手下的五神將和十無將各有一人在齊國,其他人這時也全部都聚集在韓騰的府邸里,其中有一部份人是專門從封地招來的。

因此韓騰下令之後,十三個人立刻都趕到了府邸的正堂聚集,韓騰首先對計無智道:「無智,你先說一說,齊國現在的情況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